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向思维角度
(1)基本特点 大部分同学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设计缺乏思路或思路比较普通,属于常规思维或思维定式。这必然使建筑落于俗套,缺少新颖性。而逆向思维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得出让人出乎意料、耳目一新的结果,很多成功的设计都是此类代表。例如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其中的流动空间和墙体、屋顶的结构支撑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空间类型。蓬皮杜艺术中心也属于典型的这种类型:常规建筑的管线和交通都位于建筑内部,而且一般都隐蔽设置,但蓬皮杜艺术中心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两类设施都拿到外部来,并有意强调之,使其成为建筑的亮点和特色,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2)主要解决思路 逆向思维的难度在于需要突破自己的惯性(或经验)思维模式,所以放弃已有经验、习惯和传统做法的制约,设定新的思考方向是解决关键。特别是当设计者陷入常规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使用逆向思维法,能有助于克服这一障碍。
一般是通过提出与常规结果、方法和观点相反的做法,来作为设计的目标反推设计的过程。例如常规建筑是固定的静态建筑,那可以思考能否做动态可移动的建筑设计;常规建筑是设备管线隐蔽在建筑内部,那能否可以把它设置在建筑外部;常规与环境协调的方式是统一式协调,但也有很多成功的对比协调案例。上述这些都是典型的逆向思维模式,但这种思路容易走进两个极端,既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3)典型案例 代表性案例包括萨拉戈萨数字水展馆、仙台媒体中心、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等。
● 萨拉戈萨数字水展馆(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图4-38)
萨拉戈萨数字水展馆颠覆了传统建筑固定的静态模式,也是有史以来第一座外墙由数字水幕构成的建筑。建筑外墙是一圈能智能控制开合的“水墙”,当传感器感应到某个不断靠近的物体时,就自动关闭水幕以便让其通过。例如当观众从外面靠近水墙时,计算机传感器会自动改变水流形状,“水墙”上就会出现一道门,观众穿门而入之后,控制装置则会将“水门”关上,这样参观者可从任何地方随意地进出场馆。“水墙”还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器”,图像和文字可在水墙上清晰显示。更使人惊叹的是,这栋建筑可以在顷刻间消失不见,因为支撑屋顶的柱子在活塞的推动下可使屋顶迅速下降,这样屋顶可以从4.8m的高处迅速降至地面内,将建筑完全开放出来。
● 仙台媒体中心(伊东丰雄设计)(图4-39)
此建筑采用的新型结构技术打破了普通建筑承重结构的实心、坚固、封闭和不通透的形象。建筑师把传统梁、板、柱的结构体系简化为板、柱体系,同时把垂直结构柱变化为自由的透明管筒,和室内空间完全复合一起,还能引入自然的光线和空气,使建筑内部更加无边界化,更加具有流动性。这些空心管筒既是结构,也是交通和管道的藏纳之处,同时也是光线的通道,成为大自然渗入内部空间的视觉焦点。
图4-38 现代技术为人与建筑交互提供了可能
图4-39 新型结构技术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
2.其他学科借鉴角度
(1)基本特点 根据建筑性质和特征,从其他学科吸收、借鉴一些原理、做法作为设计的理念、特色的来源应用到建筑中。
(2)主要解决思路 根据其他学科某一方面的知识、原理或者形象,结合建筑的实际需求进行演绎,特别是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植物学和化学等理论中吸收寻找,像数学上的莫比乌斯环、无穷符号、拓扑和生物学中的骨架结构、细胞等都会成为建筑师的灵感来源。但需要注意选择应用的理论或形象应和建筑性质有较好的符合性。
(3)典型案例
● D.DHAUS住宅(David Ben Grünberg,Daniel Woolfson设计)(图4-40)(www.xing528.com)
设计的概念受到英国数学家亨利·杜德尼一个数学发现影响:把一个正方形划分为四部分可以变换成一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建筑师戴维·本·格林贝格和丹尼尔·沃尔夫森把这个发现应用到建筑上来实现一个变化多端的方案设计。他们认为建造具有适应性和变化的建筑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高科技动态房屋可以建在世界任何地方,也可以适应任何气候。
● 海藻屋(Arup+Splitterwerk architects设计)(图4-41)
2013年建成的BIQHouse是探索生物技术和建筑结合的设计理念,是藻类与建筑结合应用的一个试验性建筑,也是一个面向未来、通过微型藻类发电的建筑。
图4-40 数学成果也能成为理念的来源
图4-41 生物技术使建筑成为能源工厂
建筑西南和东南面是由特殊设计的“微生物反应器”构成。“微生物反应器”为双层中空玻璃窗,内部是由具备气候适应能力的藻类组成。设计者希望通过这种藻类生物反应器在建筑上的应用,使建筑既能生产能源,也能提升建筑的遮阳、隔热和降噪效果,使建筑变成城市能源系统的一部分。
● “Baubotanik”塔(路德维希·费迪南设计)(图4-42)
“Baubotanik”塔是第一个活态植物建筑作品,是把活体树木作为建筑结构从而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尝试。设计师受到古老的树木塑型艺术的启发,综合建筑学、结构工程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利用相关技术和植物的特性进行整合,使正在成长的多棵树木幼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经过生长后形成建筑的承重结构,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式。塑造了一种绿色、动态和具有生命力的活态建筑形式,使树木与建筑具有非凡的创新结合和独特的趣味体验。
图4-42 Baubotanik塔(植物直接参与建造)
● 阿斯塔纳国家图书馆(BIG建筑事务所设计)(图4-43)
建筑造型实现了现代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传统的拱形、圆顶帐篷和圆形大厅与数学上的莫比乌斯环进行了创新性整合。产生的圆形整体布局、圆形庭院、拱形入口和帐篷式的边界形状都暗示了本土的记忆,创造出一个新的国家标志物。连续的线性空间也和功能有良好结合,而并非单纯形式上的应对。
图4-43 莫比乌斯环的应用(阿斯塔纳国家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