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岩体破坏分析时,常用超载或强度储备的方式使岩体进入极限平衡状态,此时需要有标志岩体进入极限平衡状态的判据(或称失稳判据)。目前常用判据可归纳为两类:收敛性判据和突变性判据。
围岩向洞内收敛位移判据是根据现场量测得到围岩向洞内的收敛位移与洞室开挖宽度的关系,即收敛比来判定围岩稳定与否。由收敛比引申出收敛率和收敛加速度两个概念,当收敛率趋于0时则表明围岩最终趋于稳定;当收敛加速度大于0时,则表明位移呈加速变化,若变化的持续时间较长,则表明围岩将急速失稳。
突变理论即是描述系统中某些变量为何从连续逐渐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的突然变化,由此理论可给出岩体塑性体积判据。
根据塑性岩石力学理论及现有的室内三轴岩石压缩试验结果,岩石进入塑性软化阶段后,常伴随有体积扩容形式的塑性体积改变。同时,还可以发现一定的软化状态对应着一定的塑性体积应变。据此,给出了一个通过岩石塑性体积变化量来表达的岩石稳定性判据,表达式为:
式中:S为岩石稳定性系数;(www.xing528.com)
为岩石达到残余破坏强度时的永久性塑性体积应变;
为各种应力状态下的岩石塑性体积应变。
在室内模拟洞室开挖,围岩是否产生失稳,可采用围岩强度判据的理论及围岩极限应变判据来判别;在现场施工中,较多采用围岩向洞内收敛位移和收敛比判据来判别,一是量测数据比较直观;二是也为下一阶段施工提供信息反馈。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掌子面能保持稳定的情形,掌子面的变形通常很小,核心土处于弹性状态;对于掌子面不稳定的情形,由于塑性区域的产生并形成滑动面,掌子面通常会向隧道内发生较大的水平挤出位移,伴随着极大的拱顶径向变形,从而造成隧道整体失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掌子面及拱顶的变形情况来推测其失稳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