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是许多地区赖以生计的主要生产方式。明清时期的兰山经济亦是如此。传统经济主要体现在传统农业作物的种植与再加工方面。万历《沂州志》与乾隆《沂州府志》的“物产”卷中均对兰山境内各类作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记载,其中有对农业作物的种植,有对经济作物的再加工,也有对飞禽、走兽、矿产等产量、获取、商贸等情况的记录,从中可以窥见兰山在明清时期的经济面貌。
据府志记载,兰山地区的粮食作物有麦、稻、粟、黍、稷、菽、秫、麻、棉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麦类,包括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等。其中大麦、小麦多为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燕麦在本地又称雀麦,为春播秋收;荞麦则为夏播秋收。在寒冻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大麦、小麦正常种植或歉收的情况下,燕麦和荞麦成为重要的补救作物。但因其产量不高,一般不做推广。麦类作物为本地提供主食,即可磨麦成粉加工成面饼,同时可以饲养家禽家畜,还可以用来酿酒。
粟、黍、稷类包括小米、高粱、玉米等作物,在本地的种植也较为广泛。小米有白、黄两种,其中富有黏性的黄米为本地特产之一,可以用来制作当地颇受欢迎的小吃——年糕,还可以酿制黄酒。高粱在本地方言中称为“蜀秫”,是除小麦以外最重要的主食,亦可用来酿醋、酿酒。府志中记载沂州高粱分红、白、黑三种,其中“白如玉者曰玉秫”,指的应该是玉米。
稻类分水稻、旱稻两种,包括粳米、糯米,本地主要为粳米。兰山县的水田不多,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沂河以东、沭河沿岸的县城以北部分低洼地区。本地区水稻产量不多,质量尚可。
除了上述粮食作物,菽、麻、棉、桑等传统作物在本地也有所种植。这类农作物的主要用途一般在于农副产品再加工,这也是兰山地区传统手工作坊经济模式的主要形态。(www.xing528.com)
菽、麻均为油料作物。菽类即豆类,本地区种有青豆、黄豆、白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豇豆、扁豆等,种类十分丰富。麻类有芝麻、蓖麻,和豆类作物一样主要用来榨油。嘉庆年间,新的油料作物花生也开始在兰山地区普遍种植,直至今天,成为本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棉、桑则用来纺织。棉指棉花,用来纺线织布,也可以直接絮做棉衣御寒。清代前期山东六府普遍植棉,木棉种植成为农家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户一年的公赋岁税和全家的生活费用全部来自棉花种植、棉布纺织所得。
桑树种植为采桑、养蚕、缫丝、纺织提供保障。植桑养蚕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生产劳作技艺,明清时期山东的植桑养蚕业有了长足发展,到清代前期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商业性农业产业。兰山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桑树的种植和蚕的饲养,农人多在房前屋后、田间坡上种植桑树以便养蚕。
傅海伦《山东科学技术史》指出,在鲁东南一带地方,番薯种植也已“抵谷之半”,日益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清代还传入了马铃薯、辣椒、甘蓝、番茄等。由于外来作物的引进,山东农作物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小麦、番薯、玉米等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棉花、花生、烟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逐渐占有较大比重,棉花发展尤快,丝绸生产闻名全国。[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