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通览

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通览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兰山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从兰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兰山区的非遗项目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兰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续)(续)糁又名“肉粥”,是兰山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名吃,它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被评为“中华名吃”。兰山区流行的戏剧和曲艺种类主要有柳琴戏、三弦平调、弦子戏、溜山梆子等,其中,三弦平调、弦子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溜山梆子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山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全力开展的大背景下,兰山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申报、抢救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7年12月,全区共有61项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其中省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17项,区级项目38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这些非遗项目彰显了兰山区的文化实力,也成为新时期兰山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张绚丽的名片。

从兰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兰山区的非遗项目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首先,兰山区的非遗项目类别繁多、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浓郁。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曲艺表演,传统技艺抑或传统医药,它们都深深植根于兰山这片沃土,与兰山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如民间文学类的“卧冰求鲤传说”“鞭打芦花”“少年王羲之传说故事”“龟驮城传说”“茶山传说故事”等,大多是关于兰山历史名人和地方风物的传说故事。其次,兰山区的非遗项目具有质朴实用、古朴厚重的美学风格。柳琴戏、弦子戏虽没有昆曲那般细腻委婉、千回百转的唱腔,但亦有韵味无穷的独特腔调。琅琊剪纸、沂蒙布贴画的制作虽未达到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境界,却独具特色,充分彰显了兰山人民的文化追求。最后,兰山区的非遗项目尤其重视当下的活态传承。以密氏膏药、孟医堂中医针灸等为代表的传统医药,以糁、王氏熟梨、惟一斋八宝豆豉等为代表的传统食品制作工艺,以及工艺美术类非遗项目,都特别重视谱系关系及对传承人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做大市场、提高知名度,既完成了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使命,也提升了经济效益,实现了两者的良性循环和双向互动。

兰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续)

(续)

糁 又名“肉粥”,是兰山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名吃,它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被评为“中华名吃”。《说苑·杂言》中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很像今天兰山的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祭秩》中就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代时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到了明代,当地人就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糁几经改进才逐步成为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小吃。糁的用肉,早期仅用牛肉、羊肉,传入内地后兼用鸡肉、鸭肉,后来汉族人又制作了猪肉糁,其中以鸡肉糁味道最佳。糁有四大特点:热、辣、香、肥,其中热是关键。糁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有祛风驱寒、开胃进食、健胃温脾、利尿、止呕等效能。俗话说“开锅糁,刮缸粥”,一碗热糁,再配上临沂地方的面食如锅饼、千层饼、油条之类,就是一种美食享受。制糁工艺一般经选料、制汤、成糁三步,主要用料有肉、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等,有的还加入砂仁、公丁香、陈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香、小茴香、玉果、广桂、白芷、良姜、花椒等药料,以增加温脾健胃功能。临沂城解放前,城内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的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目前,临沂市区糁铺已有数十家,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临沂糁馆,有的饭店、宾馆还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

曲艺音乐 兰山曲艺历史悠久,加之受南北各地影响,艺人演唱活动活跃,流行曲艺繁多,演唱书目丰富。兰山区流行的戏剧和曲艺种类主要有柳琴戏、三弦平调、弦子戏、溜山梆子等,其中,三弦平调、弦子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溜山梆子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弦平调 又称“脚打鼓”,是临沂地区特有的曲种。因演唱者多为盲艺人,故俗称“瞎汉腔”。脚打鼓是在三弦节子板和弦子鼓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曲种,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当时民间艺人的生活比较困难,盲艺人的处境更是艰辛,他们往往因人多开支大、收入少而难以糊口。当时临沂市汤头镇王町村盲艺人王兰义,在多年演唱三弦节子板的基础上,吸收了弦子鼓的特点,经多次研究实验,创造出三弦平调这种曲艺形式,实现了一人多艺、减少开支的愿望。[1]此后,盲艺人纷纷拜师学艺,这一曲种迅速流传开来。脚打鼓艺人在演出时,往往口、手、足并用:手操弦乐器(也有的用坠琴或者月琴)进行伴奏,弦乐器多为三弦;右脚蹬节板,左脚蹬打扁鼓,以烘托气氛;艺人以唱为主,夹白叙述,其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杂有很多农家谚语、歇后语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脚打鼓的曲调以“三通鼓”“凄凉调”为主。后来,以兰山区史管亮、王省三为代表的脚打鼓艺人形成了南路口流派,南路口流派的唱腔吸收了苏北大鼓、山东大鼓的唱腔特点,曲调高亢浑厚。脚打鼓的曲目,中篇和长篇都有,如《王二英思夫》《陈三两爬堂》等,但更多的是富有风趣、寓意深刻的短段和书帽,如《青茶段》《夫妻争灯》《倒翻十字》《铜钱段》等。

弦子戏 即柳子戏,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是一个拥有几百支传统音乐曲牌的古老剧种,曲调古老优雅,曾与昆曲齐名,因戏班自制的独特乐器——弦子而得名。弦子戏的剧目大都来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也有从别的剧种移植过来的。其剧情有劝善惩恶的,有追求婚姻自由的,也有斥责为富不仁、嫌贫爱富的,适合老百姓的艺术追求。有的剧目也含有迷信色彩、报应思想,但大多数剧目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弦子戏的角色也分生、旦、净、末,脸谱化妆与京剧差不多。由于其唱腔清越优雅、民歌风味浓郁,戏演出来有热闹有文静、有张有弛、有疏有密,非常吸引人。弦子戏的曲调很独特,既不同于京剧的雄浑,又不同于越剧的缠绵。弦子戏常用的曲牌有十几种,这些曲牌简洁明快、易于流传,有些唱段完全可以当民歌小调来唱,老百姓能听得懂,且易于接受。有些曲牌还被民间吹鼓手吸收,成为婚丧和民间庆典仪式中经常吹奏的乐曲。目前,兰山区有徐庄弦子剧团、临沂工业园区前洞门弦子剧团。徐庄弦子剧团的传统剧目有30余个,现在流唱的有20余个;前洞门弦子剧团的传统剧目有30余个,现在流唱的有20余个。

溜山梆子 又称“靠山梆子”,是兰山区汪沟镇流传已久的一种民间曲艺。其主要腔调称为声腔基本调,是在声腔的旋律、节奏、调式特点与曲调式逻辑的基础上提升精华而成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该剧种创造唱腔、塑造人物及音乐形象的基础。溜山梆子唱腔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高亢雄壮、气氛热烈,尤其男腔用假声翻高、往里吸气演唱的“立嗓”,清亮高昂,余音萦绕,不论是反映兴致勃勃的情绪还是表现气愤难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朴实,行腔流畅,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音符跳跃以及较长的花腔拖腔,演唱起来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如唱似说、质朴自然。三是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溜山梆子表演粗犷豪放,长于夸张。其中花脸特别是大花脸(又叫红头)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动,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使得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旦角的表演也十分优美,特别是小旦的台步小而节奏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十分协调地一起扭动,上下浑然一体,别具一番风味。溜山梆子边唱边舞,长于刻画人物、体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目前兰山区汪沟镇溜山梆子的传承人是王英义。

柳琴戏 旧称“拉魂腔”,起源、形成于临沂地区的兰山、郯城一带,属于山东地方戏三大声腔系统之一的肘鼓子系统,因唱腔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柳琴戏起源于何时,没有明晰的文字记载,据专家考证和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柳琴戏约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清代乾隆时期,兰山、郯城一带旱涝灾害不断,贫苦百姓无以为生,只得四处逃荒要饭。为了便于乞讨,百姓就用当地“姑娘腔”“花鼓调”等民歌小调“唱门子”,来代替“叫门子”,艺人管它叫“跑破”。从“唱门子”“跑破”开始,逐渐发展成既有唱腔又有对白和简单即兴表演的二人“对子戏”,此后又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拉魂腔。柳琴戏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分别吸收了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和姊妹剧种的营养,形成了一些支派,使柳琴戏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但其在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等方面,仍然保持着早期拉魂腔的基本特色,反映出各路各派和拉魂腔之间的渊源。柳琴戏的剧目目前约有200出,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清宫戏、杨家将戏、薛家将戏、爱情故事戏、生活故事戏、连台本大戏几个门类。其中,表现青年男女爱情和劳动人民生活故事的戏,渗透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柳琴戏常以口语入唱,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刻画人物心理。其唱词讲求韵律,但不像京剧严格;句式基本上是五、七、十字句,但可长可短,少者仅三字,多者可达十五六字。此外,它还有少数格式独特的唱词,如八句娃子、十二句羊子、三句撑、倒脱靴、狗咬狗等,在其他剧种中较为少见。柳琴戏的早期表演艺术比较简单,行当也不完备,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它没有固定的程式,为数不多的身段亦多系从其他剧种借鉴而来。其表演艺术的特点是粗犷、朴实、生活化,尤其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颇有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柳琴戏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将流散各地的拉魂腔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职业剧团,临沂市柳琴剧团就是其中之一。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柳琴戏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艺术形式日臻完美,同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演员,如临沂市柳琴剧团的李春生、张金兰、邵瑞武等。

琅琊剪纸 剪纸是一种以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临沂地区的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很多地方都有剪纸的传统和习惯。这些剪纸设计美观、工艺精湛。每逢节庆之时,人们常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琅琊剪纸艺术是兰山区的民间艺术之一,主要作用是装饰,特点是选料易、成本低、技能简、效果优、应用广、雅俗共赏。琅琊剪纸多在嫁娶节庆时广泛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家具陈设装饰、生活日用品装饰等方面,具体可用在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鞋帽、扇子套、荷包、香囊、农产品的晒制底样上。琅琊剪纸品种多、花样全,可作窗花、墙花、灯笼花、过门笺、顶棚花、炕围花、灶头花、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特种剪纸、刺绣底纹等。喜花,多指结婚时用大红纸剪成的喜、福等图案;饼花,是姑娘出嫁时带往婆家的饼上所盖的花;灯花,是姑娘出嫁时带往婆家的灯罩上所盖的花;窗花,是结婚或节庆时用来装饰窗户的花;鞋花,是鞋面上的绣花底样;枕头绣花,指枕头套上的绣花底样,多是成对的;还有荷包花、帽花、肚兜花、手帕花等。琅琊剪纸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兰山人民增添了喜庆,带来了乐趣。兰山区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有王玉桂、王艳俊、林化强等。(www.xing528.com)

兰山童谣 童谣内容浅显自然,体式短小精悍,韵律和谐,语言活泼,对于启发幼儿心智大有裨益,是陪伴幼儿成长的精神食粮。兰山童谣也具有上述共性,不同的是,兰山童谣只有用兰山的方言念唱,韵味方出。如《小鸡嘎嘎》:“小鸡嘎嘎,要吃黄瓜。黄瓜有种,要吃油饼。油饼喷香,要喝鸡汤。鸡汤稀烂,要吃鸡蛋。鸡蛋有皮,要吃牛蹄。牛蹄有毛,要吃樱桃。樱桃有尖,要吃叫蝈,叫蝈吱嘎上了天儿。”土生土长的兰山人,听到这首童谣,或许会忆起小时候老人为自己吟唱时的情景。那时的物质虽然匮乏,但有了童谣的陪伴,孩子们内心是温暖丰盈的。又如《小白菜》:“小白菜,黄又黄,三两岁上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后娘。娶了后娘三年整,添个弟弟比俺强。弟弟吃米俺喝汤,有心不喝饿得慌,端起碗来泪汪汪,想亲娘……”这首兰山童谣唱出了失去母亲的孩子的心理创伤,不禁让人泪奔。具有代表性的兰山童谣还有很多,如《小槐树》《豌豆秧》等。

少年王羲之传说故事 关于王羲之,有以下几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永字八法的传说。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他练了一张又一张,写过的纸铺得满地都是。尽管如此,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是不满足,又练又看,仔细思考。但他实在太疲倦了,就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拂过,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座,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的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但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把手伸了过去。老人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拿过笔在王羲之的手心里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便离开了。王羲之急忙问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约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画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教授他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奇妙了。

晒书台的来历。王羲之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自懂事之日起就喜读诗文、亲近书墨,七岁时就写得一笔好字,被人们誉为“神童”。而王羲之并没有把自己看作“神童”,也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天天练、天天写,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写了一张又一张,写过的纸在家里面摆不开了,就拿到房前高台上晾晒,边晾晒边自我比较,晒干了就把它们收起来,再琢磨比较,总结经验。就这样天长日久写呀晒呀,晒呀写呀……后来人们便把他晾字的高台叫作“晒书台”。

洗砚池的传说。王羲之的家门前有一个池塘,每到春夏之交,这里便莺啼燕语、蛙鸣蝉噪,景色宜人。自从羲之学书以来,这个池塘便成为他每天来洗刷笔砚的场所,天长日久,池塘就被称作“洗砚池”或“泽笔池”。后来,清澈的池水变成了黑色,后人也就有了“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说。王羲之练字刻苦异常,夜间也临池不辍。有一次,池塘里的青蛙叫个不停,弄得他心烦意乱,便大声吼道“我要练字,不要再叫了!”说来也怪,从此以后,洗砚池的青蛙真的不再鼓腹高鸣,只是鼓起肚皮作欲鸣的状态,却不发出声响了,由此还留下了一句歇后语:“洗砚池的蛤蟆——干鼓肚”。

沂蒙布贴画 家住银雀山街道银都社区的石运梅以普通的布料为“笔墨”,通过剪、贴、上色等工序制作的布贴画,展现出了国画的“水墨”效果和意境。布贴画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却体现着制作者的匠心独运、耐心细致。画中用布拼贴塑造的花鸟、古木形象逼真,立体的浮雕感有着笔墨不能替代的奇妙效果;有时,仅一只小鸟就要用几十种不同花色、质地的布料拼贴而成,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惟一斋八宝豆豉制作技艺 始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利用此技艺制作的惟一斋八宝豆豉,是兰山区特产,被评为“山东名吃”“中华名吃”,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2年获全国博览精品金奖,1995年获中国名优精品金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品尝后,欣然题词“齐鲁名产,醇厚清香”。该豆豉因用大黑豆、茄子、鲜姜、杏仁、鲜花椒、紫茄叶、香油和白酒八种原料发酵而成,故称“八宝豆豉”。八宝豆豉制作工艺精细,一般于头年茄子成熟季节配料装坛,经日光发酵10—12个月,次年中秋节前后方为成品。启封后,八宝豆豉色泽晶莹,粒粒玑珠,清香四溢。豆豉制作历史悠久,明代《本草纲目》中即有记载:“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八宝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谷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温中健脾、益气补肾、滋补润燥、舒筋活络等保健功效。关于豆豉的由来,相传在清代山东沂州府的垛庄(今属蒙阴县)有位老妈妈,智慧过人。她用大黑豆、茄子、香油作主要原料,腌制出的酱菜非常美味可口,取名豆豉。垛庄的一位酱园师傅彭三,从她手中学到了制作豆豉的技艺。后来,临沂城内的惟一斋酱园慕名将彭师傅聘请到该园制作豆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技艺和配方,终于研制成独具一格的临沂风味豆豉。随着科技的发展,惟一斋通过调整配方和人工控制豆豉发酵温度等手段,将发酵周期缩短为6个月,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并保持了原有风味。八宝豆豉以其营养丰富、醇厚清香、去腻爽口、食用方便等特色而具有较高的市场声誉,除了销往本省及京、津、沪等地,还远销日本等国家,成为享誉中外的兰山名吃。

王氏熟梨制作技艺 指“熟梨王”王玉成用祖传数百年的历史秘方烹制熟梨的技艺。王氏熟梨用料讲究、风味独特,为中华一绝。其熟梨酥烂化渣、入口即化、甜香醇厚、子实酥软,并有清痰泻火、润肺止咳、解酒利尿、除烦去躁、养肝益心之功效,对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热有一定的疗效。王氏熟梨一般在夜幕降临时销售,售卖时配以悠扬的传统售卖歌。人们听到歌声后,纷纷前往购买,食者赞不绝口。陈毅、谷牧、费孝通等名人都曾赞誉过王氏熟梨,多家电视台和报刊都报道过王氏熟梨。王氏熟梨曾被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山东名吃”,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吃”,有“中华熟梨王”的称号。

艾山的传说 传说东海龙王的爱女,嫁给了沂河小龙为妻。婚后,沂河小龙常常毒打龙女,并罚她到艾山牧羊。东海一柳姓书生赶考归来,路经此地,登艾山游览,与龙女相识。他帮龙女捎信给龙王,龙王得以到沂河铲除小龙并救出龙女。从此,沂河中不再有龙,艾山上的羊群失去了主人,也不再吃草喝水,化作了石头。龙女为报柳生救命之恩,以身相许,夫妻二人回到艾山,行云施雨,保护当地禾苗不受旱灾。为此,人们还在艾山脚下为龙女修建了娘娘庙。

据老一辈人说,曾经艾山上到处都长着艾草,艾草的香味使人在十里之外都能闻到。可为什么现在的艾山上一棵艾也没有了呢?原来,在很久以前,艾山前面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名叫王本源的人,家中老少六七口人,全指望他一人开小酒铺过日子。因此,他三天两头地到艾山西边的一个村庄提酒回来卖。某天,他从西庄挑来一坛酒和一些杂货,刚走到艾山下,突然一块小石头从山顶上咕噜滚下来弹到酒坛上,打出了一个手指肚儿大小的窟窿,酒直往外淌。王本源急得直跺脚,见脚下有一棵艾草,他连忙摘下来塞住窟窿,坛子不漏了,可酒却淌了一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说来也奇怪,他用这个破酒坛子卖酒,卖了一集了,酒坛里的酒好像一点也没见少。而且人们还说他的酒味儿好,喝了头清目明心爽。于是短时间内,王本源的腰包就鼓了起来,还盖起了三间大屋,全家老少过年时从头到脚换了个崭新。有了钱的王本源,被人掌柜的长掌柜的短地叫着,顿顿都要喝上一壶,高兴时还唱会儿柳琴戏。这天他又喝了两盅,整个人晕乎乎的,越看那个破酒坛子越觉得太没面子,一气之下将它扔到院子里摔碎了,然后换了个新酒坛子,还在酒坛外面贴上了“日进斗金”的红帖,气派得很。可是从此以后,来打酒的人越来越少,人们说他家的酒味变了,过去的老主顾也都绕着他家门走。王本源三夜没合眼,思来想去终于明白过来,过去的酒卖得好,是因为酒里有艾味儿,他连忙提着灯笼到艾山上找艾草,心里想着再补个破坛子又可以发财了。可是他提着灯笼把艾山转了十八圈也没找到一棵艾草,原来这艾草是观音菩萨身边的侍女巧艾所变,她见王本源忘了本,认为这种人不值得可怜,于是一招手,所有的艾草都飘飘悠悠离开了艾山。后来,为了劝化后人,人们仍称没有艾草的艾山为艾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