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兰牧骑践行为人民服务

乌兰牧骑践行为人民服务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乌兰牧骑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00后”可能对乌兰牧骑比较陌生,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让人们再次关注到这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文艺工作队。单是这样一些表述,我们对于乌兰牧骑的认识还是抽象的。乌兰牧骑这支草原红色文化的“嫩芽”,已经从最初的9个人一支队伍,发展到今天3000多名队员、75支队伍。[69]这促使我们去思考:乌兰牧骑是怎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

乌兰牧骑践行为人民服务

乌兰牧骑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00后”可能对乌兰牧骑比较陌生,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让人们再次关注到这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文艺工作队。“乌兰牧骑”这个名字是从蒙古语翻译而来的,意思是“红色的嫩芽”。

一提到内蒙古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能歌善舞、自带艺术细胞。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人民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内蒙古地域辽阔,牧民逐水草而居,因此,牧民们居住得相当分散,走上上百里路才能遇见一个蒙古包是常有的事儿。有些偏远地方的人想要到城镇去,即便是骑马,都得走上几天的时间。广播、电影、文艺演出、图书、报纸,这些精神生活产品对于牧民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他们经常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羊在地上跑、鹰在天上飞、数着石头堆、瞪眼混天黑。他们极度渴求文化的滋养,渴望了解新中国、新世界

图4-46-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人民的生活状况

为了把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欢声笑语送给广大牧民,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草原成立了第一支乌兰牧骑。这是一支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了满足基层农牧民基本文化需求组建的队伍。这支队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一员多能、便于流动。

单是这样一些表述,我们对于乌兰牧骑的认识还是抽象的。图4-46-2是根据老队员荷花的回忆整理的1957年乌兰牧骑首场演出的节目单

图4-46-2 1957年乌兰牧骑首演节目单(www.xing528.com)

从节目单上,我们可以看到演出的节目类型非常丰富,涵盖了歌、舞、曲艺等多个种类;从演出的节目名称来看,节目很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时代特点;除此之外,乌兰牧骑的演出还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他们的节目大都是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图4-46-3展示了这支队伍的全部家当。

图4-46-3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出照

九名队员、一架勒勒车、两块幕布、三盏煤油灯、四套服装、五件乐器和一套播音设备。虽然只有九名队员,但他们个个都是一专多能:拿起马头琴能演奏,放下琴能唱能跳;拿起笔能作曲,放下笔能赶车。

乌兰牧骑这支草原红色文化的“嫩芽”,已经从最初的9个人一支队伍,发展到今天3000多名队员、75支队伍。他们像怒放的鲜花点缀着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60多年来,他们的累计行程超过了130万公里,足足可以绕地球33圈!他们为农牧民演出36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超过了2.6亿人次。

为什么这样一种流动性的“小舞台”、队伍精干的“轻骑兵”,能够永葆活力,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呢?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69]这促使我们去思考:乌兰牧骑是怎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他们的艺术实践又给今天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带来哪些启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