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角度
从环境角度切入是方案设计首先应考虑的。但由于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具体的角度方面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地域性角度 建筑首先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所以这种角度是最常用的理念来源方法,也是最先需要考虑的角度。但由于地域性涵盖内容非常多,所以介入点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1)基本特点。这种理念来源的主要特点是在充分调研项目的地域特征基础上,挖掘出能代表项目所处地域的特色元素,再进行抽象加工,从而建立和地域的联系并形成设计的理念。特别是传统建筑特点比较鲜明的地区,例如我国江南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从中提取出特色形式、形体、空间或院落布局等元素在新设计中进行现代形式的重新演绎,更是首先考虑的角度。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重要的文化、纪念、展览、体育等反映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
由于这种建筑类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般都需要和其他角度结合进行思考。
2)主要解决思路。对挖掘出的元素进行加工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抽象化方法和具象化方法。
抽象化处理方式就是对提取的元素或物质实体进行抽象加工以重塑其实体形态,这种意象化处理的方法能形成建筑的某种地域特征或文化象征,引起观者的联想和共鸣。成功的案例如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师借鉴中国传统古塔的印象,而用现代手法和语言表达出来以体现中国特色。另外像世博会中国馆也是从传统建筑构架意象中提取出形式,既有传统建筑意味,但又明显是现代形式。这种方法对设计者的要求较高,做得不好,抽象就会变成具象的处理方式。
还有一种较为简单的具象化处理方式:即寻找出当地一种代表性的实体物质形态,而采用具象化的建筑表达方式。例如取意古代的鼎、铜钱、乐器等形式的具象建筑比比皆是,但由于这种具象化的手法较为直接,缺乏联想、趣味和针对性,越来越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3)典型案例
丽江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地域特色的项目,方案投标单位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单位基本代表了国内大学的最高水平。他们的策略反映了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对地域性的思考,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协调、对比和中间状态(图4-5)。
图4-5 丽江博物馆三种不同的地域性体现方式
清华方案:一种典型的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和地形提取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的方式。即采用山形+地貌的概念生成方式。山形意象直接抽象形成建筑屋顶剖面轮廓,三条屋脊代表了三江并流,选择银白色的金属作为屋面材料则是为了和雪山相呼应。但这种方法整体上还是属于具象化的范畴。
华工方案:通过挖掘历史资料中徐霞客对丽江的印象“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作为设计的起点。以丽江传统建筑形式作为设计的风格,采用的是和环境协调处理的方式,也是最常见和稳妥的中规中矩的方式。
同济方案:完全是一种对比化的处理方式。以云(云南、云上、云下)、水(因水得名、顺水得城、引水得生)、间(城市性、在地性、进化性)三者之间作为理念来源。方案形式上和地域性并未有直接联系,属于抽象化处理的类型。
● 济南奥体中心和山东省美术馆(分别由悉地国际和李立设计)
这也是两个从不同角度反映地域特色的项目。两个作品虽然功能不同,建筑形态、规模、位置差别巨大,但也有共同特征:需要反映济南的地域特色。从最初的方案创意和最后的建成效果来看,虽然两个项目采用了不同的出发点,从不同角度体现济南的地域特征,但最后的效果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设计理念是贴切的。
例如济南奥体中心是从济南的市花(荷花)、市树(柳树)出发,提出“东荷西柳”的设计理念:即沿经十东路南侧由东到西分别布置体育馆和体育场。其中“东荷”是东侧的体育馆,采用较为具象的荷花变形体,这是容易想到的处理方法。但如何体现“西柳”是较为困难的,设计师提出一个较为巧妙的方法:从柳树中提取“柳叶”这一基本元素进行抽象变形处理,作为体育场的外表皮构件重复排列,使原本较为常规的体育场形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图4-6)。
山东省美术馆的建筑形态第一眼看上去不易理解,但如果了解其设计理念则恍然大悟。设计者采取“山、城相依”的理念,主要是受到济南南山北城的城市空间特征启发:即泰山余脉在南部与城市平缓交接,而北部则是老城城墙,形成泉城南山北城的特征(图4-7)。
图4-6 东荷西柳全景及西柳局部
● 金陵美术馆(刘克成设计)
金陵美术馆也是一个从周围建筑环境中提取元素利用的案例。此建筑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原有建筑体量和形式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二是内部建筑空间性质的改变。建筑师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是两个:立体街巷和立面消解。立体街巷就是把周围街巷的尺度、做法应用到内部空间的划分和梳理上;立面消解是把周围小尺度院落组合的屋顶空间形态应用到立面设计中,就像江南民居屋顶形态的垂直化抽象重现,既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又是一种现代方式的创新(图4-8)。
图4-7 山东省美术馆外观
图4-8 金陵美术馆
● 夏雨幼儿园(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图4-9)
幼儿园位于江南水乡的一条小河边,塑造具有幼儿园特点并与周围环境协调成为设计的关键问题。设计者的应对方式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先确定建筑的边界以隔绝外部嘈杂的环境,然后把江南园林的内向性和自由的游园交通路径引入设计中,塑造了一个既具有传统园林空间意味又和幼儿园性质相符合的新颖形式。
图4-9 夏雨幼儿园外观
另外隈研吾的中国美院博物馆是从传统山地建筑重重叠叠的屋顶轮廓提取意象,李兴刚的绩溪博物馆、原作工作室的范曾艺术馆和王澍的建筑等也都是对传统建筑意象的现代演绎;刘克成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则是从传统城市棋盘状布局结构出发提出的意象。
(2)从气候角度
1)基本特点。这种理念来源是在分析建设用地气候环境的基础上,寻找出适合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应对办法。尤其是在绿色设计理念盛行的当下,这种做法适合所有地区,但更适合气候特点比较鲜明的地区,例如沙漠地带的干热气候、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湿热气候或者寒冷气候,一般也是和其他角度结合进行。
2)主要解决思路。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发现本地区气候对建筑存在的主要影响,通过应用现代绿色技术并结合当地传统做法梳理出能应对气候特征的设计策略和主、被动式技术,以达到对气候的适应和利用。典型代表一是建在城市环境里应用高技方式的格雷姆肖和福斯特的作品;二是建在乡村环境的低技术的应对处理,例如埃及的法赛和印度的柯里亚等的作品;三是量大面广的中低技术作品。
3)典型案例
● 巴哈尔塔(Aedas事务所设计)
项目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是由两座29层的圆柱形办公建筑组成,由于其独特的形象而被戏称为“大菠萝双子塔”(图4-10)。因为地处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所以设计的重点是如何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和解决炎热气候(遮阳、隔热、通风)问题。
图4-10 形体和表皮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建筑的圆柱形形体来源于传统伊斯兰建筑的几何形体做法和仿生学原理,同时圆柱式形体既能在表面积最小的情况下产生最大的体积,也能提供高效的平面使用空间。表皮则主要由三层构造构成:内层为玻璃幕墙,中间层为空气层,外层为可开阖的六边形遮阳单元组合。建筑师从传统称为Mashrabiya的木格子窗做法中受到启示,设计了外层这种新型的伞状动态遮阳结构。
● 南丹麦大学科灵校区(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设计)(图4-11)
设计以适应气候的动态立面和等边三角形平面为特点,创造了科灵校区在城市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新的存在。
建筑外立面配备了智能动态遮阳系统,主要为了适应每年和每天随时变化的光线和能量。遮阳系统可以根据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用户模式进行调节,以提供最佳的光线,形成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遮阳系统由1600片三角形的3mm厚穿孔钢百叶窗组成,它们以特定的方式被安装在外立面,配有光照、温度传感器的遮阳系统通过小型电动机进行调节,使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并控制光线和热量的流入。而随着百叶窗开闭状态的不同,这些银灰色间隔部分鲜艳色彩的穿孔钢片形成了极具表现力的外观。
● 澳大利亚某夯土墙建筑(The Great Wall of WA)(Luigi Rosselli事务所设计)(图4-12)
此建筑是应对当地亚热带气候的低技术处理的代表。覆土屋顶和450mm厚的夯土墙面设计使建筑具有极好的热工性能,确保住宅内部空间在炎热的白天仍能保持自然凉爽。锯齿状的外墙既呼应了外部地形,也保证了每户使用的独立性。而匍匐的形体和当地材料的应用也使建筑和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图4-11 可转动的遮阳片能灵活控制能量和光线的进出
图4-12 低技术处理应对了当地环境和气候
(3)从特殊历史环境角度
1)基本特点。这种概念来源的主要特点是项目建设用地环境较为特殊,处于历史街区、重要地段位置或是历史文物建筑附近,外部环境极为复杂,甚至新建建筑就是历史文物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处理好与外部历史环境的关系是关键,但常规思路又难以有效解决,需要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解决方法。很多标志性、重要性的建筑都属于此类,例如卢浮宫扩建、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扩建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
2)主要解决思路。这种类型项目的困难或者关键问题明确而突出,设计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做到与外部环境的完美协调、统一。但解决方式一般没有成熟的套路,同时还难以取得公众认可,这就对建筑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建筑师需要在精心分析现有环境关系基础上,在建筑体量、尺度与周围环境统一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简洁形体和弱化自身体量(虚化和增加地下空间利用等方式)的处理方式来达到消隐的作用,并与现有建筑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典型案例
● Nembro小镇图书馆扩建(Archea Associati设计)(图4-13)
原图书馆是一栋始建于1897年的古老建筑。新建建筑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两部分。情理之中的策略:一是在布局方面,作为其中一翼,与老建筑共同构成四合院布局,但又保持与老建筑的分离;二是在建筑高度上面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三是建筑色彩和现有建筑屋顶相同。意料之外的策略:一是大部分扩建内容放到地下,地面上只留下极简主义的长方体;二是形体表面采用复杂的、胭脂红的釉面陶瓷砖构造,与老建筑的古典气息形成鲜明映照;三是自由旋转的表皮百叶让人联想起翻飞的书页,使建筑形体变得虚化和光影丰富。上述处理使整个建筑宛若一栋巨大的当代雕塑,与古老的环境反差强烈,形成了一个标识性的符号。
● BETWEEN CATHEDRALS(Campo Baeza设计)(图4-14)
BETWEEN CATHEDRALS周围环境是古典教堂建筑,前面开口朝向大海,建筑师以轻巧、纤细和纯净的白色架空体量插入到周围厚重的历史建筑中间,既遮蔽保护了地面上的遗迹,也隔绝了道路上的噪声和视线干扰,另外还通过极简主义的处理使其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一种纯粹、静寂的意境氛围。
图4-13 新旧建筑的对比式协调
图4-14 在厚重的历史环境中塑造了一种空寂氛围
● Leon Municipal Funerary Service(BAAS事务所设计)(图4-15)
西班牙莱昂市殡仪馆位于居住小区内,特殊的建筑功能需要和周围建筑保持距离。建筑师采取消隐式方式,把功能全部放置到地下,地表上只有5个手指状入口空间和大片的绿化、水面环境,使原本避而远之的地方成为小区的环境中心。
另外像尼姆现代艺术博物馆(福斯特设计)、波兰什切青新爱乐音乐厅和里尔博物馆扩建设计也是经典的类似案例。和Nembro图书馆扩建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没有采用传统形式,而是采用现代简洁的虚化形体,且大部分扩建内容都放到地下,但在建筑高度、宽度等方面和已有建筑都有较好的协调。而什切青国家博物馆(KWK PROMES设计)则是采用把主体内容埋入地下的方式来弱化自己的存在,既保证了整体环境的完整,又提供了公共空间。
(4)从地形角度
1)基本特点。这种项目的关键问题也比较明确,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难度。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标志性需求,同时项目建设用地也处于较为重要的环境中,但限制条件不像特殊历史环境那么严苛;或者所处地段虽不太重要,但用地形状较为特殊;或者用地的地形、地势变化非常大;或者周围有重要的景观需要考虑;或者是已建建筑的扩建。常规思路难以有效解决,也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图4-15 消隐式处理使人们忘却了它的存在
2)主要解决思路。这种项目的解决方式一般采取和地形特征相适应的处理方式,如果处于较为重要环境,还要明确建筑的角色定位:是隐藏还是突出?是顺应还是变革?是轻盈通透还是厚重沉稳?是继承还是创新?是高调介入还是谨慎谦逊?显然,不同的环境状况其定位也是不同的,但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例如位于地形高差变化大的用地里的建筑一般采取分散隐藏的姿态(分解体量或者覆土处理),而位于水边环境则一般采取高调的形象,如果是扩建建筑一般采取与原有建筑统一的做法。对于地段较为重要的用地,在寻找与环境特征密切的元素基础上,提取出能充分反映所处环境特征的关键元素,并制订出相应解决方案。而对于处于非常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的用地以及与扩建现有建设环境,做好与地形和现状条件本身的协调处理是关键。
3)典型案例
● 广州白云会议中心(BUROII设计)(图4-16)
广州白云会议中心用地处于白云山旁,其建筑性质和周边环境决定了其本身的重要地位和标志性要求。建筑师采取谦逊低调的处理方式,通过五个平行的条状体块建立了城市与远处白云山的视觉联系,并通过本土材料的应用达到与地域性的统一。
● 法国蒙特利尔人体博物馆(BIG事务所设计)(图4-17)
博物馆用地位于公园旁边,如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体验是设计重点。建筑师将八个不同功能空间根据流线分为前后两排,两排水滴形空间环环相扣,如同手指交错、咬合相嵌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富有诗意的空间。而屋顶则以不同的坡度延续到地面上,使得参观者可以沿连续而起伏的屋面蜿蜒而行,并能在不同高度体验公园和城市的美景。
图4-16 特殊的景观联系需要造就了特殊的形体布局
图4-17 交错起伏的形体处理能同时观看城市和公园的景观
● 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公寓及酒店(Longo Roldan Arquitectos建筑事务所设计)
建筑用地处于优美的山地环境中,为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使建造的建筑完全能够适应这种特殊的地形,再创造出类似原本山地的形状,建筑师采用匍匐式的消隐处理使建筑融入阿斯图里亚斯区的乡村风景之中,产生建筑与景观共生、共融的模式,也使居住者具有一种非传统的入住体验,同时覆土绿化屋顶也使建筑的绿色、节能效果显著(图4-18)。
其他著名的案例还有:例如位于水边环境的迪拜帆船酒店、悉尼歌剧院、广州歌剧院、珠海大剧院、北京日出东方酒店、湖州月亮酒店等;位于山边环境的六甲山住宅、水御堂(安藤忠雄设计)、瓦尔斯温泉浴场(卒姆托设计)、BergOase温泉屋(博塔设计)、威尔士国家植物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媒体学院和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等;沙漠环境中的准格尔旗黄河召主题酒店(破土而出的砾石形象)(三磊设计)。
(5)从自然界角度
图4-18 起伏的绿化屋顶是对山地地形和景观环境的呼应
1)基本特点。自然界里很多自然现象、景观或者生物体也会成为设计理念的来源。这种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使自然界的物体具有优美的形态、自然适应性和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很多仿生建筑就是受此启发,结合生物学、美学和自然界中的科学规律,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性、行等特征来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2)主要解决思路。这种思路的得到可能和建筑本身并未有必然联系,就是通过借鉴场地环境里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或者生物的一些形态、性能、行为、生活或生产特征,经过加工、提炼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3)典型案例。包括台湾高雄卫武营艺术中心、Tod’s旗舰店、向日葵住宅、爬虫住宅、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银川当代艺术美术馆等。
● 台湾高雄卫武营艺术中心(Mecanoo建筑事务所设计)(图4-19)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当地榕树群构成的孔洞空间意象。那些粗壮的树身、盘根错节的气须以及繁茂的树荫,共同形成的虚实空间,成为建筑师心目中对艺术中心内外穿透并具有呼吸与流动感的设计构想。同时通过“形”的借用自然构成了艺术中心方案起伏的屋顶和下面内外相互穿透的空间设计,并达到与地景地貌的充分融合。
●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土人设计)(图4-20)
图4-19 形体生成反映了场所内的自然界现象
这是一个岭南传统大地景观“桑基鱼塘”以现代景观语言的典型演绎,也是当下回归乡土景观形式与本土美感意境的成功尝试。设计师通过传统桑基鱼塘的肌理产生设计概念,用栈桥、道路、水景与庭院等实际功能体块勾勒出“桑基鱼塘”的网状肌理,不仅让人体验到现代园林的生动丰富,使人产生记忆与联想,更是设计师对城市化造成土地丧失带来的归属感缺失的思考,以及对区域文化、生活及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尊重的态度。
●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帕金斯威尔设计)(图4-21)
建筑设计理念受到鹦鹉螺这种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体启发,既有螺旋升腾的上升感,又有一个核心可以组织内部的交通流线。由于地面高度的限制和融于自然的要求,博物馆2/3的面积都处于地下。这种做法一是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建筑的关系,自然的螺旋形态让博物馆仿佛从地上生长出来,呼应了博物馆的性质;二是使建筑不生硬介入,不打断周围环境的延续性。(www.xing528.com)
而中心庭院四周的植物细胞壁形状的多孔外墙结构、东部的植被活体墙和北部的石墙、峡谷壁都暗示了与自然的关系。
● BergOase温泉屋(博塔设计)(图4-22)
项目位于瑞士山区,建筑布置首先完全按照山体倾斜角度来设计,将建筑主体嵌入地面之下,地表上仅留下几棵钢架玻璃结构的“发光树”隐映在周围的树木之间。这样既使建筑减少了对外部优美环境的干扰,塑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同时还与环境建立了融洽的联系。
图4-20 场所传统大地景观的现代呈现
图4-21 动物形体也是仿生的对象
图4-22 发光树的形体明显受周围树林的启示
2.文化、历史角度
(1)基本特点 主要针对具有鲜明文化或历史特征的项目,从文化、历史角度深入挖掘和项目建设方有关的文化、历史方面的信息,从而建立和项目的联系并形成设计的概念。这种方法适合重要的文化、纪念、展览、办公等建筑类型。一般和其他角度结合进行。
(2)主要解决思路 和地域性有点类似,这种做法主要是根据项目建设方特征和项目性质,充分挖掘项目的地域、民族或企业文化特色,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事件,寻找出能和项目产生关联的元素,再进行抽象、提炼加工发展为设计方案的内涵。其中的关键是挖掘、提取的元素是否具有贴切性,避免生搬硬套和表面化。另外对于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念性建筑,采用雕塑感强的造型来营造厚重、庄严的氛围也是常用的手法。
(3)典型案例 历史方面案例有铁轨上的城市等;人物方面有蓟县于庆成美术馆(张华设计);军事题材方面包括甲午海战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文化方面有陕西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设计(刘克成设计)等。
● 铁轨上的城市(Jagnefalt Milton设计)(图4-23)
设计者认为,未来的城市和建筑并不是永久性的,所以他们的方案不是建造固定的传统居住社区,反而小镇在石油工业繁荣时期留下的铁路轨道成了方案的切入点和灵感来源。这些铁路线不是被拆除,而是被充分利用,并通过与建筑结合转化为一种新的移动建筑系统,能随着季节和需求的变化在铁轨上移动。这样,原本固定的建筑类型就变成住宅、宾馆、娱乐、展览等不同功能的流动体。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何镜堂设计)(图4-24)
作为典型的反映历史事件和扩建的建筑,如何反映主题和与原有建筑及城市的协调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师由东到西依次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形成设计的总体构思,这使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就成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而在关键的体现“战争”主题的纪念馆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埋入大地的“断刀”的处理方式,隐喻了失败的最终结果。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达到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 瑞典维克Sodra网球中心方案(David Tajchman设计)(图4-25)
这是反映企业文化和性质的案例。Sodra是瑞典一家木材公司,该方案利用当地出产的木材作为建筑的结构和外部表皮。外层的木质格栅采用不同厚度的木片水平叠放,暗示企业工业化的木材干燥、存储方式;格栅表皮上设置“眼睛”形状的洞口,其灵感来源于木材自然形成的节疤。木结构除作为立面表皮材料外还作为楼板材料,都是为了表达项目所属的木材加工企业的性质。
图4-23 对遗存的利用延续了城市的历史
图4-24 具象的形象能引发对历史事件的联想
图4-25 立面处理暗示了企业的性质
3.功能角度
(1)基本特点 这种概念来源的主要特点是针对特殊、复杂的功能性建筑(医院、法院、火车站等)而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或者是常规建筑功能,通过植入新的思想而改变原有功能布局形式,从而形成设计理念。适用功能性较强的建筑类型,一般在平面功能设计上有较大创新。例如某些创新性住宅设计、世博会建筑、火车站、医院、图书馆建筑等。
(2)主要解决思路 根据分析现有做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植入新的思想或理念,打破常规设计做法,提出一种全新的功能处理模式。例如医疗建筑作为一种复杂的建筑类型,其功能组织布局是设计的核心。早期的设计在流线组织方面较为简单,而随着大规模医院的出现,医疗街的设计理念开始引入,从而使大型医院的功能布局较为清晰、流畅。高铁站站房也是一种典型的功能创新型建筑。这种设计明显借鉴了航空港的候机大厅设计理念,但应用到车站建筑中还是较为新颖的。库哈斯的西雅图图书馆也是打破了常规图书馆的分类和空间组织方式,塑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另外对住宅建筑也有很多新的探索:有从提升房间灵活性角度的设计,也有从加强邻里关系角度(例如布鲁克林第一街251号公寓),有从加强与自然联系角度的作品(像big的The Mountain、森林城市及王澍的钱江时代等),还有探索封闭性或通透性的居住模式角度(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藤本壮介的HOUSE系列)。
(3)典型案例
● 布鲁克林第一街251号公寓(ODA纽约事务所设计)
项目最大的特色是其上部梯田式的平台空间,这种退台式处理是为了解决城市高层居住环境冷漠的邻里关系和缺乏户外活动空间问题,除了能带来更多的户外空间和更好的邻里互动外,还为这些住户在城市环境里提供了很好的观景体验及光照效果。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提升了居住生活的品质(图4-26)。
● 富士幼儿园(手冢事务所设计)
富士幼儿园被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评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建筑。这个“无终端、无墙壁、无阻隔”的环形建筑在功能处理上打破了传统幼儿园独立教室的做法,产生了自由开放的氛围,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自信心、主动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无疑有巨大促进作用(图4-27)。
图4-26 设计探讨了高层居住的邻里关系
图4-27 新的功能布局代表了教学理念的创新
图4-28 山形的形态是对功能的创新组织结果
● The Mountain(BIG建筑事务所设计)(图4-28)
项目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象征现代城市生活的停车空间和象征自然生活的田园住宅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别致而有趣的立体居住群落。任务要求场地面积的2/3用于停车,1/3作为住宅。住宅位于停车场之上是常规做法,可是打破常规思维的是两个空间的结合方式:对停车场空间进行拉伸处理后得到一个有充足日照、通风和视野的人造斜向平台,正好满足居住的需要,另外还能实现停车和居住的就近要求,同时逐层跌落的建筑屋面又成为上层住户的活动平台,使每户都有一个开阔的室外空间,实现了郊区生活与城市密度的共生。
● house N(藤本壮介设计)
此住宅设计在很多方面都和常规居住建筑不同:没有明显的室内外界限,开放的内部空间,小型化的空间尺度,多层次的通透表皮。这些不同造成和传统住宅固定的生活模式反差强烈,创造了一种随时在变化的全新生活场景。另外通过加入过渡空间,营造出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的意境。虽然这种做法引起很多质疑,但藤本壮介确实提出了另外一种居住可能性并产生新奇的体验(图4-29)。
图4-29 新型的居住模式探索
4.造型角度
(1)基本特点 此理念主要是从建筑形式角度切入,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单纯从形式方面的创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建筑作为造型的艺术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空间已经不多,所以除了部分在结构、材料方面等有专长的建筑大师外,目前主要做法就是对现有手法进行变形和重新应用,适合其他特色不是特别鲜明的建筑。
(2)主要解决思路 从造型出发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粹为了造型而造型,就是通过采用倾斜、缩放、旋转、扭转、扭曲、转折、倒角、形体变换、形体滑动、挖洞、折叠、链接、仿生等做法,使形体不再是普通建筑横平竖直的形象。但这种做法的理由并非十分充分,较易出现逻辑性以及和环境、功能使用方面的符合性问题。
第二种是先提出建筑体块原型,并根据调研分析得出的关键问题,转化为直接塑造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原始动力和操作法则。原型的提出也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环境、地形形状得到基本几何形体;二是直接引用原始形体(例如莫比乌斯环、无穷符号形体等)。另外通过分析项目内在的条件与矛盾或者一些未被利用的潜在条件,形成对基本形体进一步操作的外在动力和逻辑。这些条件可能来自业主的需求,用地条件的限制,日照、景观的要求,法规、技术条件的限制等。
(3)典型案例 第一种的典型代表是以结构创新为主的作品,例如卡拉特拉瓦的系列作品(扭转大厦等)。另外对一些传统建筑风格进行现代手法的创新处理,例如王澍的系列作品、范曾艺术馆、绩溪博物馆、Volksbank Gifhorn等都是此类代表;第二种的典型代表就是BIG事务所和MVRDV的作品。
● 扭转大厦(卡拉特拉瓦设计)
扭转大厦一建成就成为马尔摩市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创意性十足的建筑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优美的扭转形体。造型本身和周围环境、文化历史和建筑功能等并无直接关联,就是体现设计师本人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和运动的设计思想(图4-30)。
● VIΛ 57 West项目(BIG建筑事务所设计)(图4-31)
在本项目中,BIG提出“庭院摩天楼”的概念,即将公共庭院空间植入曼哈顿的高层城市肌理中,将两种看起来互斥的建筑类型融合在一起,同时重点考虑各公寓的景观和采光条件的外部影响。其具体的转化手段是把传统欧洲围合式庭院建筑作为形体原型,通过对其一角进行拉伸,形成曼哈顿式建筑的超高层体量,满足建设规模的同时保留了相邻的Helena Tower朝向哈德逊河的景观通廊。这样,欧洲庭院居住品质、高密度的都市空间、经济性与建筑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平衡。
5.内部空间角度
(1)基本特点 这种建筑可能处于普通的外部环境,在建筑形式上也没有特别出众之处,但在内部空间上却有突出的特点,通过特色性的空间处理产生难忘而震撼性的空间效果。从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悠久的历史,典型代表就是古罗马时期的万神庙,在现代则有密斯、路易斯·康的建筑空间。这种做法适合单一类型的大空间或者某种空间占主导的建筑类型,例如宗教建筑、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交通建筑等。
图4-30 优美的形体塑造了一种标志性
图4-31 形体操作建立在分析制约条件的基础上
(2)主要解决思路 建筑的外部形体一般较为简单,但结合建筑性质和空间特征,通过在空间尺度、空间氛围、空间层次、光线、材料及构造的处理,强化内部特色空间塑造或者加强内外形式的对比来达到独特而震撼的空间体验,并产生让人膜拜的效果。
(3)典型案例
● 基督之光大教堂(SOM设计)(图4-32)
基督之光大教堂是一个单一化的特色空间类型代表,其外部形体是向上逐渐收缩的玻璃椭圆柱体。设计理念就是,通过一个椭圆形的内部空间、精彩的光线设计及贴切的材料应用,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诺亚方舟。
● 天津滨海图书馆(MVRDV设计)(图4-33)
图4-32 满足精神需求的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图4-33 结合功能的特色空间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
号称“城市之眼”的图书馆外形简单,但其内部空间极具特色。一颗巨大的发光球体充斥其中,像眼睛一样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环绕球体四周的阶梯平台逐渐抬升并在顶部渐渐收拢,其和外侧立面相交形成遮阳百叶。这些堆叠的波浪状阶梯像“书山”一样,既是别具一格的书籍陈列和阅读空间,又是通往各处的交通空间,还是观察、反思的休闲空间。丰富的功能和层次构成成就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独居特色的公共空间,并成为建筑的点睛之处。
除上述案例外,新罗马EUR会议中心和酒店(以“云”的空间概念,意大利建筑事务所Fuksas设计)、武重义的Binh住宅、仙台媒体中心的通透结构空间和卒姆托的系列作品、路易斯·康作品(金贝尔美术馆)都属于此类代表。
6.技术角度(材料、结构、绿色技术等)
从技术角度产生设计理念在学生阶段来说相比较少,即使对普通职业建筑师来说也有较大难度。但材料、结构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这在历史上已经充分被证明。从石材、木材到混凝土、钢材、铝材,从玻璃、塑料到膜材,每一种新型材料和结构的出现都使建筑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发明一种新材料是很难的,但对现有材料进行创新应用还是可行的。这要求设计师对材料性能、构造及结构技术有深入研究并形成独到的处理方式。
(1)基本特点 通过在材料、构造、结构或绿色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应用而产生设计理念,从而形成独到的设计特征。这种做法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个人特征也非常鲜明。例如在材料应用上最具代表性的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卒姆托(木材、石材、玻璃、土等)、博塔(砖石材料),各种材料都能应用得得心应手和具有新意,而日本的一些建筑师,像安藤的混凝土、坂茂的纸木材料和武重义的竹材料等的应用也都达到了巅峰;在结构技术上的代表人物:老一代建筑大师包括高迪、奈尔维、小沙里宁、富勒、奥托、卡拉特拉瓦和妹岛和世(轻质透明结构)等,年轻一代建筑师有越南的武重义等;在绿色技术上的代表人物包括福斯特、格雷姆肖、杨经文、赫尔佐格等。
(2)主要做法 通过对材料、结构或者绿色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一套独特而成熟的做法。例如在材料方面有新型材料的新型应用,或者是常规的材料进行非常规的应用;在结构方面从创新性的结构表现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使结构和形式、空间实现良好结合。
(3)典型案例
● 知美术馆(隈研吾设计)
知美术馆在材料的应用上极具特色,是常规材料进行非常规应用的典型案例。黑色瓦片是就地取材并结合传统工艺制作而成,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既有垂直、斜向和扭转的拉结悬挂方式,还有水平搁置的方式。特别是通过金属丝悬吊在空中的间隔式处理制造出轻盈和虚幻的视觉效果,使建筑体量融合、消解到周围环境里,充分体现了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思想(图4-34)。
● 漂浮教堂(Gijs Van Vaerenbergh设计)(图4-35)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材料非常规应用达到意料之外效果的案例。通过使用水平层叠的耐候锈钢板构成建筑围护墙和结构,这样,从外部不同角度观看,原本实实在在的建筑逐渐消逝、溶解,最后只留下一个朦胧而虚幻的轮廓剪影。这时,建筑已经转化为一个透明的艺术品。
图4-34 材料的诗意应用
图4-35 特殊的构造方式使建筑消失在环境中
图4-36 模块化体系适应了工业化建造的需求
● HEX-SYS/六边体系装配式建筑(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
此体系是OPEN建筑事务所研发的灵活可拆装建筑体系。作为对中国近年来伴随着建造热潮而出现的大量临时建筑的回应,这个可快速建造、可重复使用的建筑体系延长了建筑的生命周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式建造,使其像产品一样具备批量生产的可能;而通过模块的不同组合方式,它又会演化出各种各样的版本,灵活适用于不同的场地和功能(图4-36)。
将结构、机电、外围护和室内装修等全部建造体系整合到可以灵活拼接的六边形的基本单元中,在严谨的几何规则的控制下,单元可以自由地拼接组合。
基本建筑单元是一个大约40m2的六边形模块。倒伞状的屋顶钢结构由位于中央的圆柱结构支撑,空心的圆柱兼作雨水管,可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景观灌溉或者注满庭院水池。三种不同的单元——透明的、围合的和室外的,分别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在一个组团中“缺失”一个六边形,形成内部庭院,为这个工业化建造体系加入有禅意的“留白”。体系里建筑构件的连接节点都被设计成不用焊接或者打胶,以便拆卸。
● FPT理工楼(武重义设计)
越南FPT大学理工楼的形体极有特色,建筑就像由简单的白色长方体模块堆积而成,波浪形的轮廓线打破了长方体的呆板,具有丰富的形体变化,同时其虚实交错的表面又像一个黑白分明的棋盘,其中凹孔内容纳着绿植而成为一个绿色的表皮(图4-37)。
图4-37 形体及表皮处理建立在绿色设计基础上
由于建筑位于热带气候区,因此设计者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来降低建筑物对主动系统的依赖。一方面采用线性结构以适应当地的主导风向,增加了通风降温效果。同时,阳台绿植和邻近的湖泊都有助于降低大气温度,减小了通过窗户的直接热传递。虚实处理又能把充足的自然光引入楼内,减少了人工照明的需求。
国内建筑师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小,很多作品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直向建筑事务所在昆山农场采用的穿孔耐候锈钢板、嘉定新城幼儿园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应用、宋晔浩的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