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山文人主要成就-《兰山历史文化通览》

兰山文人主要成就-《兰山历史文化通览》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在兰山任职的一部分非兰山籍文人雅士寄情于沂州山水,赋诗作画,丰富了兰山文学艺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舒祥和李方膺。然而舒祥所作的这组诗仍被频频引用,成为旅游文化中对古琅琊风景的恢复、开发及特色定位方面的重要文化遗产和资料依据。孝河又称孝感河,位于今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李方膺是兰山县的首任县令。兰山一带百姓成群结队,自带鸡黍米酒前往监狱探视东方膺。

兰山文人主要成就-《兰山历史文化通览》

明清时期,在兰山任职的一部分非兰山籍文人雅士寄情于沂州山水,赋诗作画,丰富了兰山文学艺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舒祥和李方膺。

(一)舒祥与“琅邪八景”

舒祥,明代新安(今安徽黟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沂州训导,并留下了著名组诗《琅邪八景》,另有《登晒书台》诗一首、《王祥墓》诗一首,以及《沂州赋》一篇。另据《明史·艺文志》载“舒祥《沂州志》四卷”及清代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卷六地理类上》“舒祥《沂州志》四卷;何格《沂州志》四卷”等资料推测,舒祥或主持修纂过《沂州志》,只是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存本。

舒祥的组诗《琅邪八景》是较早将八处景致以“琅邪”组合命名的,古临沂的这八处自然景观分别是沂水拖兰、泥沱月色、苍山叠翠、平野晓霁、野馆汤泉、孝河凝冰、神峰积雪、普照夕阳,其中沂水拖蓝、平野晓霁、孝河凝冰、普照夕阳四处景观在今兰山区划范围内。这些古老的自然风景名胜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逝,有的随风而逝,有的名不副实,还有的已经是旧貌换新颜。然而舒祥所作的这组诗仍被频频引用,成为旅游文化中对古琅琊风景的恢复、开发及特色定位方面的重要文化遗产和资料依据。

沂水拖蓝(沂河)

拖蓝曳练漾微波,百合泉来渐满河。

蒙谷雪消苍泽长,祊田雨后翠涛多。

青含冷雨沿堤树,绿锁寒烟近水莎。

但见渔舟随处落,不妨风浪夜如何。

沂水拖蓝,又称沂河拖蓝。据《沂州志》记载,临沂城东沂河与祊河、涑河汇流后,形成清、浊两种水流,清流映蓝天,像沂河中拖曳着一条蓝色的彩带,故称沂水拖蓝。古人极尽歌咏的沂水拖蓝具体地点本在临沂城东,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沂河已处在临沂城中,在凤凰广场三河交汇处。天气晴好、水质极佳时,亦可有幸看到泾渭分明的“沂水拖蓝”奇观。

平野晓霁(凤凰广场附近)

苍苍微曙霭高台,几树桃花昨夜开。

疏柳啼莺三月届,断云迷雁九天来。

千门辟尽晨钟散,百役奔初晓漏催。

此际登临观下境,满城春色拥蓬莱。

图6-10 清代 平野亭

据《沂州志》记载,在州治后东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内览寺观楼阁,尤其在早晨破晓时分登台远眺,晨中初晓,曙光甫开,令人赏心悦目。平野亭为全城最高处,登高望远,眺望城外,原野稼穑郁郁葱葱,沂、祊、涑水岸边柳绿桃红;内瞰城中,楼阁亭榭风光旖旎。后历经沧桑,平野亭早已坍塌。在临沂新城建设过程中尚未修建新的平野亭,但在平野亭旧址附近,类似于平野晓霁的景色并不罕见。沂河、祊河绿地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了9大广场、18个特色园区,其中沂河与涑河交汇处北侧的凤凰广场被视为新的“平野晓霁”的观光台。(www.xing528.com)

孝河凝冰(孝感河)

镇日东风鼓翠澜,长河吹遍水如乾。

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玉棱层映月寒。

堤畔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隐钓犹难。

王祥一去千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孝河又称孝感河,位于今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据州志记载,其发源于茶山南麓的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至诸葛城村汇入沂河。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孝河因此得名。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对王祥故里进行过初步开发,在原址上复修了孝友祠,并对王氏宗祠进行规划,在河边开辟了孝园,修建了孝河广场,以扩大王祥孝感故事的影响。无论是春夏秋三季的流水汤汤、波光粼粼,还是深冬季节的冰封河面、细雪皑皑,孝河都因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凭吊古人、感慨孝道教育后人的标志性景点

普照夕阳(王羲之故居普照寺

碧玉楼头日未沉,几家残照半城阴。

斜分宝刹千层影,光灿瑶龛百丈金。

归雁携云投北浦,啼猿迎月上东林。

柴门欲掩诗僧定,坐向闲庭抱膝吟。

该诗所指“普照夕阳”景致在今王羲之故居内。《沂州志》记载,由于永嘉之变时琅琊王氏南迁,其故宅改为佛寺,唐代称为“开元寺”,北宋为“天宁万寿禅寺”,南宋为“普照禅寺”。每天傍晚落日时分,夕阳透过寺内大殿西面的山墙返照,整座殿堂内红映可观,被认为是灵气所钟、奇观异象。金皇统四年(1144)普照寺扩建时刻有《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是对“普照夕阳”景致的最好例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普照夕阳”的奇观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学的折射原理,透过普照寺西墙天窗的光线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后通过折射发散至四面八方,使整个佛堂都被夕阳的余晖照亮。1989年,临沂市政府开始修复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又决定筹资对王羲之故居进行整修扩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正式对外开放。

(二)“循吏”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他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鳝、金农、郑燮等往来,为“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工诗、文、书、画,擅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画人物、山水。他酷爱梅花,特别擅长画梅,其梅以瘦硬著称。其绘画作品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他不仅擅长以墨画梅,还以诗写梅,著有《梅花楼诗钞》26首,多数散见于画上,如“不逢摧折不离奇”句,不仅写梅,也是自喻。

李方膺是兰山县的首任县令。雍正十二年(1734)冬,李方膺奉命由乐安知县改任兰山知县。雍正十三年(1735),因反对新任总督的垦荒令,上书直陈弊端,触怒上司,被罢官入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至乾隆元年(1736),乾隆追究起开垦失策之事,李方膺才得以平反。李方膺出狱后,接受乾隆皇帝召见,被调往安徽以知县任用,而他却以回乡奉养老母为由,不去就任。乾隆四年(1739),李方膺父母相继去世,在家服丧6年后,守制期满,他又受命任安徽潜山县令。

李方膺任职兰山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奉职守法、清廉贤能、重农宣教、敢于为民请命。因而在他离开后,兰山百姓称他为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循吏”。史书记载李方膺被冤入狱时,兰山百姓为之哗然,说他是为了百姓而获罪,于是请求“环流视狱”。兰山一带百姓成群结队,自带鸡黍米酒前往监狱探视东方膺。狱吏不许百姓进入,百姓就把带来的钱物、食品往监狱的高墙里扔,留下的酒坛子甚至堵住了监狱的大门和甬道。由此可见兰山百姓对李方膺的敬重与爱戴。

图6-11 李方膺《芍药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