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境内的临沂城历代为郡、国、州、县治所,人口密集,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老城区内路、街、巷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其名称富有特色。街巷名称富含文化信息,不但延续了千百年的情感,而且对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据1986年《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临沂老城区的路、街、巷有193条,多为百年街巷。从各具特色的街巷名称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兰山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形态在兰山的变迁与发展。
(一)类型丰富的名称
街巷作为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街指比较宽阔、两边有房屋的大道,而巷指建筑物之间比较狭窄弯曲的小路,更多时候指居民居住区的胡同。临沂老城之内的街巷名称极富特色,历代流传下来的街巷名称成为考察兰山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据。街巷名称是古地名中的重要类别,而地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对各个地域进行区划的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历史遗留古地名的分类,可以更深入了解该地域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景观。地名可分为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三类,据此,我们可以把临沂老城区街巷名称对应分为三大类:描述性街巷名、记叙性街巷名、寄寓性街巷名。
描述性街巷名主要指反映地理、地形特征及自然资源的街巷名称。街巷作为人们重要的生存环境,它的任何特征都为大众所熟知,自然也就蕴含于街巷名称中。老城区描述性街巷名称主要涉及地貌风物及物产资源。描述地貌风物的街巷名称中,比较有特色的如挑水巷、塘子巷、竹林巷、墙缝巷、北三孔桥西(东)巷、梭头巷、菱角汪巷等,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可以感知临沂老城区内的地理特色。在描述自然物产的街巷名称中,比较有特色的有潘家园巷、杨家园巷、赵家大园巷、张家大园巷、姜园街、煤山巷、八小集街、窑货市巷、芦花市巷、粮食巷、盐店巷等,从这些街巷名称中我们可以感知兰山自古以来丰富的蔬菜资源和矿产资源,以及兰山商业文化蓬勃发展的气息。
附-1 石牌坊巷(瑞典 安娜·拉森于1893年至1895年拍摄)
记叙性街巷名主要指反映历史、文化等特色的名称,这些名称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够反映出当时历史制度、文化等深层次问题。老城区内记叙性街巷名称主要涉及寺庙堂、古迹名胜、衙署兵营、姓氏家族等类别。记叙寺庙堂类街巷名称,如普照寺巷、东岳庙街、八蜡庙街、关帝庙巷、武庙巷、五贤祠街、魁星阁巷等;记叙古迹名胜类街巷名称,如考棚街、书院街、洗砚池街、鼓楼台巷、庠门里巷、石牌坊巷等;记叙衙署兵营类街巷名称,如兰山路、马号巷、沂兰巷、小教场巷、箭道巷、营坊(房)巷、东(西)更道巷等;记叙姓氏家族类街巷名称,如张家巷、颜巷口街、白家巷、翁家巷、郑家巷、伏家巷、刘宅后巷等。
附-2 张家巷旧貌(现沂州路中段)(李百军于1980年拍摄)
寄寓性街巷名主要指反映人们情感以及心理期待的,从这类街巷名称中我们可以感知人们的美好情感及意愿。老城区寄寓性街巷名称主要为吉祥嘉言类,如聚福巷、先知巷、正气巷等。老城区的街巷名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色彩,对我们认知兰山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形态各异的文化
兰山地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遗迹,从现有的街巷名称中就可以窥见兰山历史文化的灿烂。兰山街巷所承载的文化形态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有书院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
兰山与儒学发源地靠近,儒学文化一直占据兰山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学的发达为兰山造就了一大批圣贤名士,也为书院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院文化的兴盛在一些街巷名称中可见一斑,如书院街、庠门里巷、黉学前巷、魁星阁巷、考棚街等。书院街因“琅邪书院”而得名,据记载,琅邪书院系清乾隆二十四年沂州知府李希贤率七属捐建。古代学校建筑被称作“庠”或“黉”,《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广韵》:“黉,学也。”《后汉书·循吏列传》:“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古代专门用作科举考试的地方,称作考院,也作考棚。(www.xing528.com)
临沂古城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兰山街巷名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地区的古代军事文化。兰山地区涉及军事文化的街巷有上文提到的马号巷、沂兰巷、小教场巷、箭道巷、兰山路、营坊(房)巷、东(西)更道巷等。马号指养马的处所,箭道指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场所,小教场则为演武校场。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兰山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
临沂地理环境优越,古山古水很多,翻阅临沂相关地名志会发现,几乎每座山上都会有一个关于道教或佛教的传说,具有比较典型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但在兰山境内,人们除了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更多的是民间信仰,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的信仰,也有对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以及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2]老城区的普照寺巷、东岳庙街、八蜡庙街、关帝庙街等,形象地展示了兰山人民的宗教文化。
附-3 关帝庙(瑞典 安娜·拉森于1893年至1895年拍摄)
老城区内的建筑代表了典型的北方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其中的民居院落多为四合院、三合院或兼有临街小铺,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也留存在了街巷名称中,如养济院巷。养济院是古代专门赡养孤儿的建筑,据明万历《沂州志》记载,沂州设养济院,在南关。从这些街巷名称中可以感知古人在临沂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三)特色鲜活的记忆
太公巷。原位于老西门和孔子庙间路北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宽约4米,长约1千米,其特点是“又窄又长,南高北低,街口繁华,北端偏僻”。距大街百米处路西旁建有一座小庙,方不过4平方米,高不足3米,底座占去一半,透过上部小小庙门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尊姜太公泥塑神像,这条街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查阅民国《续修临沂县志》地图,可以看到当时的政府已将太公巷改为幸福街。后来由于战事不断、政权更迭,新名字大多不为群众所知,太公巷的旧称却一直沿袭下来。直到2000年的旧城改造,太公巷才为富民小区所代替。
煤山后巷。原位于旧城东北角,是条不足百米的普通小巷。据《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记载,煤山后巷为东西走向,西与北城墙根相接,东与鼓楼台巷和东马道巷相连,长75米,宽2米,为土路面。据记载,明朝时已有此巷,因地处煤山之后,故名煤山后巷。这条小巷虽然非常短小,但非常有特色,路南的煤山就是一景。煤山算不上山,只是一块比周围地面高出数米的高地,因那一带地下有煤,开窑挖炭时引起地陷,中间部分凸出来变成高地,故被当地百姓称为煤山。草长莺飞的季节,煤山上爬满绿色蔓草,苍然一座幽山,如水墨画般景色迷人。巷北的水汪也是一景。水汪俗称葫芦汪,南北长二三十米,形状颇似葫芦,因此得名。夏季雨水来临的时候,周围雨水全部流入汪内,汪水暴涨,便流向北城墙根,从城墙下的水眼里汩汩流入城外的涑河中。水汪起到调节水量、抗洪排涝的作用,使周围的群众免遭水淹之苦。旱季的时候,汪水减少,汪底的淤泥裸露出来呈现黄色或棕红色,俗称矸子土,周围百姓常来挖取土和炭泥用,附近的孩子则用它来做泥玩具。据说这条“依山傍水”的小巷旧时倍受煤山南边衙门内的官员们青睐,他们很多居住于此,既为上班近,又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景色迷人,还防洪抗涝。1938年春,日军侵占临沂时,煤山后巷一带的房屋被日军炮火毁坏严重,有些流离失所的穷苦人到这里存身,住在破屋烂房中,这里便又成了贫民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巷内居民拆掉破屋盖起了砖瓦房,过上了幸福日子。2008年,煤山后巷整体拆迁改造成多层居民楼,小巷消失殆尽。“煤山”一词保留在了煤山社区的名称中。煤山旧址的东南,现在是梅山小区,隶属煤山社区,小区内有数十栋居民楼,楼头上均有“梅山小区”编号。“煤山”和“梅山”两个名称常被当地居民混用,因为谁也说不清它们之间的渊源。
沂兰巷。位于老城东西大街路北、颜巷口街以东、沂州公署旧址以西。巷子初名道门首,意即道台衙门的门前。相传清康熙七年(1668),临沂发生特大地震,兵河道衙门的房屋几乎全部倾倒,只有大堂完整。后来兖东道的官员李煊捐俸修置了瓦屋20余间。清末,兵河道被裁,衙门废弃不用,衙门前到东西大街有条约200米长的南北小路,百姓便在此选址盖房居住,日久成巷。因巷子位于兵河道衙门的前面,故称之为道门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道门首东边的衙门曾先后是沂州公署和兰山县衙驻地,便改称沂兰巷。据《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记载,沂兰巷南起兰山路(原东西大街),北至北三孔桥,长202米,宽5米。1982年时,巷内铺设成混凝土路面。解放战争初期,沂兰巷南头路东是山东新华书店门市部,沂兰巷北段路西九弯巷口曾有一座“琅琊第一浴池”。沂兰巷北头是北三孔桥,又名“一步三孔桥”,因为沂兰巷北原是个大水汪,为预防夜间行人不慎落水,人们在汪边建墙挡水,为了排水,又在墙下留有三个排水洞,三个水洞的距离一步就能迈过,故称“一步三孔桥”;因城西南隅还有一处“南三孔桥”,所以称此为“北三孔桥”,北三孔桥是旧城八小景中的一景。沂兰巷到北三孔桥处分成东西两巷,分别称北三孔桥东巷、北三孔桥西巷。东巷在桥的东侧一分为两股,一股北去接小教场巷,一股东去折而北接煤山后巷;西巷在北三孔桥的西侧一分为二,一股北接小教场巷,长125米,宽3米,一股西接颜巷口街。现在北三孔桥及其东西两巷都已不存在,在其旧址上建成的居民区取名“北三孔桥小区”,约有十余栋六层楼房,据此尚能找到原北三孔桥巷的大体位置。沂兰巷的东旁不远处,旧有一条狱西巷,与沂兰巷南北平行。这条巷子明代以前就存在了,因地处沂州衙署监狱之西,俗称狱西巷。狱西巷南起东西大街,北到旮旯巷,沿旮旯巷向东北走就到了煤山后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狱西巷在城市改造中消失。
世事更迭,古今变迁。随着临沂城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一系列旧城改造项目的推进,留存下来的古街古巷已为数不多,它们集中分布在沂州路的兰山路至解放路段东侧和东关片区内,以及兰山路的上沂蒙路至富民小区路段两侧,还有少数散落在新建楼群中。越来越多的古街古巷被新修道路取代,甚至连名字也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然而,一街一巷总关情,兰山人民不会忘记那些逝去的古街老巷,它们的名字、街情巷貌,以及兰山人民在街巷中度过的难忘岁月,都将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