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沂兰山区银雀山一号汉墓

临沂兰山区银雀山一号汉墓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书·经籍志》以后,《孙膑兵法》不见于记载。可以说,《孙膑兵法》的散佚大概在唐代以前。1972年,临沂兰山区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至此,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争论便告一段落。孙膑的军事思想集中于《孙膑兵法》。《孙膑兵法》非常重视“道”的作用,它提及“道”的地方很多。他认为,顺应民性就是合乎“道”,这充分反映了《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临沂兰山区银雀山一号汉墓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又名《齐孙子》,作者为孙膑。

最早记载《孙膑兵法》的是《史记》,随后《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曹操在《孙子略解》中有“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唐朝赵蕤《长短经》卷九也提到“孙膑曰:兵恐不可救”,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孙膑曰:用骑有十利”一段。《隋书·经籍志》以后,《孙膑兵法》不见于记载。可以说,《孙膑兵法》的散佚大概在唐代以前。

1972年,临沂兰山区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至此,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争论便告一段落。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已经残缺不全,后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努力,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收录竹简364枚,分上、下两编,每编各十五篇。学界认为,上篇当属原著,系孙膑弟子整理辑录的孙膑著述和言论;下篇在编撰体例上与上编不同,不能充分证明是孙膑及其弟子所著,但是也不能据此否定是孙膑学派的作品。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一书,收录《孙膑兵法》十六篇,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的军事思想集中于《孙膑兵法》。《孙膑兵法》非常重视“道”的作用,它提及“道”的地方很多。《威王问》载:“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孙膑认为,作为统治者,必须了解用兵之道,只有达于道才能掌握战争的规律,从而灵活地运用战争的战略战术。在《篡卒》篇中,孙膑认为,“恒胜有五”“恒不胜有五”,其中“知道”和“不知道”各占其一。这就意味着,在孙膑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数的多寡、物质资料是否丰富、战争装备是否精良,而在“道”。这种“道”,就是战争的各种客观规律,而战争的决策者们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图2-9 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竹简

《孙膑兵法·见威王》载:“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传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也就是说,战争是先王传道的一种手段,先王要创造社会和平环境,单靠教育是做不到的,所以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以战止战,用战争创造和平。但战争毕竟是流血牺牲的一种非常规手段,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政治手段的延续,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使用的。对待战争,要“不可不察”,慎之又慎。胜利的一方不能骄横跋扈、忘乎所以,而要戒骄戒躁,居安思危,保持谦逊低调,懂得好战必亡的道理;而失败的一方极有可能削割土地,甚至国家灭亡。所以,一定要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膑特别重视道,他治国、治军以及治敌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道”的影响。孙膑认为,驱使百姓走向战场,必须顺应百姓的性情,然后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如果违背民性,即使有很重的赏罚也不一定有作用。他认为,顺应民性就是合乎“道”,这充分反映了《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但并非与政治和兵学毫无瓜葛,原始的道家有些内容与兵学密切相关。例如道家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老子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老子对善战者的认识和要求。《老子》中还载有“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由此可见,道家并不反对战争,而是强调对战争要保持一种知雄守雌、后发制人的态度。所以说,作为先秦著名的学派,道家之“道”的观念自然会影响古代兵学。

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对立统一理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孙膑的兵学思想也有深刻的影响。如《积疏》篇详细论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奇正》篇探讨奇正的相互关系及变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显示了道家思想的痕迹。

孙膑还继承和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总结出因势而利导的作战原则。对于这一点,《吕氏春秋·不二》篇就明确说“孙膑贵势”,“势”就是战场的形势,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布局,它包括双方的兵力、武器装备和后勤的物资供应等诸多因素。孙武早在十三篇中就已提出贵势的军事思想,他要求战争的指挥者必须能够驾驭战场的态势,综合考量战场的各种因素,以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孙膑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指挥者要尽可能利用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各种有利的作战态势。他在《威王问》中指出,指挥士兵作战,应当创造优势条件。如果敌我两军实力相当,阵势和作战堡垒都很坚固,较好的办法就是先派少量袭扰部队试探、攻击,然后把敌人引入主力部队事先准备好的阵势之中,从侧翼攻击敌军主力;应付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要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实力,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有利于我方的战场态势,以达到保存力量、歼灭敌人的目的。

总之,《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优秀的、集大成的军事理论成果,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1]苗守艳:《沂蒙地区古地名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页。

[2]图片引自韩天衡著《韩天衡刻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3]〔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68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86页。(www.xing528.com)

[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90页。

[6]刘家骥、刘炳森:《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载《文物》1977年第11期。

[7]刘家骥、刘炳森:《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载《文物》1977年第11期。

[8]吴九龙、毕宝启:《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2期。

[9]蒋英炬、吴文棋:《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载《考古》1975年第6期。

[10]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7年第11期。

[11]沈毅:《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1984年第11期。

[12]蒋英炬、吴文棋:《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载《考古》1975年第6期。

[13]蒋英炬、吴文棋:《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载《考古》1975年第6期。

[14]蒋英炬、吴文棋:《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载《考古》1975年第6期。

[15]逄振镐:《汉代山东制陶业的发展》,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16]吴九龙、毕宝启:《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2期。

[17]逄振镐:《汉代山东制陶业的发展》,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18]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8页。

[19]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9页。

[20]两诗皆引自刘占召《王羲之魏晋琅琊王氏》,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