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山文学代表人物-琅琊王氏与南朝齐时期的主要代表文学家

兰山文学代表人物-琅琊王氏与南朝齐时期的主要代表文学家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琅琊王氏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琅琊王氏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戎、王微、王僧达、王俭、王融、王籍、王褒、王筠等。王俭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是南朝齐国目录学家、文学家,也是南齐中期之前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融,字元长,南朝齐政治家、文学家,与谢同为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王筠是永明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以声韵见长,诗歌风格和内容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兰山文学代表人物-琅琊王氏与南朝齐时期的主要代表文学家

兰山文学魏晋北朝时期集中于琅琊王氏与颜氏家族,充分体现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对家族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琅琊王氏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琅琊王氏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戎、王微、王僧达、王俭、王融、王籍、王褒、王筠等。沈约甚至在《南史·王筠传》中提出,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家族像琅琊王氏一样,既能在仕途上爵位蝉联,又能在文采上代代相承。

除了书法成就,王羲之的文学成就也很高。元末明初陶宗仪指出,西晋的文学,出色的只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兰亭序》。刘大杰也对王羲之的诗歌创作尤其山水诗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陆运的《逸民赋》《逸年箴》,王羲之的《兰亭诗》……在魏晋文学中,这类作品是最优秀的”[22]。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曾赋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23]三月上巳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诗人们畅游于青山绿水之间,畅叙幽情,惬意非常。诗歌以景写起,以理结尾,文笔优美,意境阔大,特色鲜明。虽也有谈玄说理的成分,但其折射出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畅达明朗的。

王戎(234—305),字濬冲,西晋大臣。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后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平定吴国后,得封安丰县侯。惠帝时,先后任尚书令、司徒。随着政局日趋混乱,王戎也逐渐随波逐流,“为我”思想、“保身”哲学日渐明显。卒后谥号“元”。王戎是西晋文学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世称“竹林七贤”。

王微(415—453),字景玄,南朝宋文学家、画论家,其“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16岁州举秀才,起为司徒祭酒,转主簿,继任宋文帝次子始兴王刘濬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后任南平王刘铄右军谘议参军,终官中书侍郎。王微有画论《叙画》五篇,是中国美术史上比较重要的绘画理论著述。另外,王微也善于写诗,钟嵘《诗品》称“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24]。王微有文集十卷,已佚,从《宋书·王微传》所收《与江湛书》《报何偃书》《告弟僧谦灵书》中,可以看出“其文立意深邃,说理透辟,善用典故,语重情浓,写得潇洒不落俗套”[25]

王僧达(423—458),南朝宋文学家,历任宣城太守、太常卿、中书令大明二年(458),因遭诬陷,被赐死。据《隋书·经籍志》载,他有文集十卷,均已散佚。钟嵘在《诗品》中评价王僧达的诗歌时,认为他才力不足,所以其诗重在清新、浅白,但他也因此具有了风流媚趣的诗歌风格。

王俭(452—489),字仲宝,是王僧绰之子,但其出生时,王僧绰遇害,故王俭被叔父王僧虔养大。王俭从小就很爱学习,文名早成。成年后,王俭娶了宋明帝的女儿阳羡公主,拜为驸马都尉。王俭18岁时即为秘书郎,后历任太子舍人、秘书丞、司徒右长史、侍中、尚书令,领国子祭酒,开府仪同三司,封南昌公,死谥文献公。任秘书丞时,王俭根据《七略》写了《七志》四十卷,并将其装裱后献给宋明帝。王俭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是南朝齐国目录学家、文学家,也是南齐中期之前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隋书·经籍志》有《王俭集》五十一卷,已散佚。今存其诗八首,歌辞五首,文四十多篇。明人张溥辑有《王文宪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政治家、文学家,与谢同为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王融曾跻身“竟陵八友”,获得文学领袖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写了不少侍宴诗,并参与了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后通过翻译佛经,对中国诗歌的声律有所体悟。王融的文学作品特征鲜明,善于用典,讲究形式。其散文大多陈述政见,诗歌注重声律,与沈约等人同为“永明体”代表作家。王融曾就施政诸事进行深入的论辩,所上奏疏给当时苟安的江左带去了生气,同时给当时的文坛输进了新风。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他曾著有文集十卷,已散佚。今天所能看到的王融作品,散见于《南齐书》《文选》《玉台新咏》等书中。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有王融文集两卷六十六种,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有王融诗歌一百零一首。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不但好学,而且有才气,是南朝梁著名的诗人。王籍的诗受谢灵运的影响较大,有王羲之、谢安等避居东山恣情山水的遗风,并以《入若耶溪》一诗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将山林的幽静置于蝉的鸣叫、鸟的喧动之中,动静结合,这种辩证的艺术创作手法对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除诗歌外,王籍兼工草书。萧绎曾辑其文十卷,已散佚。今存诗两首,被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王褒(约513—576),字子渊,北周诗人、书法家。王褒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善作草书。梁元帝时,曾任吏部尚书、右仆射。晚年,王褒曾出任宜州刺史,并于任职期间去世。王褒原为南朝的宫廷文人,所写乐府诗,在南朝梁时就具备一种清新刚健之气,如他的《燕歌行》曾被广泛传诵和模仿,《北史·王褒传》称其“妙尽塞北寒苦之状”。王褒的诗歌现存四十余首,多是到北方后所作,受北方生活风俗的影响,诗歌内容较过去充实,主要书写羁旅之情、故国之思和边塞风情,风格雄健,一洗南朝宫廷文人的脂粉气,如《渡河北》《出塞》等。王褒的诗文,《隋书·经籍志》有著录,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司空集》。

王筠(482—550),字元礼,南朝梁文学家,王僧虔之孙。王筠对文学史具有突出的贡献,他首创了“一官一集”的文集体例,即以仕历为断限,按作者担任官员的先后顺序编定系列文集,代表作有《洗马》《中书》《中庶》《吏部》《左佐》《临海》《太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共一百卷。王筠的诗歌以应合酬唱为主,重对偶、用典,句式整齐,不够灵动,但他也有《侠客行》这类充满豪情的诗。王筠是永明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以声韵见长,诗歌风格和内容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www.xing528.com)

(二)琅琊颜氏代表人物

琅琊颜氏自颜斐时代就以文采著称,如颜盛之子颜钦精通《诗》《礼》《易》《尚书》,当时的学者都以其为师。其后,琅琊颜氏诸代均有富有才学之人出现。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琅琊颜氏在文学方面获得一定成就的有颜延之、颜竣、颜协、颜之推等人。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宫廷文学的代表人物。世人将其与谢灵运合称为“颜谢”,与鲍照、谢灵运合称为“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虽为琅琊颜氏成员,但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据《宋书·颜延之传》载,他从小家境贫苦,居住在陋巷之中。然而他人穷志不穷,从小喜欢读书,涉猎广泛,所写文章文采斐然,可称得上冠绝当时。颜延之喜欢喝酒且不拘小节,又兼以贫穷,所以他虽有文采,但直到30岁还没有结婚。但颜延之并不因自己贫穷就依附权贵,如他的妹妹嫁给东莞刘穆之的儿子后,刘穆之听说他才华横溢,打算任命他官职,但想先见他一面,然而颜延之并没有前往。显然,《宋书》不但肯定了颜延之的文采,对其人品也极为推崇,并举例说明颜延之坚持操守、甘于贫穷的高洁品格。颜延之的儿子颜竣地位尊贵,权倾朝野,但是他给颜延之的物品,颜延之都没有接受。颜竣为官后,颜延之所使用的还是颜竣为官之前的器具,所穿便服也是颜竣为官之前的衣服,住宅也没有扩建、装修。颜延之出门的时候,经常坐着瘦弱的牛拉的车,在路上碰到颜竣出行的仪仗队,就闪在道旁躲避。颜延之是一个性情中人,比较喜欢骑马,经常骑着马在大街小巷游玩,遇到好友故知时就停住马,向对方要酒喝,喝酒后就会颓放不羁。颜延之经常对颜竣说自己一辈子不喜欢见达官贵人,结果不幸成了颜竣的父亲。颜竣建房子时,颜延之告诉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让后人笑话他的拙劣。颜延之在生活中的这些小事,看似是一种无为的生活态度,实则显示出他喜欢清静、不受约束的精神境界。颜延之所具有的这种超然文采及高洁品质,使其文学作品风骨颇佳,为时人及后人所推崇。

颜延之一生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纂要》,但已散佚。就目前所存文献资料而言,对其作品收录较为具体的则是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文选》收颜延之诗文二十三篇,萧统将其分为咏史、公宴、游览、赠答、行旅、郊庙、哀伤七大类。

虽然时人将其与谢灵运并称,但是颜延之诗歌风格与谢灵运不同,如鲍照说谢灵运的诗歌就像刚要绽放的芙蓉,自然清新、唯美可爱,而颜延之的诗歌则如铺锦列绣,重在雕刻装饰。无独有偶,钟嵘在《诗品》中也认为颜延之的文章精深难懂。颜延之这种“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诗歌风格的形成,在于他遵循六朝作家的共同创作理念,即调弄音律,雕琢章句。究其根源,这与其写诗主要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也有一定关系。但颜延之的诗歌风格并不单一,在雕琢中也多有清新之作,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就曾指出,颜延之虽然擅长雕琢字句,但是他的《秋胡行》《五君咏》等诗,像芙蓉出水一样,有天然自成的韵味。

除了写情感,颜延之也多借诗歌写事,如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认为,在诗歌中写事,始于颜延之,鼎盛于杜甫。用诗写事,使得颜延之的诗歌具有了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指他的作品随着其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从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恃才傲物、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到后期诗歌中表现出的明哲保身、顺势而为的精神,清晰地体现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文人的无奈。

颜延之文采斐然,其作品体裁多样,几乎涉及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体,如赞、颂、书、表、诔、状、答问、序、赋、诗等。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对后代影响颇大,大明泰始年间,出现了“祖袭颜延”的诗人团体;明屠隆《文论》指出:“由建安下逮六朝,鲍、谢、颜、沈之流,盛粉泽而掩质素,绘面目而失神情,繁枝叶而离本根,周、汉之声,荡焉尽矣。然而秾华色泽,比物连汇,亦种种动人。譬之南威、西子,丽服靓妆,虽非姜、姒之雅,端人庄士,或弃而不睨,其实天下之丽,洵美且都矣!”[26]

颜延之的儿子颜竣(?—459),文学才华也颇高。据《新唐书》载,颜竣有《诗例录》两卷;据《隋书·经籍志》载,颜竣有《颜竣集》十四卷并目录,但今已散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八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四首。

颜协(498—539),字子和,为颜含的第七代孙。颜协是南朝梁时书法家,但因其父母早亡,故从幼年时即由其舅父抚养。据史籍记载,颜协幼时即博览群书,以才识气度非凡为世人所知。至于书法方面,则擅长草、隶、飞白,当时荆楚一带的碑碣都是颜协所写。因其书法出众,湘东王出镇荆州的时候,聘请他为记室。就为人而言,颜协注重孝道及礼仪,其舅父去世时,他以对待伯叔的礼仪居丧。他虽然家庭贫寒,但非常注重礼节,出门时不但要庄重修饰仪容,甚至没有车马就不出门,无时无刻不在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文人的形象。正是由于这种为人风格,当他去世时,元帝萧绎非常惋惜,并为其作《怀旧诗》,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颜之推(531—590以后),字介,文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公元6世纪“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颜之推一生坎坷,饱受战乱之苦,可谓命途多舛。他入仕较早,19岁就为湘东国左常侍,同时为镇西墨曹参军,后又为南朝梁散骑侍郎。梁灭亡后,为北齐黄门侍郎,再为周之御史上士。隋开皇年间,被太子召为文学。这种经历对富有文学情怀的他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在其《观我生赋》中不难看出这一点:“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27]颜之推著有文集三十卷,但已散佚;所著《颜氏家训》一书,是他的传世名著,也是北朝后期重要的散文作品,全书有教子、治学、勉学、风操、养生等二十篇,事例生动,论述精到。另外,颜之推还著有一部志怪小说《集灵记》,但现已散佚。他还与陆法言等讨论音韵学,参与编纂著名的音韵学著作《切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