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说“佛”并不是真的“佛”,说“丧”也不是真的“丧”,它们其实是当下青年人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其背后的精神困境。
(一)理想缺失的困惑与迷茫
人生总有很多的岔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其实,走哪条路不是外力驱动的,而在于内心的选择。上大学之前,大家目标清晰,就是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行动坚定,一往无前。而上大学之后,从大一到大四,就变成了《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伤逝》的文学四部曲。老师的叮嘱、学长的劝告,对许多学生而言,却还是“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二)信念缺失的失望与疲惫
现在的青年好像时刻都被焦虑笼罩着,当“996”的生活都无法使其追逐到自己想要的成功时,“佛”与“丧”就成为掩盖失败的面具,毕竟直面平庸是需要勇气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先是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电击,狗关在笼子中难以逃避;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哪怕在电击前已打开笼门,狗还是会立马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www.xing528.com)
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却又反复失败,就会形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并把这种无助的感觉,泛化到新的情境当中去。对青年而言,如果无法按时完成每周的课业,你还愿意走进教室吗?如果每月的业绩都没有达到领导的期待,你每天去上班的脚步会不会很沉重?如果你辛辛苦苦打拼了很久却得不到任何肯定,你会不会想要放弃?面对困难和失败,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就像“习得性无助”。而“佛”与“丧”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卖点。
(三)信仰缺失的苦闷与怀疑
在豆瓣上,有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有10万多名985、211的名校大学生聚集在这里,交流自己失学失业的“失败”人生。其实,“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是一种特殊的自嘲,毕竟没有人能够真正接受自己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一丁点价值的废物。只是青年人在感叹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总觉得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束手就擒。于是,“佛”与“丧”也就成了所有无可奈何情绪的集中表达。
其实,遇到挫折、感到郁闷,也是成长的正常态。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代人都有成长的烦恼,都难免有压力和挫折,而要想摆脱困境,唯有直面压力,积极进取,才能拥有精彩人生,这是青年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