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思想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有几十家。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西汉刘歆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道家思想: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贵柔”,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墨家思想:
墨,在先秦与儒家齐名,并称显学,徙属遍天下。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奉献精神、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思想、“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墨辨逻辑等科技贡献以及以“巨子”为领袖的集团管理模式,都是值得发掘的宝库。
法家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吴起、商鞅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三教九流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1.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3.三言二拍
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4.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5.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www.xing528.com)
6.初唐四杰
唐初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7.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8.十三经
《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9.八股文中的八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0.三一律
欧洲古典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三)天文历法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二十四史
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朝奉为正式的写作手法,故像《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被称“正史”,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3.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5.十二生肖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6.五行八卦
五行:木、火、土、金、水。
八卦:八卦为乾、坤、艮、兑、离、坎、巽、震。
7.年岁称谓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