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羲之:书法家的超凡成就

王羲之:书法家的超凡成就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古到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书法家也不少,但很少有人能达到王羲之的水平。就王羲之而言,其书法成就不独因其刻苦的练习。在书法创作中,王羲之不但强调笔意,还强调笔势,他在《书论》中指出: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王羲之笔意从容衍裕、气象超然,既不受书法规则的限制,又没有完全脱离书法要求,所有的字都是从他的心中流出的。

王羲之:书法家的超凡成就

图3-1 王羲之

(一)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据王汝涛考证,其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身为琅琊王氏中的一员,王羲之也曾为官,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人多称其为王右军。

王羲之一生比较坎坷,尤其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他在《誓墓文》中称自己不为天所佑,生活多磨难,自幼没有得到父亲的教导。13岁时,王羲之拜访当时的名士、礼部尚书时,因周对他的特别照顾,为时人所瞩目。王羲之的才能,也引起了其家族重要成员王敦、王导的重视,他们的推崇以及王羲之本人所具有的高超书法水平,使其书法迅速为当时人所注意。

王羲之擅长隶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并且每种字体都能够自成一家,于千变万化间体现出登峰造极的书法水平。但相对而言,在所有书体中,王羲之最擅长的还属行书,如其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甚至被书法界奉为万世楷模。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认为,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字大小随意,但其随文意而变,符合书写法则,堪称书法界的神品。他的这种观点,是对王羲之行书水平的至高评价。

王羲之行书代表作除了《兰亭序》,还有《平安帖》《丧乱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楷书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等。王羲之的章草和今草水平也很高,其章草代表作有《豹奴帖》,今草代表作有《初月帖》《十七帖》《远宦帖》等。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世人推崇备至,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其所折服。唐太宗就极为推崇王羲之,甚至特地为他写传,在《王羲之传论》中对王羲之的书法作了高度评价:“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4]从唐太宗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为世人所喜爱的原因,正在于他书法中独特的笔势、笔意。

从古到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书法家也不少,但很少有人能达到王羲之的水平。就王羲之而言,其书法成就不独因其刻苦的练习。他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且令后人无法超越,与他既能够虚心学习前辈的书法,又能有一定的创新有着密切关系。即在学习书法时,王羲之能改变学习单一书法的行为,始终坚持观摩诸多书法名家的作品,研究其笔势和笔意,所以最终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一家的书法水平,不仅体现在他和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身上,还体现在其家族女性成员身上,如王羲之夫人郗璇被自己的兄弟郗愔、郗昙称为“女中笔仙”,虽然这一称号是她的家人所封,难免有所夸张,但这种由家人命名的外号能够流传于世,间接证明郗璇确实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平。(www.xing528.com)

图3-2 兰亭序

(二)王羲之的书法理论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诸多举世无双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提出了独特的书法理论。他从自己的书法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书法理论,为其同时代及后代的书法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王羲之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书法理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5]可以看出,王羲之将自己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融入书法创作中。这种融入,其实就是王羲之讲究笔意的体现。在不同的文章中,王羲之多次直白地提出了书法要讲究笔意的观点,他认为书写任何一个字,即便是写了很多次的字,每次落笔之前都应认真思考它的结构、笔法等,因为书写者每次的心境不同,笔意也必定不同,如此写出的字自然也不同。所以,在《书论》中,他再次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强调了笔意的重要性,指出书法创作应该讲究书意,字的每一笔都有其意所在,至高书意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若能抓住书法中的书意,自然就能体会到书法的妙处。要做到这一点,书写时就要内心沉静,保证在书写之前就具有书意,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具有自己的书意。

在书法创作中,王羲之不但强调笔意,还强调笔势,他在《书论》中指出: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人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6]

显然,王羲之赋予了书法作品生命,他将表意性的文字与世间万物的生命以及自己的胸臆结合,最终创造出了一笔一画都含有独特气势的书法作品。

当然,王羲之的笔意和笔势理论之所以能形成,并能够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形成笔势飘逸、笔意超然的书法特征,与他的人品和豁达心胸有着密切关系。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王羲之笔意从容衍裕、气象超然,既不受书法规则的限制,又没有完全脱离书法要求,所有的字都是从他的心中流出的。元代赵孟曾指出:“右将军王羲之,在晋以骨鲠称,激切恺直,不屑屑细行。议论人物,中其病常十之八九,与当道讽谏无所畏避。发粟赈饥,上疏争论,悉不阿党。凡所处分,轻重时宜,当为晋室第一流人品,奈何其名为能书所掩耶!”[7]赵孟对书法与人品关系的见解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字如其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见解也是对王羲之的最大肯定。

王羲之追求书法的至善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境逐渐由旷达转为玄妙。为此,他辞去官职,与友人一起游览山河,以垂钓为乐。非但如此,他还与许迈等人一起修道服丹,甚至不远千里采摘药石。在此期间,他也顺便游遍了东中诸郡。王羲之非常满意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甚至发出了“我卒当以乐死”的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