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的奠基人王吉(?—前48),字子阳,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王吉少年时就十分好学,通晓五经。据传,西汉时解释《春秋》的经文著作《邹氏传》被称为“有书无师”,而王吉是唯一能讲《邹氏传》的人。汉宣帝时,王吉被征为博士谏大夫。他一生廉洁清正,年轻时举孝廉,视不义之财如粪土。他少时在长安学习,邻居家有一棵枣树延伸到他家院里。有一次,他的妻子摘取了邻居家的枣子给他吃,他非常生气,便要休妻。他的邻居得知此事,要砍枣树,被人劝阻,而王吉被人几经劝说才接回妻子,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汉昭帝时,王吉充任昌邑王中尉,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百姓怨声载道,王吉经常直言劝谏。后来,即帝位仅27天的刘贺被废时,只有王吉和龚遂因为忠谏免于死罪。他为官清廉,又“好车马衣服”,《汉书·王吉传》称其“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3]。
王骏(?—前14),王吉之子,早年由父亲介绍,随梁丘贺学《易》,对《鲁论》有很深刻的研究,著有解释《鲁论》的《鲁王骏说》二十篇。因才能出众,经光禄勋匡衡推荐而出仕,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任职期间,王骏逐渐显露名声。赵广汉、张敝、王尊、王章都曾担任过京兆尹,而且都颇有政绩,所以当时京师流传:“前有赵张,后有三王”。王骏秉承清素家风,亦以清廉闻名。他辞官还家时,家产不过一箱衣物;居家生活时,他厉行节约,不厌糟糠,布衣蔬食,其廉洁令天下人信服。王骏有两个儿子:王崇和王游。其中王崇在汉哀帝时任御史大夫。(www.xing528.com)
王祥(185—269),琅琊王氏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历经汉、魏、晋三朝,处三公之位,权高位重,但为人谨慎,从不骄奢。史载他高洁清素,甚至到了家无宅宇的地步。晚年时,王祥乞骸骨,致仕以归,留下了著名的《戒子孙遗令》,被后世子孙奉为家训,世代遵守。遗令中反复嘱咐子孙对待他的丧事要俭约,不要有烦琐的送葬仪式,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过分悲伤,更不要以行孝为名招摇撞骗、欺世盗名。他在遗令中还立下了著名的“五德”,即“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要求子孙牢记且遵守。这种优良的家风,对后代影响很大。王氏后人认真执行王祥的遗嘱,严格按遗嘱办丧,以至于门无杂吊之宾。王氏后人都将“五德”作为安身立命的原则和处世哲学,这就是琅琊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特别是面对钱财“让于他人而不占有”的教导,使琅琊王氏族人深谙“廉洁从政”的价值,从而形成代代相传的家风,最终成就了家族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