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尤伯罗斯:奥运会商业之父的创新思维

尤伯罗斯:奥运会商业之父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誉为奥运会“商业之父”的尤伯罗斯就是这样一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运用者。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尤伯罗斯运用其超人的创新思维,开创了奥运经济的新纪元,创下了奥运史上第一笔巨额赢利纪录,为以后的主办城市提供了样板。点点滴滴都体现其创新思维的功力与胆识。创新的思维意即对旧模式的突破。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出好成绩。

尤伯罗斯:奥运会商业之父的创新思维

1.敢为天下先

新的事物永远是有活力的,创新思维就是要为自己的发展寻求并注入活力,培养创新思维就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敢于在竞争中拼抢先机。

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的人就要有“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被誉为奥运会商业之父”的尤伯罗斯就是这样一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运用者。他凭借天才的商业头脑和运作手段,使不依赖政府拨款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盈利2.25亿美元,成为近代奥运会恢复以来真正盈利的第一届奥运会。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尤伯罗斯运用其超人的创新思维,开创了奥运经济的新纪元,创下了奥运史上第一笔巨额赢利纪录,为以后的主办城市提供了样板。

尤伯罗斯的举措在几方面都体现了创新:一是打破了奥运会由政府买单的惯例,将奥运会转为商业化运作;二是与商业界、传媒界等打造了多赢的局面;三是大量开发了奥运会附属商品,如纪念品等。而这些,在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历史上都是不曾有的。

首先是提升奥运会的影响力:游说原本可能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阵营参加,为后续的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商业运营上,尤伯罗斯注意开源节流,大获成功。

第一步,让百年奥运的无形资产“生钱”。

尤伯罗斯发现百年奥运的历史、荣誉等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后,在美国举行横贯美国本土15万公里的圣火接力。用捐款的办法,谁出3 000美元谁就可以举着火炬跑上一公里。这一举措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第二步,狠抓赞助、转播和门票三大主营收入。

尤伯罗斯最辉煌的创举是把竞争机制引入赞助营销,这一举措是他开创奥运会不赔反赚奇迹的制胜法宝。他利用商家争当行业龙头老大的心态,将正式赞助商的总数严格限制为30个,规定每个行业通过竞标的方式只接受一家赞助商,促使这30个行业内部进行激烈的竞争,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赞助价位。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新闻炒作,门票收入也取得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步,出售以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山姆鹰为主的标志及相关纪念品。

除了“开源”创收,尤伯罗斯还注意“节流”。

他想尽一切办法节省开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则不领薪水,号召工作人员甘当义工;其次,沿用洛杉矶既有的体育场;再次,把当地3所大学的宿舍作为奥运村。点点滴滴都体现其创新思维的功力与胆识。

创新的思维意即对旧模式的突破。创新无一例外地是建立在打破旧观念、旧传统、旧思维、旧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跳出传统的思维束缚圈,敢于想别人没有想过、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创新自己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思维定式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形成思维定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

从众心理:从众,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因受到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它是引发思维定式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原因之一。它通常表现为在认知事物、判断是非的时候,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多数人做什么,怎么做,自己就跟着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惯性思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按照常理的心理暗示,在第一时间生成一种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惯性思考。每个人的心中固存着一种惯性的思考模式,思维的定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样的思考方式。

套版反应: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套版反应”。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幼学琼林”之类书籍。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这样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所谓的“套语”“滥调”。

过去的经验:人们的思考过程中总是会牵涉以往汲取下来的经验,也无法脱离这样的经验。但是在生活中,经验只是人们在实践中感性认识的初步概括,它无法充分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必然规律。很多经验只是事物某些表面现象的初步归纳,并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而有些经验则只是在一定的时间、特定的领域才会适用,并不适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时期。

经验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成功的过程,而不是未来如何成功。千万不要以为在人生这个广袤的大海里,只能抱着那些曾经的经验,在祖辈开辟的领海中游弋。与恪守老经验的人不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长了一身的“反骨”。别人拿苹果直着切,他偏偏横着切,看看究竟有什么不同;别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偏不听,偏要自己闯闯看。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愿死守传统,不愿盲从他人,凡事喜欢自己动脑筋,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思想开放,不拘小节,兴趣广泛,好奇心重,喜欢标新立异,最爱别出心裁。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出好成绩。

我们的头脑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善于另辟新路。人一旦陷入思维的定式,他的潜能便被抹杀了,离创新之路也就越来越远了。创新思维的缺乏也往往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一个个都进入我们的头脑中而构成了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指引我们快速而有效地应对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它却无法摆脱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局限性,让人难以走出那无形的边框,而始终在这个模式的范围内打转转。

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先打破这种“心理固着效果”,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物、想问题的模式,用全新的思路来考察和分析面对的问题,进而才有可能产生大的突破。

3.触类旁通

要将视角扩展到多个领域,从而获得人生的启示,进而有所创造。如果眼睛只盯着一个领域,这往往会阻碍自己发现更新鲜的材料,因为思维的惯性很容易使自己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作循环思索。这个时候,就需要跳出来,看一看其他领域,触类旁通,从别的地方寻找一些材料以启发自己。

几句原本只是抒发男女情意的宋词,经过王国维的重新组合,就成了广为传诵的人生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计算机专家布里克林受到会计学“流水账”的启发,创造了微型计算机软件工业。数学家冯·诺伊曼通过分析一般人玩扑克牌的行为,创立了博弈论经济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武器设计家从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艺术中寻找灵感,结果成功地改进了大炮和坦克的伪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以一种独特的印第安语言为基础,设计了被称为不可破译的电报密码。爱迪生也曾经这样劝导他的同事:“留意别人的新颖有趣的设想,只要把它们用在你现在正要解决的问题上,你的设想就是创造性的。”

4.巧做加法

我们可以由外部世界观察到的刺激,创造性地与正在考虑中的问题建立起联系,使其相合,也就是将多种多样的或不相关的要素捏合在一起,以期获得对问题的不同创见。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都源于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并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要素捏合在一起,应用于自己的问题领域。我们可以做加法,把两个或多个事物交叉起来思考,从而把两者的特点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新事物。我们也可以把两个以上的产品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独特性的设想。把看来毫无关系的两个产品联系起来,产生新设想,开发出新产品。如将暖水瓶与杯子联系在一起,开发出保温杯;将圆珠笔电子表联系在一起,开发出带有电子表的圆珠笔;将圆珠笔与收音机联系在一起,开发出带收音机的圆珠笔,等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生物学家将机枪播种机联系在一起,发明了机枪播种法。弹丸壳是可溶解的胶囊,含有一定成分的肥料、杀虫剂,内装优良种子。飞机掠过大片田地,随着机枪声,种子枪弹射入土地,解决了地面人工机具播种慢的难题,使平原、丘陵、山地都能成为绿色田野

思维的快速推进,主要靠水平方向的转换,就是不断地从一条思路跳到另一条思路,直到找出合适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将不相关的因素捏合到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关联。

5.运用发散思维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重要的是找到去罗马的路,并且不是一条,而是多条。

有个考生从杭州来,参加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官提了这样的问题:

杭州到上海的距离有多远?

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考生给出的答案:

1.从经济方面来讲,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国家立志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而杭州一直作为上海的后花园,虽在长三角地位不容小觑,经济增速势头迅猛,但其发展能力与国际地位逊于上海。

2.从文化方面来讲,上海与杭州的距离相距千年。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个西湖就凝结了历代多少人的身世沉浮、家国情思。而上海作为近现代工业文明下兴起的城市,作为中国“五口通商”中开放的港口之一,自有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与政策支持,但若论其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确无法与杭州相比。

(程若晴)

点评:

分别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谈,视野开阔。

杭州到上海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古代骑马或步行,需要几周时间;近代火车汽车,只要不到半天时间就能赶到;而现代的飞机高铁,只要几个小时就够了。不难想象,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新能源的使用,在动力方面的进一步突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指日可待。我相信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将两地间距离不断缩小,杭州和上海也能成为友好邻居。

(周世文)

点评:

这个答案考虑了变化这一要素,另外简单结合了“能源与动力”这个考生报考的专业,是这个答案最大的亮点。推而广之,如果报考经济系的考生分析两地的经济差距,报考中文系的考生谈两地的文化水平差距,都是非常好的答案。

“杭州距上海有多远”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思考的方面不同,自然便能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地理距离、经济差距、人文精神、历史渊源等都是可以作答的领域,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两地的特点,并利用自身知识才能得出一个完美答案。

点评:

这个看似是点出答题方向的回答,好像直到最后也没有真正点出距离到底有多远,有点空洞。面试时要避免这种情况。

以下答案也各有特色:

对于杭州与上海之间有多远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没有距离,即“0”距离。首先,因为王勃曾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与人之间如果感情很好,那么即便是相隔很远也没有距离。因为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只要心近了,那种“同甘共苦”的心情就已经如同纽带般将我们紧紧相连;反之,如果关系恶劣,即便是近在眼前,心中的厌恶之情也已经在我们的心间筑起高墙,对方的存在如同空气一般。其次,“0”距离也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应用网络,我们能随时随地地与对方视频通话,我在南极,你在北极都不是问题,更何况杭州与上海呢?(周天姝)

通过乘坐的交通工具来计算。拿高铁来说,从杭州到上海坐高铁大约需要2小时,去掉中间进站时间,每站停留的时间不一样,大站停留的时间会比小站长一点,考虑火车晚点因素。另外,还要考虑路线因素,不同的路线所需时间不同。不过据我所知,从杭州到上海只有杭州东到上海南这一条路线。综上,用所得时间与高铁的平均时速300千米/时相乘,便可粗略得到杭州到上海的距离。(王月晗)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杭州到上海,比较便捷的交通工具是动车。首先,我们可以对动车进行建模,忽略火车的长度和形状,将其理想化成质点,利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来考虑这个问题。考虑到舒适程度,我国动车一般是在开出10分钟后才能达到平均时速约240千米/时,此速度相当于66.7米/秒。由匀加速运动公式可知,动车启动和减速时的位移之和约为40 020米。而由杭州到上海坐动车一共约用1小时,所以动车约有40分钟作匀速运动,其位移,约为160 080米,所以总位移为200 100米,约为200千米。当然这只是铁路线上的距离,如果是直线距离会比这个距离要短一些。(刘心悦)

可以根据日出的时间来判断,日出时间的差距除以地球自转速度,就可以算出两地的距离。这个方法只适用于纬度相同的两地点,不过研究方法可取,如果A,B两地都在赤道上,日出时间相差1小时,如何具体计算距离?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把地球分为24块,每块一小时,另外毛泽东有句诗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可以知道24小时内大约走八万里,那么每小时大约就是里,也就是约为3 333里,一里500米,可以大约算出距离。

(陈俊丞)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距离之长短,取决于心灵之起伏。再远的途程,若心向往之,漫漫长路亦不觉疲乏;再近的路程,若厌烦畏缩,尺过之径已精疲力竭。境由心生,非从外来,要衡量杭州到上海的距离,其标准在于心灵的状态。心悦,则日行千里,天涯若比邻;心躁,则无穷无尽,长路漫浩浩。变化不定,修短随心,这便是两地的距离。

(马源泽)

再看一道题目:

“一个本子上第1页写了数字1,第2页写了数字2,请问第4页写了什么?”

多数考生会脱口而出说是4。一定是按自然序列排列(等差数列)的吗?为什么就不可能是8(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是随便别的数字?可能是4,可能是8,也可能是别的数字或者别的文字,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再来一个“急转弯”:

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

10减1等于9。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也没有;

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

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剩几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www.xing528.com)

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

如果现在再问10减1等于几,你还会只想到9吗?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是的,生活的智慧不同于简单的数学逻辑。要拥有“10减1”的智慧,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一个观察事物的多角度。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需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如果囿于纯数学领域,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答案。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赋予“10”不同的具体事物,那么答案就丰富了。

再听一个故事:

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几乎每个用功的同学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现成的标准答案。

物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某年,有一个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居然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在气压计上绑一条长绳,然后缓缓垂下,等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再拉上来,绳子的长度即大楼的高度。”老师给了他零分,但这位学生却不服气,说答案完全正确,应该给满分。最后师生同意请一位大师来仲裁。大师提醒这位学生这是物理考试,答案一定要包含某些物理知识,然后给他六分钟时间作答。过了五分钟,答卷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师问他是否要放弃,那位学生却说:“答案有很多个,我只是在想哪一个答案最好。”然后奋笔疾书,在最后一分钟总算交了卷。他这次的答案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弯腰松手让气压计落下,同时用马表测量气压计掉到地面所花的时间,大楼高度等于二分之一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答案完全正确,而且也用到了物理公式,老师只好给了他高分。

仲裁圆满结束后,大师好奇地问这位学生还有什么答案。结果,那位学生又一口气说出了五个答案:

一、晴天时,先测量气压计长度以及它阴影的长度,再测量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利用比例就可算出大楼的高度。

二、带着气压计爬上楼梯,沿着墙壁以气压计的高度为单位做记号,一直标记到顶楼,看有多少个标记,再乘以气压计的高度,就是大楼高度。

三、把气压计悬吊在弹簧的末端,测量地面的重力值和大楼顶的重力值,从两个值的差异可算出大楼高度。

四、在气压计上绑着长绳,垂到接近地面,像钟摆般摇晃,从摆差时间可算出大楼高度。

五、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对他说只要他告诉自己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

大师听了,问:“难道你不知道利用地面与楼顶大气压力差来计算大楼高度这种正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说:“当然知道!但我喜欢动脑筋思考,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来。”

这个故事在物理学界广为流传。那位担任仲裁的大师是190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鲁斯福特,而这位学生的名字叫波尔,他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物理奇才,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子模型的缔造者和量子论的创建者。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非常重要。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发散思维能冲破逻辑思维的惯性,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表现在运用各种创新思维的技巧方法中,有许多都与发散性思维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依靠发散性思维进行发散性创造。发散思维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它通过搜索所有的可能性,激发出一个全新的创意。这个创意重在突破常规,它不怕奇思妙想,也不怕荒诞不经。沿着可能存在的点尽量向外延伸,或许,一些由常规思路出发根本办不成的事,其前景便很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让它带着你在思维的广阔天地任意驰骋,或许你会看到平日见不到的美妙风景。

发散思维,关键在于选好发散点,以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等8个方面为“发散点”,进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训练,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6.运用逆向思维

(1)什么是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而逆向思维则是指悖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的方法。逆向思维的特征是反向性。

逆向思维有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哪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形式有:原理思维、功能逆向、结构逆向、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等。

原理逆向:就是从事物原理的相反方向进行的思考。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应医生的请求设计温度计,但屡遭失败。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由于注意到水的温度变化引起了水的体积的变化,这使他突然意识到,倒过来,由水的体积的变化不也能看出水的温度的变化吗?循着这一思路,他终于设计出了温度计。

功能逆向:就是按事物或产品现有的功能进行相反的思考。如:风力灭火器。一般情况下,风是助火势的,特别是当火比较大的时候。但在一定情况下,风可以使小的火熄灭,而且相当有效。

结构逆向:就是从已有事物的结构方式出发所进行的反向思考,如结构位置的颠倒、置换等。如:有一位家庭主妇对煎鱼时总是会粘到锅上感到很恼火,煎好的鱼常常是烂开,不成片。有一天,她在煎鱼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不在锅的下面加热、而在锅的上面加热呢?经过多次尝试,她想到了在锅盖里安装电炉丝这一从上面加热的方法,最终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煎鱼。

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就是颠倒已有事物的构成顺序、排列位置而进行的思考。如:变仰焊为俯焊:最初的船体装焊时都是在同一固定的状态进行的,这样有很多部位必须作仰焊。仰焊的强度大,质量不易保障。后来改变了焊接顺序,在船体分段结构装焊时将需仰焊的部分暂不施工,待其他部分焊好后,将船体分段翻个身,变仰焊为俯焊位置,这样装焊的质量与速度都有了保证。

角度逆向:在研究问题时,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使问题顺利解决。如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缺点逆用:将事物的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是将缺点化弊为利。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他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再如:天一法师有三个弟子。大弟子是个懒汉,屁股一旦落座,一时半会你别指望他会站起来。二弟子天生好动,最受不了寺院的清静。三弟子讨厌诵经却喜欢听鸟唱歌。天一法师这样安排:让大弟子司晨钟暮鼓,天天坐堂诵经;让二弟子托钵到山下化缘;交代三弟子寺内遍植林木,让百鸟落巢栖息。

还原分析:先暂时放下当前的问题,回到问题的起点,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另辟蹊径的创新方法。如探矿方法。为减少钻探的盲目性,经研究发现,有些植物有特点:铜矿区的野玫瑰呈蔚蓝色,金矿和银矿区的忍冬藤特别茂盛等,于是,人们先分析植物的参数,再还原钻探,发明了植物探矿法。

(2)逆向思维的作用。

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1820年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存在电流的磁效应,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十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自觉运用逆向思维,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办事效率。

某公司实行选举,规定从20名候选人中选出18名优秀员工。常规操作方法是按候选人数量发出选票,上列20位候选人名单。代表拿到选票后选出自己同意的那18位候选人,最后18位最高得票者当选。人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做法。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效率低下。采用逆向思维,完全可以这样来做:当拿到选票后,选出自己不同意的那两位,最后,谁的票多谁就落选。

逆向思维会使你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一天晚上,苏军必须向德军发起进攻。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有星星,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保持高度隐蔽而不被敌人察觉。苏军元帅朱可夫思索了许久,猛然想到并做出决定:把全军所有的大型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军发起进攻的那天晚上,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获得胜利。

(3)逆向思维运用典例。

复印?清除?

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

废品?宝贝?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奖励?惩罚?

有个老人爱清静,可总有些小孩放学后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吵得他要命。怎么办呢?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地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向上?向下?

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水。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

允许?反对?

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以不可以抽香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但他换了一种问法,结果得到了神父的许可,你知道他是怎么问的吗?

他这样问神父:“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同样是抽烟和祈祷,祈祷时要求抽烟,那似乎意味着对耶稣的不尊重;而抽烟时要求祈祷,则可以表示在休闲时也想着神的恩典,神父当然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大人带孩子?孩子带大人?

有一家人决定搬进城里,于是去找房子。全家三口人,夫妻两个和一个5岁的孩子。他们跑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好不容易看到一张公寓出租的广告。他们赶紧跑去,房子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就前去敲门询问。这时,温和的房东出来,对这三位客人从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丈夫鼓起勇气问道:“这房屋出租吗?”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丈夫和妻子听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们默默地走开了。那5岁的孩子,把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看在眼里。那可爱的心灵在想:真的就没办法了?他那红叶般的小手,又去敲房东的大门。

这时,丈夫和妻子已走出5米来远,都回头望着。

门开了,房东又出来了。这孩子精神抖擞地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

房东听了之后,高声笑了起来,决定把房子租给他们住。

运用逆向思维写推荐信的案例:

范尧印象

范尧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留给我的印象,零零散散有以下几点:

范尧有些懒散。高二分班后范尧分到我任教的班上,我并没太看好他,因为他缺少很多“好学生”所具备的严谨和认真,至少表面上如此。他课桌上总是乱七八糟,他自己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了,就是找不到本子了;有几次竟然直接跟班主任请假,说自己有些事没想清楚,要在家好好想想。好在他只要旷课都会请假,而班主任老师也很开明,一般都会准他假。当然我们都相信,他旷课绝不是去干坏事;当然不可否认,他的成绩——几乎每次都能拿年级前几名——让老师们不愿对他有太多的约束。

范尧有些执拗。他是一个特别喜欢和人“理论”的学生。除了一两个同学外,很少有人能成为他的对手。他的能言善辩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当我课上提出某个有些难度的问题时,只要班里一陷入沉寂,不少学生的目光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着范尧。他也特别喜欢和老师交流,对于自己的观点,他总是坚持到底,有时甚至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你很难说服他。

范尧说话时的动作有些夸张。他上课发言时、和人辩论时喜欢手舞足蹈,动作幅度很大;并且喜欢跳跃,一个话题还没说完,他就很轻易地转到另一个话题去。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在组建级部辩论赛代表队的时候,并没有吸收他参加。首轮的惨败让我动了换将的念头,他果然出手不凡,在他加入队伍后,和其他辩友合作,后两轮全胜,奇迹般地拿下辩论赛的冠军,他也顺理成章地当选为全程最佳辩手。

范尧的脾气挺好。前面说了,范尧喜欢和人争论,有时几个人同时和他理论,有时还很激烈,但是从没见过他真正生气过。也许是对他的偏爱,我对他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一般学生,我对他回答问题的答案,包括说话的方式,常常挑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是,即使被批到狗血喷头的地步,他也总是笑嘻嘻的;辩论赛的第一轮,他没有入围辩论队,我也没看到他哪怕一点儿的不悦,反倒是主动帮大家出谋划策。

范尧多次说过非北大不上。但凭他现在的文化成绩,考上北大并没把握。但我觉得北大应该是最适合范尧成长的舞台,我也相信范尧在北大——如果他能进北大的话——绝不会辱没北大的名号。

特此推荐。

推荐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