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肇基(1581—1631),字太初,号开平,明朝沂州城南城子村(今临沂市罗庄区付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人,自幼习武,勇猛过人,因军功历任征东平西防倭三镇总兵、沂州卫正指挥、大同总兵、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左都督、大将军、正一品,在军中病故后被追赠为太傅,谥号“武襄”,葬于今临沂市兰山区庙上村东。
图6-13 杨肇基墓保护标志碑
天启二年(1622),山东巨野人徐鸿儒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连克峄城、滕州、郓城等地,兵围曲阜、兖州。明军无计可施,接连溃败。当时,山东监军徐从治深知杨肇基是难得的将才,于是奏请朝廷,皇帝特封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挂印出征。为了防止起义军攻占沂州,杨肇基派部下严守沂州西门、北门、东门、南门,自己带领儿子、女婿等将领以及援军出城迎战,结果大获全胜,并驱兵一举收复了郯城、费县、平邑等地。(www.xing528.com)
崇祯二年(1629),后金兵攻打明朝京师,崇祯皇帝下旨令天下兵马进京护驾。当时在家休养的杨肇基闻讯后随即带领平日训练有素的家丁300余人日夜兼程,衣不卸甲,突破重围,直抵京城。崇祯皇帝连夜召见他,与他彻夜详谈,并赐其蟒衣玉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杨肇基和朝廷武将分析战争形势,制定攻防策略,一举击败后金兵的进攻,取得了保卫京师的胜利。
杨肇基一生南征北战三十余年,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崇祯四年(1631)于蓟镇军中去世,享年51岁。他的死讯报到朝廷后,崇祯皇帝亲率文武大臣为其举行追悼大会,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武襄”,钦赐御葬于临沂城西15千米处。
杨肇基墓位于今兰山区庙上村东邻,原墓已平,墓地上方被农田覆盖。其东部紧邻一片荒地,西部紧邻村工厂,南部紧靠村中道路,北部紧靠堰上村耕地。此处是元明以来的杨氏家族墓地,崇祯四年(1631)以后,因杨肇基御葬此处而升为御葬陵,建华表、龟驮碑、石羊、石马、石人、供桌等,陵内遍植松柏,陵外围种杨树。据当地村民回忆,这处墓群大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南向北进入墓群,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青石雕刻的华表,华表高约10米,表身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盘龙,顶端雕刻望天石猴,名曰“石猴观海”。再往北,龟驮碑迎面竖立,碑基高约1.2米,碑身高约3米。龟驮碑北部东西两侧各竖立一尊石羊,均有青石底座。石羊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尊石马,体态雄壮威武。石马旁边各有石人一尊,高约2.3米,东侧为手持笏板的文官,西侧为佩带宝剑的武官。后来御葬陵内参天的杨树、松柏相继被砍伐,华表、龟驮碑、石人、石羊、石马等,有的被捣毁破坏,有的被搬走,大量坟墓被移平,仅剩下两座龟驮碑底座。
由于历史久远,当年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御葬陵大部分土地被占做他用,现如今只剩2000平方米,并且原御葬陵内的众多墓葬无法具体确认其原址。近年来,杨氏后人在此基础上重新确认并修复了杨氏始迁祖杨瑄、八世祖杨韬、九世祖杨应祥、十世祖杨肇基四座坟墓,筹资重建了当年的石羊、石马、石人等雕塑,以供后人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