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学实践研究

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主线课程的设计既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也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规律。

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学实践研究

1)设计基础I

作为一个工科类专业,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的生源多为理科生,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无论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均会发生较大的转变。而完成由应试教育向本科教育转换,由数理思维向规划设计思维转换是专业启蒙阶段的教学重点。专业主线课程的设计既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也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规律(表5-2)。为此,课题选择从生活入手,以日常家具作为着手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动手完成一个日常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后的课题均以实际体验认知和基础训练为主,通过对现实物质载体的认知、体验和采集,结合设计的绘图、模型制作、表达等基础训练,完成对学生设计初步技能的培养(图5-2—图5-10)。

表5-2 教学计划表

图5-2 日常家具设计——纸椅子

以常见的纸板作为制作材料完成日常家具的设计,可快速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者:刘知为、谢妍
指导教师:张学伟等

图5-3 平面构成——网格渐变

通过对平面网格的斜置、错位、拉伸、旋转等,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者:陈梦璇
指导教师:王科、杨峰、周健

图5-4 色彩采集与构成

以实体事物为原型,通过对其进行色彩分析和采集,完成色彩的平面构成,在了解色彩原理的同时体会色彩构成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者:蒋涵
指导教师:张学伟等

图5-5 色彩采集与构成

设计者:王瑾
指导教师:张学伟等

图5-6 有机体的空间再现——鹦鹉螺沉浮系统

通过对有机体的观察、分析与体验,重现其空间构成体系,初步理解空间的组成特征与规律,掌握空间的基本表达方法
设计者:刘知为
指导教师:张学伟等

图5-7 人体与空间关联——社区服务

在对社区服务亭行为使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人体与空间在规模、尺度、行为等方面的关联建构,理解空间与人体的尺度关系
设计者:刘知为
指导教师:张学伟等

图5-8 装置艺术——集群形态生成

以短快题形式开展的装置艺术课程设计,通过同一形式的构件(如一次性筷子、叉子、牙签、竹签、火柴等)让学生通过装置艺术理解集群形态的生成机制和方法
设计者:彭唤雨、张楚君、李佳阳
指导教师:戚广平、董屹等

图5-9 空间构成——十字贯穿

以纸张为媒介,通过折叠、竖立、穿插等构成方法,理解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尺度与方法
设计者:廖晓娟
指导教师:戚广平等

图5-10 微型空间设计——茶室

选择茶室这一景观建筑为课题,在对基地内外环境因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理解空间的功能组成、布局关系、空间组织、形态生成、内外关联、行为适用等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者:蒋涵
指导教师:张学伟等

2)设计基础II

人的使用行为模式决定了场地空间的尺度,从建筑室内到室外,从街道到街心花园,从公园绿地到自然风景区,人工要素逐步减少,自然要素逐次增多,人对空间的使用行为从个体转向群体再转向相对的个体。设计基础系列课题基于人的使用行为与空间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对空间规模、尺度、形态、结构、要素、组织、塑造、建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图5-11—图5-16)。

表5-3 教学计划表

图5-11 空间与尺度——风景园林场地认知

通过对校园内外风景园林空间的认知,了解风景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布局、人体使用尺度关系等,掌握风景园林的空间尺度与比例关系
完成者:陈鹏、沈萱、林诗琪、梁爽等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12 行为与空间——里弄调研

从校园走向街道,选择上海典型的街道空间——里弄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问卷、感知、分析与表达,了解城市单元空间的规模、尺度、人群使用等,理解行为与空间的生成关联性
完成者:谢妍、林晖虎、张丹非、邹旻玥
指导教师:李兴无等

图5-13 小型公共空间设计——钢木书屋

设计者:杨潇芬
指导教师:李兴无等

图5-14 小型公共空间设计——几何树屋

基于建构方式的小型公共空间设计,衔接风景园林场地空间与街道空间认知,通过概念、材料、建造、感知与表达等层面理解空间设计在选址、尺度、功能、结构、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细节、体验、图形表达等方面的原理与方法
设计者:谢妍
指导教师:李兴无等

图5-15 环境空间再现——园林空间生成设计

环境空间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为范本,通过对古典园林实体的调研,解读与提取场景空间单元,理解诸如围合、设立、覆盖、凸起、下凹、架空、悬挑、分离、相交、包含等空间生成方法,以“空间路径”与“空间方向”为线索建构园林空间的秩序,进而去解构古典园林实体空间,并重构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向。该课题在认知空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理解空间,进而去建构、解构和重构空间
设计者:陈梦璇
指导教师:王科、杨峰、周健

图5-16 环境空间再现——园林空间生成设计

设计者:于音子、赵阳、彭唤雨、洪莹
指导教师:戚广平、董屹、陈隽

3)空间设计基础

空间设计序列课程从水平到竖向再到多维,加以人的使用、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发生,力求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综合,培养学生对空间生成逻辑、结构体系、类型与要素组成、生成方法、形态与表达等的综合技能(表5-4,图5-17—图5-21)。

表5-4 教学计划表

图5-17 水平维度空间设计——当代艺术展示中心

选择校园艺术展示中心为课题,通过对场地与环境、功能与使用、表征与意义等的表达,以流线、路径与空间感受来完成水平空间的建构,并将建筑与景观元素融合,锻炼学生在水平流动空间的建构能力
设计者:陈梦璇
指导教师:王科、杨峰、周健

图5-18 水平维度空间设计——当代艺术展览馆

设计者:谢妍
指导教师:李兴无、刘涤宇、李华

图5-19 竖向维度空间设计——社区居民活动中心

在水平维度空间设计基础上进行的竖向维度空间设计训练,重点让学生理解结构体系与空间体系的互生关系、垂直交通与水平空间的组织关系、空间与形态的生成关系、场地与环境的共生关系等内容
设计者:谢妍
指导教师:李兴无、刘涤宇、李华

图5-20 竖向维度空间设计——社区活动中心

设计者:陈梦璇
指导教师:王科、杨峰、周健

图5-21 多维空间设计—院·宅

通过多维空间生成训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地环境、外部空间、周边联结、竖向设置、路径处理、视线组织、景观要素、日照与风向等方面的空间生成原理与方法,了解多维空间的营造与建构方式
设计者:王琦
指导教师:黄平

4)风景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

风景建筑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风景的创造手段和观赏点,其选址、布局、设计均反映了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表达。风景建筑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对自然风景与人工建筑两者关系的处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风景的审美内涵,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价值认识、审美情趣、选址布局、空间组织、景观塑造等方面的技能,形成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共生的专业价值观。建成环境设计课题则以人工建筑空间为背景,以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为内涵,培养学生对建成环境空间组成、功能组织、设施布局、元素构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设计技能。两个题目的选择与设计训练在文化与专业素养培养方面,均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文化与精神。(表5-5,图5-22—图5-26)。

表5-5 教学计划表

图5-22 风景与风景建筑

无论是恒山的悬空寺峨眉山的金顶、九华山的百岁宫、武当山的三大宫(太和、紫霄、玉虚)等无不为后人留下风景中的建筑典范,而立于赣江东岸的滕王阁更是与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风景建筑可谓是“风景之眼”,一方面其是人们伸入自然风景的眼睛,反映了人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另一方面其又对自然风景起到点睛作用,与自然风景融合构成风景的整体,是对风景的创造和再创作。

图5-23 建筑与建成环境

图5-24 风景建筑设计——青年旅舍

选择旅馆这一常见于风景区域的建筑作为设计课题,一方面可从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景观视线、点景等方面去理解风景与建筑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旅馆建筑设计去理解风景建筑的空间组成、形态构成、单元组织、空间尺度、景观与观景、场景与事件、结构与材料等设计原理与方法设计者:陈梦璇指导教师:沈洁

图5-25 景观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幼儿园

设计者:郑纯
指导教师:戚广平

图5-26 建成环境设计——联合广场

设计者:刘知为
指导教师:朱宇晖

5)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包括城市公园设计与古典园林设计两个部分,以两种针对不同使用群体的空间类型训练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的要点、内容与具体方法。

城市公园作为公共开放空间,是群体使用行为的主要承载场所,可作为城市绿地、城市广场、滨水空间、城市绿道等多种公共开放空间的代表。通过以城市公园为课题的设计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主义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理解开放空间与城市的关系,重点训练开放空间的使用容量测算、使用特征分析、总体布局、设施布置、用地平衡、地形与竖向设计、景观塑造、绿化种植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均可视作一种私属空间,供个体或特定少数群体所使用,可作为现代私家庭院、居住区、单位、园区等具有私属性质空间的代表,但往往在文化、布局、设计手法等方面又超越这些空间类型,是一个综合而全面的空间载体。以古典园林为课题的设计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理念和文化,初步理解中国传统的景观美学与意识,重点训练私属空间的需求特征、使用行为、空间组织、山水格局、自然景观、庭院空间、风景建筑等方面的设计手法。

两个题目均选取真实的基地,可培养学生对现状调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现场的实际空间体验来掌握图纸与现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并以两种不同的设计类型进行相互补充,融会贯通(表5-6,图5-27—图5-33)。

表5-6 教学计划表

图5-27 公园设计——SOHO公园

公园主要针对基地周边的SOHO人群,利用“泰森多边形”特性来布局公园的“聚集点”和“均布点”,以此物化为公园的广场、观景点、休憩点、运动场地、绿化开阔地、服务设施等公园场地与设施,并以多边形来寻求相互之间的边际效应,是对公园设计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
设计者:郭雨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28 公园设计——二重公园

该公园设计通过潮汐性道路和开放街区将自然生态教育公园与社区开放公园使基地整体缝合,形成针对两种人群、具有两种属性的“二重公园”
设计者:邓文欣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29 公园设计——乐步公园

设计者:单伊林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30 公园设计——植物

同一课题,同一基地,不同的同学探索出不同的可能性,该公园设计以“植物园”为主题,在布局上将植物在日常生活的不同使用功能作为分区布局依据,通过塑造体验式景区与节点来探索新型植物园的布局模式
设计者:纪丹雯
指导教师:李瑞冬

以校园环境为基地,针对师生这一使用人群,通过古典园林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对特定人群使用行为、文化背景、审美取向、精神意向等与风景园林空间布局关系的掌握。该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学生在古典园林设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方面的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养成过程

图5-31 古典园林设计——静思园

设计者:尤然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32 古典园林设计——归一园

设计者:陈若渝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33 古典园林设计——桃花园

设计者:林青芸
指导教师:王敏、李瑞冬

6)风景园林详细规划

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帮助学生建立规划思维与视角,以风景园林空间的详细规划为课题,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当代风景园林空间的各种影响因素、潜质、冲突以及与之相应的规划策略与详细规划设计形成初步的理解与认识。

(3)引导学生去探求、解读当代生活中城市的复杂系统,强化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将相关理论应用于规划设计之中的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空间规划的分析、策划、规划设计、规划编制与表达等专业能力与素养,掌握风景园林规划的共性与个性,进而衍生对风景园林的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思考。

(5)通过调研分析、总体策划、分区规划与引导规划、地块的形态控制与规划设计等全过程、多层面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整合宏观与微观、逻辑与形象的规划思维能力,以及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构成元素的组合能力。

(6)培养学生专业交流、团队合作与终身学习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专业素质、从业修养、职业道德,及对未来专业就业的适应能力(表5-7,图5-34—图5-46)。

表5-7 教学计划表

图5-34 总体策划与概念规划阶段的逻辑思维框架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思维导图分析规划结果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总体规划概念的导出流程和技术路线

图5-35 总体策划与概念规划的逻辑分析图

通过关键词解析,一方面分解基地在区位、资源、产业、政策、依托市场、未来方向等方面的内部供给情况,在教学中称为规划对象的“家底与禀赋”,以此确定基地自身的目标价值和定位;另一方面分析外部在国际化、前沿性、个性化、时长性、消费导向等各方面的旅游度假需求,探索可称为“买方”的市场预期和需求,从而寻求基地供给与外部需求两者之间的交集以及相互的对接关系,以此对规划对象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形成合理的目标定位、规划策略及可对应的规划布局

图5-36 风景园林详细规划——引导规划

引导规划是介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之间的规划形式,通过该规划既可对规划对象进行诸如用地性质、指标设置、设施配给等规划控制,也可通过详细地块的布局设计与形态研究反证控制规划的合理性。教学中主要结合“上海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围场河滨水空间”课题的基地特点,根据总体策划和概念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性质,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游览系统、交通、绿地生态、水体、风貌、旅游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层面进行分项规划控制与引导,通过后续分地块的详细规划反向论证和调整引导规划,从而形成最终的引导规划成果
设计者:钟毅、罗蔚榕、侯昭薇、杨奕、周育璇、陈昱萌、阿琳娜、王方心怡
指导教师:李瑞冬、王敏、汪洁琼、陈筝、杨晨、许晓青等

图5-37 地块详细规划的逻辑分析

在地块详细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逻辑优先,注重对学生发现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选择主题公园这一性质的地块进行规划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入手,抓住对主题公园具有决定意义的“IP”这一关键要素,分析从IP选择到IP演绎再到场景选择的过程,同时从布局模式和游览方式两个层面去解析主题公园的核心模式特征,去分析由IP演绎得来的场景与主题公园布局模式的契合关系,形成诸如顺序式、穿插式、倒序式、分离式、主线式、两线式、片段式、悬念式等布局模式和游览方式,进而再在空间上进行落地布局

图5-38 地块详细规划的布局形态分析图

学生在地块详细规划布局形态设计过程中,教师以图解方式进行指导,通过对周边地块功能、外围交通、周界景观资源特征等层面的分析,首先确定地块的功能关系、抵离模式、容量与设施、结构关系等关键因素,其次分析与选择诸如环线式、中心辐射式、格网式、组团式、分段式等总体布局模式,通过对交通体系、服务设施、竖向地形、绿化、夜景、水系与岸线、用地与指标等层面进行专项规划,最后确定总体布局的形态

图5-39 地块详细规划——影视乐园

用地性质:酒店用地(B14)+游乐用地(B31)
设计者:林晖虎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40 地块详细规划——生态酒店

用地性质:酒店用地(B14)
设计者:陈敏思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41 地块详细规划——文创公园

用地性质:商业(B11)+绿地(G1)
设计者:钟毅
指导教师:李瑞冬

(www.xing528.com)

图5-42 地块详细规划——郊野公园+物流中心

用地性质:绿地(G1)+物流仓储及交通场站混合用地(W+S4)
设计者:侯昭薇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43 地块详细规划——体育公园

用地性质:体育用地(A4)+绿地及酒店混合用地(G1+B14)
设计者:陈梦璇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44 地块详细规划——商业街区

用地性质:商业用地(B11)+交通场站用地(S4)+绿地(G1)
设计者:郭晓彤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45 地块详细规划——康体文创区

用地性质:商业用地(B11)+酒店用地(B14)+康体用地(B32)+绿地(G1)
设计者:谢妍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46 地块详细规划——酒店+公园

用地性质:酒店用地(B14)+绿地(G1)设计者:罗蔚榕
指导教师:李瑞冬

7)风景园林总体规划

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风景园林总体规划”理论体系及其学科特点,掌握风景园林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总体规划图纸的制作规范、程序及其技术手段。

(2)重点培养学生对资源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矛盾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以及对导致此矛盾产生的诸如法规、政策、体制等根源的深层次认知能力。

(3)主要可分解为对学生如下能力的培养:保护与发展矛盾的认知能力、综合调查能力、总体规划技术流程的理解能力、总体规划规范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总体规划项目管理能力及总体规划口头汇报能力等。

(4)以本课程为平台,在纵向上通过技术流程同上位规划进行贯通,向下与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类相关规划设计进行连接。在横向上通过技术内容与生态保护、交通、市政(给排水、供电、通讯、环卫等)、社区发展等专项进行交叉渗透。

(5)以风景园林总体规划项目为纽带,强调同相关理论课、详细规划与设计类课程的协同教学,通过三类课程的相互贯通,实现对学生规划设计全过程能力的培养。

(6)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格养成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从业修养及职业道德(表5-8)。

表5-8 教学计划表

(1)以群体调查研究教学法为主导的总体规划教学实践

课题选择

以“马鞍山市江心洲总体概念规划”为教学实践课题。江心洲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面,将长江马鞍山段分为东西两江,东部从南至北分别与马鞍山市区的当涂县、城市滨江区、马鞍山钢铁生产基地、采石矶国家风景名胜区隔江相望,西部通过外江与和县接壤。规划面积57.78km2,其中陆地面积有55.43km2,滩涂面积3.35km2

总体概念规划目标为:在保持原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完善居民社会体系,优化沿江景观,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分析并确定江心洲的未来发展定位。

教学操作程序

第1阶段:疑难情境设定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洲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概念规划方案提出的关键性前提条件。对于江心洲来说,跨江大桥和港口两个大型建设项目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变量。因此,在课题中将两者对江心洲的发展影响作为规划的疑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比选和验证不同情境下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可供比选的多解规划。

第2阶段:学生对情境的反应

在疑难情境确立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分组进行探索性研究和创新性思考。

第3阶段:变量分析与任务组织

组织学生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变量分析,即分析跨江大桥和港口两个重大建设项目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江心洲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根据分析,变量A(跨江大桥)存在2个桥位选择方案,而对于变量B(港口),其建设需要和市区进行有效的交通联系,也存在2种可能,即通过跨江大桥与市区联系或另建大桥与市区联系。2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均会对江心洲的总体发展格局产生结果迥异的重大影响,如图5-47。

根据因变量A(跨江大桥)和因变量B(港口)的相互关系,可组合出8种疑难情境,于是便形成了8个任务小组。当将因变量(具体条件)转换为项目参数时,疑难情境则可采用如下数学公式求得:

Z=(a+b)X+cY

式中,Z代表总体概念规划疑难情境,a,b,c为项目参数,X,Y分别代表因变量A(跨江大桥)和因变量B(港口)。

表5-9 “马鞍山市江心洲总体概念规划”课题教学分组依据与条件划分表

第4阶段:独立与群体研究

8个小组按照学生自己的组织分工进行调查研究,研习在该疑难情景下江心州的未来定位、功能导向、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排等重大问题,进而形成8个不同的多解规划方案。

第5阶段:陈述与评析

在多解规划方案制定后,以课堂会议形式,小组陈述各自的规划方案,指导教师和邀请的多学科专家,分别从产业、经济、社会、生态、风貌等方面进行点评打分,形成分项评价结果。

图5-47 桥位选址与港口建设两个变量对江心洲总体布局的影响分析图

第6阶段:分析报告制作

根据评析结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各自的规划方案进行SWOT分析,评选最优选择,并汇总形成分析报告,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以群体调查研究教学方法为主导的教学程序设计,营造了情景化教学的氛围,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的能力,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图5-48—图5-51)。

图5-48 总体规划教学过程

图5-49 不同变量影响下的多解规划

图5-50 不同变量影响下的多解规划

图5-51 不同变量影响下的多解规划

(2)基于多维视角的总体规划教学实践

课题选择

以“江西马头山风景区域”为总体规划教学实践课题。该区域地处资溪县东部,毗邻贵溪、光泽县,位于武夷山脉西麓,夹于国家级风景区武夷山与龙虎山之间。规划范围包括马头山镇的彭坊、永胜、杨坊、湖石、榨树、霞阳、柏泉、梁家、斗垣、马头山、港东、山岭、昌坪13个行政村和原马头山林场,总面积318.5km2。该基地既有自然保护区性质,也有风景名胜区性质,在教学训练中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主要依据,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尝试功能、保护、游憩、生态等多种分区方式在地块属性上进行分解的可能性。。

教学操作程序

教学以基于不同专题研究的视角切入进行多方案的比较与综合(图5-52—图5-62)。

图5-52 基于多维视角的总体规划教学路线图

图5-53 基于生态敏感性、景观敏感度与游憩适宜性基础,及区域景观与大地景观理论的规划

设计者:李璇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54 基于保护区分区模式及游憩活动序列的规划

设计者:归云婓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55 基于自然区保护政策与服务体系布局的规划

设计者:石慧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56 基于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的规划

设计者:张萌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57 基于动物招引方法与华南虎“野化”实验的规划

设计者:张晗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58 基于珍稀植物群落保护与经济植物发展的规划

设计者:陶婧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59 基于山地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

设计者:薛冰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60 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山地旅游发展的规划

设计者:张薇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61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重大设施建设的规划

设计者:邓婷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图5-62 整合完成的马头山风景区域总体规划总平面图

设计者:李璇、归云婓、石慧、张萌、张晗、陶婧、薛冰、张薇、邓婷
指导教师:李瑞冬、吴承照

8)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课程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收集、分析资料以及对规划设计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策划、规划、设计、绘图、交流与表达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编制设计说明书及撰写科技论文的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对外语、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

(7)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自觉做到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建设用地环境的物质、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艺术内涵,使规划设计的成果既切合实际,又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超前导向作用(图5-10)。

表5-10 教学计划表

课题1:上海静安区中小河道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1)课题背景

上海的河道,人们一般将纵者称为“浦”,横者称为“塘”,塘浦相互贯通,形成了上海的水网体系。在现代都市建设前的上海,河道承担着通航、生活、灌溉、防汛等功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活中最为活跃的界面。

而在上海由传统水乡走向大都市的过程中,随着陆上交通的快速发展,陆运取代了水运的主导地位,街道的城市地位得以强化,滨水空间与城市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则不断下降。为了满足城市空间扩展的需求,中小型河浜被填没以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导致滨河空间不断缩减。在一系列填浜筑路的行动中,部分具有区域通潮功能的河浜被填没,使得河道的生态功能大幅退化。同时,随着人口增长,排污量增加,河道逐渐成为排放生活污水和堆放垃圾的场所,滨河空间的环境质量逐步减低。在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过程中,河道资源及滨河界面的恰当使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城市生活与河道的关系渐行渐远,城市的滨河界面由活跃转向消极,逐步沦为城市生活的“后场”空间。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由原静安区和闸北区合并而成。静安区共有包括西泗塘、俞泾浦、走马塘、东高泾、彭越浦、徐家宅河、先锋河、江场河、蚂蚁浜、夏长浦、中扬湖河11条中小河道。这11条河道基本不承担通航功能,由于防汛需求,河道两侧的垂直防汛墙形成近水而不亲水的格局。在部分河段,滨河界面被工厂、居住区等封闭地块所占据,对外的通达性极弱。2017年,为了综合整治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在新一轮的规划中,采取了河道综合治理、违章建筑拆除、规划绿地落实、公共用地改造等一系列对河道及其滨水空间进行贯通的手段,释放了大量的滨水空间。

毕业设计选择该课题,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文献检索、相关案例分析等前期研究,充分运用本科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滨河带状空间进行梳理,综合城市发展因素,提高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品质,改善滨河空间消极的现状,变“后场”为“前场”,打造城市滨水绿道空间。

(2)课题规模

11条河道总长约23.83km,河道两岸滨河区域的用地宽度为3~16m不等,总面积约154 000m2

(3)课题任务

课题分专题研究、引导规划与详细设计3个层次的工作。专题研究包括滨河景观网络结构布局、分类分级系统、游径系统、绿化系统、连接线与驿站系统及支撑设施系统6个专题。引导规划是在资源要素分析评价、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以及专题研究基础上,经集体综合协调、讨论,确定静安区中小河道的定位、规划原则和目标、功能与总体布局,以滨河空间的平面与剖面为主要表达载体对课题研究范围的滨河空间的网络结构布局(与城市开放空间的连接)、分类分级、游径、绿化、连接线与驿站、支撑体系设施等层面进行引导规划编制,并提出滨河景观空间的分期建设规划、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详细设计是在总体规划和引导规划指导下,分别选择彭越浦、西泗塘、走马塘等不同河道河段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并对选定的样板段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总体布局平面、样板段总平面、竖向设计、空间断面、绿化布局设计、游径及场地铺装、夜景灯光设计、设施与小品布局、经济技术指标及投资估算等相关详细设计的图纸及说明文件(图5-63、图5-64)。

图5-63 静安区中小河道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滨河景观分类分级系统规划及西泗塘样板段详细设计

设计者:陈俐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64 静安区中小河道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绿化系统规划及东高泾、徐家宅河样板段详细设计

设计者:刘晟韬
指导教师:李瑞冬

课题2:“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1)课题背景

上海市崇明区,位于长江入海口,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其中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陆域总面积1 267km2。崇明区以上海近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着上海约四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两大核心水源地,成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是一项实际社会服务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区的崇明岛西北部,隶属上海光明集团长江农场,总面积21.08km2,其中核心区7.14km2

国营农场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营农场纷纷探索转型途径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光明集团联系上海农垦的实际,提出打造以环境优美、产业先进、生活优越为特色的“殷实农场”概念,并以之作为集团的战略目标。“光明田缘”作为其先期示范项目,规划紧扣《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的引导,以“生态+”为思路,发展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旅游度假业、生态+小微业态的新型产业,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以此改善农场产业结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殷实农场、带动场部发展以及提升职工生活质量,为其他农场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先导性、示范性和可资借鉴的样板模式。

(2)课题任务

课题分专题研究、总体概念规划与核心区详细规划3个层次的工作。专题研究包括农旅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田园社区建设、文化发展建设、基础支撑体系6个层面。总体概念规划是在现状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定位、目标与原则、发展战略与策略、功能与总体布局;并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文化策划、旅游发展、田园社区建设等层面对其进行策划与概念规划布局。核心区详细规划主要是从规模与容量、产业与用地、生态环境建设、农旅产业发展、农场文化建设、田园社区布局、基础体系支撑等方面对核心区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并对其主要功能区进行空间引导设计。

(3)规划原则与思路

采用生态为基底、农业为支撑、文化为内核、旅游为先导、社区为落点、区域联动为目标的规划原则与思路,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关系进行逻辑统筹,一、二、三产综合发展,形成社区与田园有机穿插的空间格局(图5-65—图5-69)。

图5-65 “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规划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图5-66 “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成果内容

图5-67 “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农旅发展模式专项规划

设计者:易谷一
指导教师:李瑞冬、刘颂

图5-68 “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设计者:岑质
指导教师:李瑞冬、刘颂

图5-69 “光明田缘”生态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田园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设计者:姜璐琪
指导教师:李瑞冬、刘颂

课题3:五角场核心区“美丽街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1)课题背景

五角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东北部,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其南部环岛地块为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随着现代化商务设施、交通、生态等的不断发展,区域整体优势随之凸显,五角场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北上海商圈乃至整个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2015年以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作为城市工作的战略方向,突出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中提出了“繁荣创新、健康生态、幸福人文”的城市发展目标,《上海街道设计导则》即是为推动实现上述宏伟愿景而制定的政策性文件之一。随着该导则的正式发布,上海街道迈开了向“人性化”转型的步伐。导则围绕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个目标形成设计导引,对道路和街道进行重新分级和分类,注重不同路段功能与活动的差异,关注社区道路、步行街等特定的道路类型,从理念、方法、技术、评价四个方面推动“道路”向“街道”的转型发展。

《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把握“一个核心”,以“三全四化”为着力点,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从而实现上海2020年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杨浦区政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以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为契机,以“美丽街区”建设工作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区市容环境品质和城市治理整体能力,力求打造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更美观的管理服务。

五角场核心区“美丽街区”建设项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设计范围包括政通路—国和路—翔殷路—邯郸路—国定路围合区域及内含道路,总规划面积约67.6hm2。五角场核心区作为杨浦区“美丽街区”建设中体现“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要求的示范街区之一,该课题不仅是对《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的具体实践应用,也是对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美丽街区”建设的探索性示范。

(2)课题任务

课题分专题研究、引导规划与详细设计3个层次的工作。其中专题研究和引导规划主要围绕街道类型与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组织、沿街界面控制、绿化景观网络构建、街道设施布局及节点空间处理6个层面开展。详细设计是在总体及引导规划控制下,对区内所选道路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包括总体布局平面、空间组织、断面设计、界面处理、绿化设计布局、街道设施布置、铺装设计、节点设计、经济技术指标及投资估算等相关详细设计的图纸及说明文件。

(3)规划特点

提出了从“道路”到“街道”,从“街道”到“街区”的规划理念;

规划了商、住、学、办一体的开放型共享街区和景观型通行街巷的空间格局;

① 组织了车行高效、慢行活络的交通网络体系;

② 塑造了整体统一、分段多样的城市街道界面;

③ 建构了绿网贯通、微园串联的绿化网络;

④ 布局设计了系统整合、“智”“集”合一的街道设施;

⑤ 设计了以点带面,激活街区活力的街道节点(图5-70—图5-72)。

图5-70 五角场核心区“美丽街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街道类型与空间结构规划及政通路详细设计

设计者:肖雨荷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71 五角场核心区“美丽街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街道界面控制规划及国庠路与政旦东路详细设计

设计者:李惠序
指导教师:李瑞冬

图5-72 五角场核心区“美丽街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街道设施布局规划及国和路与国定路详细设计

设计者:李晓薇
指导教师:李瑞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