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铁路隧道变形特性与监测信息化

铁路隧道变形特性与监测信息化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岩在二次衬砌施工之后仍有明显的蠕变变形,图10-16中方案1围岩最终的蠕变变形为46mm,方案2的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围岩最终的蠕变值达62mm。从图10-19可以看出,采用普通支护的方案1的塑性区明显大于方案2的,这与软岩隧道的支护原理相符。图10-16两种支护方案下围岩蠕变变形图图10-17I型钢变形模式及摩阻力随缩动变形的变化图图10-18二次衬砌变形随时间的变化图图10-19两种支护方案下二次衬砌最终塑性区分布图

铁路隧道变形特性与监测信息化

从上述分析可知,石马寨隧道围岩的流变特性明显,其变形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在隧道周围形成明显的蠕变损伤区(图10-15)。由于构造应力的作用,蠕变损伤区主要集中在围压受挤压破坏严重的拱顶和仰拱处。

两种支护方案下,围岩拱顶下沉量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0-16。围岩在二次衬砌施工之后仍有明显的蠕变变形,图10-16中方案1围岩最终的蠕变变形为46mm,方案2的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围岩最终的蠕变值达62mm。从围岩的蠕变速率来看,隧道建成初期围岩的蠕变速率最高,90%的蠕变变形是在隧道建成初期的10a内完成的,随后围岩的蠕变速率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

图10-15 围岩的蠕变损伤区

随着围岩的蠕变,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形变压力也不断提高,I型钢可压缩支架的缩动模式和摩阻力随着支架的缩动而变化(图10-17)。二次衬砌的变形随着时间而变化(图10-18)。由图10-18可以看出,方案1的衬砌累积拱顶下沉量明显大于方案2的,方案1的二次衬砌最终拱顶下沉量为3.6cm,方案2的二次衬砌最终拱顶下沉量为2.9cm,比方案1的减少了19%。

两种支护方案下隧道二次衬砌最终塑性区分布见图10-19。从图10-19可以看出,采用普通支护的方案1的塑性区明显大于方案2的,这与软岩隧道的支护原理相符。根据软岩隧道的支护原理,支护承担的工程力:

PS=PT-(PD+PR

式中:PT为隧道开挖后围岩向临空区运动合力

PD为围岩以变形形式转化掉的工程力;

PR为围岩的自承力。(www.xing528.com)

因此,在保证围岩自承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增大围岩以变形形式转化掉的工程力就可以有效减小支护力。I型钢可压缩支架与泡沫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案,一方面允许围岩产生一定的流变变形,增大变形形式转化掉的工程力;另一方面通过稳定的摩阻力提供较大的支护力,防止围岩由于变形而失去自承能力,从而保证了二次衬砌的安全。

图10-16 两种支护方案下围岩蠕变变形图

图10-17 I型钢变形模式及摩阻力随缩动变形的变化图

图10-18 二次衬砌变形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10-19 两种支护方案下二次衬砌最终塑性区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