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兰山的商业发展首先得益于汉王朝的建立、社会的趋于安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自西汉武帝开始,政府根据各地出铁量的多少,设置铁官进行统一管理和买卖,实行盐铁专营制度。当时兰山隶属琅琊郡,政府在该郡设置铁官一处,统一管理、经营琅琊铁器的制造和销售。这反映了当时兰山地区产铁量之多和冶铁业之兴盛。
秦汉时期,有不少官僚地主建立庄园,在庄园内经营农业,同时还进行其他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其中就包括纺织业。例如,1974年临沂兰山区金雀山九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幅长200厘米、宽42厘米的帛画,帛画内容分为五组。从对帛画内容的解读来看,这应该是墓主对死后世界生活状态的设想。帛画中第四组共画有6人,右边一人身穿左衽上衣,正在操作一辆纺车,右手用力运转,左手执一工具扬起抽纱,对面的两人正在看其操作,显然这是纺织场面。[6]画中的纺车,基本结构与使用方法同近代民间使用的木纺车非常相似。由于该汉墓是贵夫人墓,墓中所画既是墓主对未来冥灵世界的设想,又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帛画中的纺织场面展示了当时纺织手工业作坊的一个生产工序,说明当时的地主阶层应该经营着比较大的手工业纺织作坊。该场景中所使用的纺织工具比较先进,说明当时临沂兰山一带有着较为发达的手工纺织业。
图2-2 金雀山九号汉墓帛画局部(临摹)[7]
汉代,临沂兰山的私营漆器业获得很大发展。武帝以后,政府设置工官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和收税,这同时包括漆器制造业。1972年,银雀山一号和二号汉墓出土了一系列漆器,其中有木胎、夹纻胎等;[8]1973年,银雀山4号汉墓出土漆器28件,其中木胎24件,夹纻胎4件;[9]1976年,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木胎漆耳杯2件;[10]1978年,金雀山6座周氏墓中出土漆器74件,其中木胎73件,夹纻胎1件。[11](www.xing528.com)
出土的漆器有木胎、夹纻胎等,说明汉代兰山地区制造漆器的材质的多样化。不仅如此,兰山出土的汉代漆器制作精致。例如,银雀山4号汉墓出土的双层七子奁,分盖、上层、下层三部分,可依次套合,盖直径31厘米,奁通高20.5厘米,器外表施黑漆,里面施红漆,在红底上衬托出黑色漆面,红黑对比,格外醒目;器盖等部分以花纹装饰,这些花纹主要有针刻云气纹,附以成排的短线或针刺点纹,在针刻线纹的布局上用彩笔勾点,整个花纹如同云气翻腾;奁盒边有针刻的菱形、三角形或曲线组成的几何图案,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奁功能多样,上层放铜镜,下层在原木底板上刻出七个凹槽,可以放置不同的东西。[12]由此可以看出,这批漆器的制造非常讲究,制作非常精致。
兰山还有一种特殊的髹漆器物——漆衣陶器。1973年,银雀山4号汉墓出土了漆衣陶器21件,其器胎是经过淘洗的泥质灰陶。由于火候充足、材料特殊,制作的陶器颜色纯灰、质地坚硬。烧成后,在器物的表面髹红褐色漆,以区别于木、麻等胎质的漆器,称为漆衣陶器。这种陶器,器形多样,有鼎、盒等,形制规整匀称,色泽鲜艳明亮。[13]这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必将极大地促进商业经济的成熟与繁荣。
总之,兰山地区出土的漆器,制作水平高,工艺精美,大都有精致的花纹和图案,且画面布局讲究对称,但又交错勾连,在整齐中有着变化。[14]漆器工人能根据不同的器形和种类,髹以不同的颜色,并选择适当的花纹图案加以精工描绘等,从而使器、漆、纹三者有机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制造出精美珍贵的漆器。
汉代兰山地区的制陶业也很发达。汉代陶器的制作方法有轮制、模制和手制三种,凡属圆形的陶器或陶器的圆形体部分,一般采用轮制的方法,如前述几座银雀山汉墓出土的陶器都以轮制为主。[15]另有极少的器物附件以及一些小模型器,采用模制或手制的方法,如银雀山一号和二号汉墓出土的陶鼎的足、耳及陶俑等,都是手制或模制。[16]这些陶器体现出较高的工艺,如临沂银雀山4号汉墓出土的挂漆衣的泥质灰陶,火候充足,颜色纯灰,质地坚硬。当时的“制陶手工业者已经掌握了釉料成分的人工配方技术,能够运用自如地根据釉料成分配方的不同而烧制出所需要的颜色。这是西汉中期以后,我国劳动人民制陶技术的一大发明”[17]。
总之,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成熟。这从秦汉时期铸钱业比较发达的情况中可以得到印证。汉初铸钱多用石范和铜范两种。兰山地区出土汉代钱币较多,如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二号汉墓等皆出土汉代半两钱。这充分说明,临沂兰山在秦汉时期就有着较为完善的商业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