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不是在成都吗?怎么又说“知多少”。
草堂就是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经常在茅屋里安身,四海浪迹,寓居的地方很多,后人为纪念他,管他这些住所都叫“杜甫草堂”。
人们发现以下几处最为有名的:
同谷草堂公元759年7月,杜甫弃官离开京都长安,携带家属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因为杜甫的侄子杜佑和旧友赞公和尚住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杜甫一家便到秦州落脚。本来打算在那里建个茅屋定居,但没找到一块向阳干燥的地方,加上一家人的生活处境很困难,不久便离开秦州到了同谷(今甘肃省城县)。
不料,同谷的生活比秦州更艰苦,甚至到了拾橡栗和挖土竽充饥度日的田地。杜甫在同谷只住了一个月,后人在他的居住旧址上建立祠堂纪念他,这便是同谷子美草堂,也叫“诗圣祠”。
子美草堂的祠宇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今还能看到的是大门里的一副对联:“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院子里还有三棵柏村,五块石碑,其中一块是明朝万历年间刻的《重修杜少陵祠记》,其余的都是诗碑。
成都草堂。杜甫一家人离开同谷后,来到成都。当时,四川的生活比较安定,杜甫的舅父、表弟,以及好友高适、严武也在那里。起初,他寄居在西郊浣花溪畔复空和尚的草堂寺。第二年(公元760年)春天,亲友帮助他在寺旁建了一座草堂,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屋。幽静的环境、朋友的温暖,给杜甫带来了欢乐,但他没有忘记天下还有千千万万的寒士。一年秋天,一场狂风暴雨卷走了杜甫草堂顶上的茅草,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希望有一天穷苦人都能住进广厦不受寒冻……
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了将近四年。公元765年,他在蜀地仅有的挚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杜甫什么依靠也没有了,只得痛别成都。他走后,草堂就没有人居住了。后来,唐五代诗人韦庄找到杜甫草堂旧址,盖起了第一座纪念性的建筑。以后历代又修复扩建,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大体奠定了现在草堂整个建筑群的规模。(www.xing528.com)
成都杜甫草堂是杜甫草堂里最有名的,既是文学史上一块圣地,又是游览佳境。草堂正门前是浣花溪,里面的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碑亭和陈列室。全国杜诗版本的收藏,这里是最多最全的。
梓州草堂。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曾迫不得已迁居过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那是公元762年7月,严武奉召返回长安,杜甫依依难舍,送出了三百多里远。谁知严武离开成都后,成都便发生兵变,杜甫无法返回,便独自一人流亡到了梓州。后来杜甫的兄弟设法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到梓州,一家人才又团圆。公元764年春,严武回川再度出镇剑南,杜甫全家才返口成都。
杜甫在梓州住了一年多。这期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写下了“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一系列感时伤国的杰出诗篇。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梓州修建了草堂。后来改为书院,叫“草堂书院”。现在的三台中学,便是梓州草堂的遗址,只是草堂建筑早已不存了。
夔州草堂。杜甫离开成都后,又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公元766年春末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换了四个地方。后来他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在氵襄西卖了四十亩果园,并在那里盖了住所,这就是氵襄西草堂,清代在氵襄西建了杜工祠,不一定是在遗址所建。杜甫后来又到了东屯,遗址在白帝城东北十多里的草堂公社浣花大队,现在是奉节县草堂区委所在地。
杜甫草堂何其多,说明大家都在缅怀这位伟大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