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颜盛看中蒙山前这片沃土、举家迁来兰山以后,世传孝恭,他们所住的这片村落被称为孝悌里。颜含更把这种孝悌精神发展到极致——隐居13年,伺候父母兄长。颜延之在《庭诰》中告诫子孙,孝悌必从自身做起:“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强调颜氏子孙应该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的道德品质,而且认为只有在家孝悌,做官时才能忠诚。这也是把父慈子孝家庭相处模式扩充为君敬臣忠的家国模式。因此,颜氏家族在隋唐前期主要推崇家庭的仁孝思想,而到了后期则把对父兄的仁孝思想扩充为对君主与国家的忠君报国思想。
(一)仁孝思想的传承
隋唐时期,颜氏家族成员秉承着一贯的仁孝家风,践行孝悌思想。颜思鲁,继承父业和家学,把父亲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整理出版,在经济困难时还曾想靠自己的力气来奉养双亲。颜相时,“性仁友,为十八学士之魁”,在其兄颜师古病终后,因受不了这种哀伤,很快去世了。颜勤礼,在当时被褒扬为“依仁服义,怀文守一”。颜勤礼次子颜敬仲也以孝闻,后蒙冤入狱,其侄女颜真定带领妹妹一起割耳争讼,为叔父申冤。颜勤礼的孙子颜惟贞“仁孝友悌”,颜惟贞长子颜阙疑“仁孝有吏能”,次子颜允南性仁义,颜真卿曾回忆说小时家里养了一只断腿的鹤,羽毛洁白,他在这只鹤背上写字玩,颜允南见了之后,严厉批评他“不仁之甚”。对鹤犹此,对人更不用说了。《新唐书·颜真卿传》下称颜真卿“事亲孝”,他不仅自己孝,还容不得别人不孝。他曾弹劾朔方令郑延祚,原因是郑延祚将母亲的棺柩停放在寺庙中多年却没有下葬。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遵从父命,冒着生命危险与敌军周旋或者联络友军,为平叛大业付出生命;颜泉明则在战后替父申冤,妥善安置父亲部下的家属,且事母孝,“喜振人之急”,他们都是具有仁孝品格的典范。
(二)忠君思想的转化
颜氏家族在国家安定时所表现出的仁孝思想与行为,在天下动荡时就转化为忠君思想与行为。所以安史之乱发生后,不少颜氏家族成员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颜氏双忠,即颜杲卿与颜真卿兄弟。(www.xing528.com)
颜杲卿(692—756),字昕,颜元孙次子,有吏才,安禄山镇守范阳时任他为常山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颜杲卿与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联手抗击安禄山。他们用计杀死贼将李钦凑,收复井陉口,取得井陉大捷,使河北诸郡反正。安禄山听闻河北生变,派史思明带万人攻打常山,因寡不敌众,且太原尹王承业见死不救,常山最后陷落,颜杲卿被抓。他的三子颜季明冒着生命危险往来常山与平原间送信,常山城破时遇难,年仅18岁。颜氏一门30多人死于刀斧之下,颜杲卿等人被押往安禄山处。安禄山非常生气地质问颜杲卿:“我选你做了太守,你为什么要背叛我?”颜杲卿大骂:“你这个放羊的狗奴才,朝廷对你恩宠至极,你却造反,我家世代忠臣,官职都是皇上给的,何来背叛之说?”叛军割了他的舌头,锯掉了他一条腿都没能让他屈服。与其一起遇害的还有他的子侄颜诞、颜诩等。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号应方,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因得罪权臣,被贬平原太守,所以也被称为“颜平原”。唐代宗时被封为鲁郡公,又被称为“颜鲁公”。颜真卿在安禄山蓄谋反叛时任平原太守,为了防止不测,他以防汛为由,加固了城墙,登记了壮丁,储备了粮草。天宝十三年(754),安禄山派人到平原侦查情况,颜真卿亲自迎接,并组织文人泛舟吟诗,以消除其怀疑。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河北诸郡陷落,只剩平原郡。安禄山攻陷洛阳后,杀死李憕、卢弈、蒋清,并派段子广带着三人的头颅来胁迫颜真卿。颜真卿杀了段子广,表示血战到底。他一面坚守平原,一面联络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共同抗击安禄山。颜杲卿取得了井陉大捷,河北诸郡纷纷反正,拥立颜真卿为盟主,牵制安禄山西进。天宝十五年,常山失守,颜杲卿遇难,随后唐将李光弼率军收复了常山。颜真卿率军在堂邑与叛军激战,大获全胜,歼敌一万多人,使军心大振。后来唐玄宗出逃,唐肃宗即位,把郭子仪与李光弼从河北调回,安禄山派大军攻打河北,颜真卿退出平原,扈从肃宗回长安。大历十四年(779),德宗即位,颜真卿先为吏部尚书,后为太子太师,遭到宰相卢杞嫉恨。卢杞欲借刀杀人,让颜真卿当淮西宣慰使前往许州劝降叛军首领李希烈。李希烈对其威逼利诱,但颜真卿终不为所屈,贞元元年(785)被李希烈派人缢死于龙兴寺。
颜杲卿与颜真卿为了平叛事业壮烈殉国,历史上称二人为“颜氏双忠”。除了颜氏双忠,在颜杲卿殉国事件中牺牲的颜氏族人还有30多人。再有颜真卿的长子颜颇,为了坚定平卢将领刘客奴归顺朝廷的决心,十几岁的时候被颜真卿送去做“人质”,流落中原十多年。他们都为平定叛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颜家一门忠烈,其忠君报国、为国捐躯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平叛大军的斗志,为唐王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