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颜氏家族在经学与训诂学领域的贡献及其成就

隋唐时期颜氏家族在经学与训诂学领域的贡献及其成就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隋唐时期的颜氏家族,仍然保持着这一家学传统,继续在经学、训诂学等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这项工作不是颜师古一人之功,其负责人是当时德高望重、学问优博的孔颖达,但颜师古、司马才章等人共同参与其中。(二)训诂学上的成就在中国古代,要读懂经学中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文句,就必须精通训诂学方面的知识。综合多家研究来看,颜师古的训诂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而其具体的训诂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因声求义和探求语源两方面。

隋唐时期颜氏家族在经学与训诂学领域的贡献及其成就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认为,颜氏家族“世以儒雅为业”且“世善《周官》《左氏》之学”。而隋唐时期的颜氏家族,仍然保持着这一家学传统,继续在经学训诂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经学上的成就

入隋以来,颜氏家族中经学成就最突出的是颜师古。贞观二年(628),唐太宗组织群臣讨论“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古”的原因,群臣认为主要是近代重武轻儒致使儒学大亏、民风不古,于是唐太宗建孔庙,重用儒学之士,选拔优秀人才。但是科举考试中,经学教材错漏百出,文字著述烦琐不一,给考试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考官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标准答案。统一儒家经典这项重任就落到了颜师古身上。《旧唐书·颜师古传》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与秘书省考定《五经》。”[24]

颜师古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五经定本》的整理。颜师古用了三年时间,搜集晋宋以来的古今版本,对《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进行校定,包括对经典中的文字进行改正。校正完成后上奏给唐太宗。唐太宗不太信任他的成果,又让房玄龄集合了一帮儒生对五经进行校定。结果这些儒生因所学版本各异,常常就一个问题产生激烈争论,“异端蜂起”。颜师古就引用晋宋以来的古本,根据儒生们的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与答复,且其论据充分,群儒皆服。唐太宗因此对他称赞有加,加封其为通直郎、散骑常侍。贞观七年(633),校定后的《五经定本》颁行天下,学习者从此有了统一的学习教材。其次是对《五经正义》的疏证。唐代以前的儒家经典因今古文之争、南北学差异等原因,导致其经文中加入了各家学说,释义驳杂,难以适应大一统的需求。所以颜师古在厘定经文后,又对经文的文义进行了疏证。当然这项工作不是颜师古一人之功,其负责人是当时德高望重、学问优博的孔颖达,但颜师古、司马才章等人共同参与其中。赵翼的《陔馀丛考》就指出,《五经正义》虽然署名是孔颖达,实际工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其中也有颜师古等人的功劳。他们在《五经定本》的基础上进行文义疏证,并于贞观十二年(638)拿出最终成果——署名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最后是对礼学的完善。颜师古曾和长孙无忌合作完成了《大唐新礼》的编纂,还曾为唐太宗制定“弘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庙乐曲舞名”[25]

除了颜师古,颜勤礼、颜相时、颜育德皆长于经学,且都曾在司经局校定过经史,一门四兄弟成为一时佳话。颜勤礼的儿子颜昭甫在当时也是硕儒,颜昭甫之子颜元孙与颜惟贞也是当时的名儒,颜昭甫之女颜真定“博通礼经,问无不知,德无不备”。颜惟贞之子颜真卿对礼学研究有较深的造诣,曾在唐代宗去世的时候充当礼仪使,编纂了《元陵仪注》,详细阐述了皇帝丧葬礼仪的所有环节。其他的颜氏家族成员如颜幼舆等人虽无经学方面的著作,但都是儒学思想坚定的学习者与践行者。

(二)训诂学上的成就

在中国古代,要读懂经学中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文句,就必须精通训诂学方面的知识。训诂学,简单说就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问,此门学问主要通过解释词义、分析语法与修辞现象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献。早在六朝时期,颜之推就在训诂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著有《训诂文字略》等著作,并告诫族内子弟读书必须先通训诂。所以受他影响,他的子孙后代在训诂学方面多有成就,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颜师古。

《旧唐书·颜师古传》称颜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他的训诂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书注》《急就章注》《匡谬正俗》等著作上,其《汉书注》是《汉书》诸多注本中最为经典的一部。贞观十一年(637),颜师古受太子李承乾之命为《汉书》作注,实际上《汉书》的注本在此前已有30多种,但颜师古的注本不仅能够为当时学者所重,而且能够名传后世,充分说明他的注本有其独到之处。综合多家研究来看,颜师古的训诂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www.xing528.com)

第一,注重校勘。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传抄等原因,篇章字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讹、脱、衍、倒等问题,要正确地理解、注释文意,需要先疏通文字,所以颜师古在训诂时特别注重校勘工作。《汉书·成帝纪》“其后幸酒,乐燕乐,上不以为能”句下引用晋灼的注来解释“幸酒”和“乐燕”:“幸酒,好酒也。乐燕,沈也。”颜师古评价说,“幸酒”的解释是对的,但“乐燕”条解释不对,应该是“乐燕乐”,前一个“乐”是动词,“燕乐”是个名词,意为“燕私之乐”,“今流俗本无下乐字,后人不晓辄去之”。[26]

第二,博采众家而又能自出机杼。颜师古在《汉书叙例》中说:“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27]意思就是凡是见到的旧注,有价值的基本上都保存了。因此,颜师古注《汉书》时引用了120多种文献资料,使《汉书注》成为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集大成之作。在具体注解时也经常罗列诸家观点,根据具体情况或肯定或批判或补充。如《汉书·楚元王传》中“王者必三统”句下,颜师古引用孟康和张晏对“三统”的解释后,评断二人的观点都不完备,补充解释“三统”应该是“言王者象天地人之三统”。而《汉书·文帝纪》中注解“进善之旌”时则直接引用了应劭和如淳的观点,没有另加解释。

第三,敢于存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存疑精神是孔子所提倡的。颜师古在训诂方面较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对不能做出确切判断的地方都采取存疑方式处理。如《汉书·陈胜项籍传》“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句下,颜师古注:“《高纪》云项声,此传云项它,纪传不同,未知孰是。”[28]

颜师古训诂学的特点,造就了《汉书》《急就章》的经典注本,为二书的阅读与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其具体的训诂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因声求义和探求语源两方面。

第一,因声求义。因声求义是中国古代语言学中用声音来推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可以通过形体来推求字义,但通过声音来推求字义的方式往往被忽略。声训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真正对其加以系统研究利用则在清代。而“师古的因声求义已开清代以声音通训诂的先河”[29]。他主要运用音同、音义通、声相近、声之转、语有轻重等方法来推求字义。如《汉书·武帝纪》“幸琅邪,礼日成山”句下,颜师古注:“成山……《郊祀志》作盛山,其音同。”[30]在《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解释“尊章”时,颜师古说:“尊章犹言舅姑也。今关中俗妇呼舅(姑)为钟。钟者,章声之转也。”[31]

第二,探求语源。颜师古在做注的时候不仅要解释清楚是什么意思,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他在《汉书·陈胜项籍传》中解释“骓”的时候说:“苍白杂毛曰骓,盖以其色名之。”[32]就是先解释了什么是骓,然后解释为什么叫骓。他探求语源的方式也有颜色、形状、性质等多种方法。

在训诂学方面,兰山颜氏家族成员中还有颜昭甫受到伯父颜师古的赏识,“凡所注释,必令参定”。颜元孙也精通文字训诂学,著有《干禄字书》,被认为是正字之祖。此外,颜游秦的《汉书决疑》、颜愍楚的《证俗音略》、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对声韵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