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靠青年一代的努力。遥望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将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期间正值当代青年20岁到50岁的青春年华,恰逢事业、家庭和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乘风破浪、创新创造。
首先,“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新的方向。要创新,还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敢于大胆尝试探索。但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充满艰辛、挫折,甚至牺牲,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支撑人们克服和战胜各种艰难曲折。所以,除了信心和勇气外,更要有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82]
其次,志向从来不是空洞的理论与口号,志存高远的追求必须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相结合。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和诊疗救治工作时,医学院2015级直博学生单思思作为博士生代表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演示。在疫情初期,单思思所在的实验室立刻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参加。她说:“以硬核成果降伏病魔,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青年人勇于担当,也要能够担当。回到学校后,单思思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分秒必争。为了验证哪一个抗体更有效,需要做非常多的功能验证实验,每天完成之后整个手臂都是僵硬的。所以,立鸿鹄志,还要求真学问,做实干家。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为了创新创造百折不挠、勇往直前。(www.xing528.com)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青年学习科学知识,处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前沿,是振兴中国的希望所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还必须思考在哪里进行科技创新,以及为谁创新的问题。朱凤蓉、张利兴是清华校友中的“将军夫妻”,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后,他们就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把青春都献给了大漠戈壁。他们说:“我们只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无怨无悔。
共和国发展历史上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有科研人自强不息、科技报国的身影。而今天,当代青年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进入大学,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行动中,还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国家共进,与时代同行,青年人重任在肩,不仅要自强创新,更要追求卓越、引领未来,搭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