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对旧的学校教育事业和旧的文化事业进行了恢复、改造。
1949年春,全县有公、私立中小学36所,在校学生4144人,教职员228名。8月,县人民政府全部接管全县35所中小学(力行中学停办),其中,中学3所,小学32所。接管工作有条不紊,9至10月大部分中小学开学上课。
接管工作结束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学的恢复和各区完全小学的建立上。
松滋解放前,读中学的大多是地主富农子弟。新中国成立后,地主富农子弟入学人数锐减,各中学在校学生一度缺额。1950年全县中学在校学生只有393人,1951年下降到313人,比1949年减了一半多。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从1952年2月起,对全县中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缩小了高中教育规模,扩大了初中教育规模,增加了师范教育。到1953年,全县初中共设27个班,在校人数1289人,超过了1949年的在校学生人数。
在完全小学的建立上,县委、县政府采取巩固公办小学,发展民办小学,限制私塾的措施,对全县935所私塾逐步进行改造。至1952年秋,全部收归公办,改名乡小。1953年,经过全面整顿后,全县有中心小学28所,乡小(初级小学)200所,学生总数达到28560人。
在恢复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工农教育纳入建设新教育的重要范畴。举办工农补习教育识字班,大力开展扫盲教育。1953年,成立以县委书记杨致远为主任委员的扫盲工作委员会,在全县广泛开展扫盲工作。年底,全县有60个乡开办冬学形式的扫盲班,参加学习者达10752人。(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文化事业极为重视,其工作重点是办好人民书店和繁荣群众文化。1949年10月1日,人民书店正式开业。1950年5月,更名为新华书店湖北省分店松滋支店。书店成立抗美援朝书刊发行领导小组,重点发行反映抗美援朝内容的书刊。1951年1月,县委宣传部召开一户购买一张毛主席像的会议,会后,全县发行毛主席像14万张。10月1日,在书店门前隆重举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发行仪式,鸣炮启封,县长饶民太把《毛泽东选集》发到读者手中。1952年,在部分区、乡建立了农村图书室。
在繁荣群众文化工作方面,县委着重加强文化馆建设,调派县民政科副科长胡拓为文化馆馆长,从县内抽调8名教师为工作人员,负责文艺创作、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等工作。建馆之初,业余文化宣传队活跃于广大城乡,《白毛女》《血泪仇》等大型歌剧多次上演,革命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打腰鼓、扭秧歌等活动普遍兴起,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文化活动的第一个高潮。群众文化繁荣起来后,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辅导。1952年土改后,农村业余演唱组、业余剧团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蓬勃发展。1953年,在八宝镇发掘整理的“滚灯舞”,运用打击乐伴奏,参加荆州地区会演获得团体奖。
与此同时,在教育、文化界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对原有教师实行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除明显不宜担任教育工作的极少数人外,全部留用。1951年11月,根据中央关于在学校中开展思想教育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县在教育界、文艺界和医务界陆续开展思想改造运动,使广大知识分子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短短3年,县委领导松滋人民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造运动,使新生政权日益巩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局面空前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