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被尊称为闵子。闵子骞为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后迁徙至兰山境内。元代邵显祖在《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说:“详览《费志》,邑之东北六十里许有其故宅,乃遇桓魋之乱,长子沃盈迁于此而卜居焉。”即闵子骞故居在费县东北60里处(今兰山区汪沟镇)。光绪《费县志》称,闵子骞故里名为“闵家寨”,闵氏一姓在此繁衍甚盛,闵氏祠堂正阳门上“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为清乾隆帝所书。
据《闵氏家乘》记载,闵子骞于正月出生,其父夜里梦见文魁星身披五彩斑斓的服饰,手持玉符宝玺,与福、禄、寿三星一起站在床前。当闵父醒来时,屋内兰香绕室漂浮达三个时辰,接着子骞便出生了。“此婴‘表相乃奇赢二气盈成,夫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也’,故名‘损’。”[19]传说中闵子骞的出生方式就如此与众不同。
图1-13 闵子骞单衣顺母[20]
历史上关于闵子骞言行的记载并不多,仅知道他做过很短时间的费宰,以及他“单衣顺母”的故事。元代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及明朝编纂的《二十四孝图》中,都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放在了重要位置,题为《单衣顺母》,也就是家喻户晓的《鞭打芦花》。故事大略为:闵子骞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小时候经常被后母虐待,冬天里,后母用芦花给子骞做棉衣,用棉絮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棉衣,子骞的棉衣比弟弟的棉衣厚实很多,但因芦花不保暖就常常喊冷。有一次子骞与父亲一起出门拉货物,子骞被冻得瑟瑟发抖。父亲不知实情,以为子骞偷懒,就用鞭子抽打子骞,导致子骞衣服破损,芦花四处乱飞。闵父发现后母做棉衣的秘密后,后悔没有照顾好子骞,同时非常生气子骞后母的所作所为,想把后母赶走。子骞跪地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母。从此以后,后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出,全家和睦。后人称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对待冷漠苛刻的后母,闵子骞尚能单衣顺之,因而其孝行被传颂至今,时时教导、影响着后人。
《论语·雍也》记载,季氏使闵子骞出任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辞源》“汶上”条目里也有闵子骞拒绝季氏聘他做费宰的记述。大意就是季氏凭借霸权多行不仁不义之事,闵子骞很瞧不起他,后来闵子骞在老师孔子的劝说下还是出任了费宰。闵子骞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刚正不阿,忠于职守。他从政后崇尚节俭,当鲁国要扩建新库房时,他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去改造呢?”对于季氏想要凭借权势私吞百姓上缴的官税一事,闵子骞愤懑至极。他原以为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是为国家效力,没想到却在为私人谋福利,于是就以尽孝道为由毅然辞官归乡。
闵子骞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比孔子小15岁。在孔门中闵子骞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以孝为世人所称道。《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由此可知四科之中,德行为先,而德行中闵子骞仅次于颜渊,名列第二,可见在孔子心目中,闵子骞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弟子。闵子骞性格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正。《论语·先进》记载他侍奉孔子时“如也”,即在孔子身边保持恭敬端庄的情态,不轻易乱作言语,给人以沉静寡言的印象。但他一旦发表意见,又总能一语中的,孔夫子也称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后世儒家学者对闵子骞评价也很高,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言:“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这就是说,闵子骞与颜渊等人一样,都大体上接近孔子的水平而稍微显弱。
闵子骞提倡并践行儒家的孝悌精神,他单衣顺母,在自己饥寒之时换位思考,心系兄弟,宽容后母的过错,这对于我们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睦家庭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21]闵子骞对儒学传播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孔子以德治国主张的推行。据《孔子家语·执辔》记载,闵子骞曾问政于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回答:“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孔子所说的“法”与现代所说的“法”意义有所不同,孔子所说的“法”主要指儒家治国的礼仪制度。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善待父母、宽以待人、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让人自豪的传统美德。这也是闵子骞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纪念闵子骞,闵氏后人建立了“闵子祠”,亦称“笃圣祠”,为闵氏后裔祭祀、供奉祖先和续谱之处。闵子祠的始建年代不详,一般认为在唐代之前。因历代封建王朝皆尊崇儒家,闵子祠先后修葺达12次。闵子祠遗址内东北角处放置有一幢高0.67米、宽0.43米、厚0.2米的石碑,上书宋真宗皇帝命集贤殿大学士王旦赞:“子骞达者,訚訚成性,德冠四科,孝先百行。人无间言,道亦希圣。公衮增封,均乃天庆。”清乾隆年间对闵子祠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将其由当初的3间庙堂扩建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占地面积1.4公顷。20世纪60年代,闵子祠遭受破坏。2003年,闵氏后人又捐资对闵子祠进行了重修。
【注释】
[1]汲广运:《临沂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2]临沂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沂历史大观·先秦时期卷》,黄河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3]汲广运:《临沂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4]逄振镐:《东夷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6页。
[5]徐淑彬:《临沂地区大汶口文化研究综述》,载《临沂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www.xing528.com)
[6]段小强、杜斗城:《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7]高华中:《鲁东南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古文化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页。
[8]王志民:《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730页。
[9]冯沂:《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载《考古》1992年第10期。
[10]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载《考古》1982年第2期。
[11]王志民:《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744页。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97页。
[13]苗守艳:《沂蒙地区古地名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页。
[14]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0页。
[15]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16]临沂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沂历史大观·先秦时期卷》,黄河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17]李刚、宋娟:《大话鲁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8]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历史》,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19]杨洪彬:《闵子骞系列考》,载《春秋》2009年第4期。
[20]图片引自周殿富主编《二十四孝图绘本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21]赵彦志、王宇峰:《论闵子骞孝行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载《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