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把他对革命根据地反革命大进攻叫做“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就把粉碎蒋介石“围剿”的斗争叫反“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2月到1931年1月,蒋介石派兵10万,围攻江西、福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只有4万人,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一万多人,活捉敌军前线总指挥、师长张辉瓒,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5月,蒋介石派兵20万,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时红军只有3万,敌军七倍于我军。毛泽东同志采取“集中兵力,选择弱点攻打”的方针,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到9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随身带着英国、日本、德国的军事顾问,率兵30万,分三路深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退追歼”的作战方针,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www.xing528.com)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6月到1933年2月,蒋介石又派兵50万人,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围剿”。当时虽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斥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但由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的巨大影响还存在,因此,工农红军消灭敌人三个师,又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围剿”,并以其中50万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完全违背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战争初期搞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所谓“全线出击”、“两个拳头打人”,提出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等错误口号,冒险攻打敌人坚固设防的阵地。受到挫折后,他们灰心丧气,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处处设防,分兵把守,节节抵御,实行“短促突击”,与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使红军完全陷入被动地位。当时,林彪是王明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红军苦战一年,未能打破“围剿”,被迫进行长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