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的后方涉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5省,在这片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百处民站、粮站、伤员转运站星罗棋布,共同织成一张庞大的支前保障网。《人民日报》描摹了这一伟大场面:“他们南腔北调,穿着式样不一,赶着大车、驮骡,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抬着担架,川流不息地沿着各交通线行进,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军输送给养、弹药、转运伤兵员。”[67]支前大军共筹集运送粮食达9.6亿斤,运送弹药1460万斤,一共出动小推车88万多辆,上阵的民工更是多达543万人。也就是说,每一位浴血奋战的解放军身后,都有9位民工的倾力支持。
淮海战役形势发展迅速,部队调动频繁,这给运输的机动性带来更高要求。淮海战役纪念馆有一件展品,一根刻满了88个地名的竹竿。它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唐和恩的普通民工,他紧随部队运送物资,走过了3000多公里的支前道路,每到一个地方,他就把地名刻在竹竿上,以作记录。而他正是千千万万支前民工的一个缩影,这些支前民工扮演了各种角色。
第一,支前民工是一支高效的生产队。解放区人民踊跃交粮,并用碾、磨等简陋落后的工具夜以继日加工军粮。妇女们把多碾一斤米、多做一双鞋看作胜利的保证。当时解放区有这么一首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张震将军深情地回忆说:“永城是老区,人民群众的支前热情特别高,负担也比较重,但永城人民真正做到了‘倾家荡产全力以赴支前’。”[68]淮海战役中筹集粮食9.6亿斤,实际用粮为4.3亿斤,筹集的粮食远远超过了战争所需,甚至为不久之后进行的渡江战役奠定了粮食基础。
第二,支前民工是一支暖心的医疗队。支前大军共动用担架20.6万副,转运伤员11万人。民工对解放军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为他们喂饭添衣,甚至在敌机扫射的时候用身体掩护住伤员,就是为了不让解放军二次负伤。他们琢磨出针对不同地形和不同伤员的抬放方法,编成号子和顺口溜,在转运时相互提醒。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更加鼓舞了解放军指战员战斗的勇气和信心。陈毅元帅在诗词中深情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www.xing528.com)
第三,支前民工是争取解放战士的宣传队。改造国民党军俘虏,使之成为解放战士,是解放军的一项重要工作。陈毅元帅的报告指出,民工同志们的讲话最能打动从国民党军队过来的解放战士们的感情[69]。解放战士受了伤,民工端茶送饭,嘘寒问暖,这极大地教育了解放战士,迅速提高了解放战士的觉悟。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后勤供应却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这成为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国民党第18军军长杨伯涛在被俘途中看到人民群众熙熙攘攘支援解放军的祥和的场面,反观以前“国民党军队每到一处,老百姓逃避一空”的情况,不禁发出感慨“共产党和国民党所在的地方,有两个世界的天壤之别”[70]。
因此,两军对垒中,虽然解放军面对的是被称为王牌军的头等精锐的美式装备军队,在装备方面,解放军飞机一架没有,坦克只占国民党军队的十分之一;但是中国共产党凝聚起了人民群众支前的巨大力量,使解放军在不同的行军路线、不同的战场都能得到有效补给,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硬是一口一口吃下了这锅毛泽东所说的夹生饭。可见,民心向背最终决定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