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故城遗址位于兰山区方城镇驻地北2000米处古城里村,地处平原,其北约5000米处为蒙山,方城河自故城东侧顺流南下。遗址北半部地势隆起,现基本被民房及板皮厂、蔬菜大棚覆盖;南部被官庄村、方城镇驻地覆盖。该遗址城墙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约440米,南北宽约37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该地东临方城河,西临诸满河,北靠蒙山东段余脉,地势开阔平坦,加之村西有一华泉,水资源丰富,可谓山清水秀。该城址历经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东周及汉代,是重要的古文化遗址。2006年,防城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古城里村内仍有史前时期遗址一处,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180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物。历年来,遗址内出土的文物有石凿、石斧、石刀、石铲、夹砂白陶器、夹砂红褐陶壶、夹砂黑陶缸、夹砂黑陶鼎、夹砂红褐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泥质灰陶盂、泥质灰陶缸、黄釉瓷缸、铜壶、铜剑、铜箭镞以及错金莽币“一刀平五千”等。防城故城遗址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较为丰富,并发现了当时的夯土城墙,填补了鲁东南地区的空白。
(www.xing528.com)
图1-9 防城故城遗址标志碑
据史料记载,防城故城始筑于公元前665年,史称“防邑”,是鲁国的东疆重镇。《左传·隐公九年》载:“公会齐侯于防。”杜预注:“防,鲁地,在琅邪华县东南。”此江防也,世为臧氏食邑,襄公二十三年,臧纥自邾如防即此。春秋时期山东境内另有一处称“防”的地方,在今山东济宁市金乡县西,为鲁取宋地。《左传》又有“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的记载,杜预注:“高平昌邑县西有西防城。”从以上两条注释可知,兰山区之“防”为东防、江防。现在的方城镇就因驻此地而得名,方城是取“防”音,加通名“城”而来。现在的古城里也以防城为参照,即居于其内里位置,这也符合“沂蒙古地名的命名基本都是以原有自然实体或村落为参考物”[13]的特点。古城里依山傍水,适合居民聚集,东汉时在此置华县,属东海郡;晋属琅琊郡,称华城,是东晋颜含、曹魏臧霸故里;南朝刘宋年间废。《左传》《沂州府志》《费县志》等对此均有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琅琊为“临沂县,汉置。南朝宋省。后魏复置。北齐省。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县北五十里”。据实地考察和1992年版《费县志·方言》证明,费县东北部方城、诸满、古城里和汪沟一带,不管从地理位置还是从语音系统、风俗习惯来看,都和今临沂市西北部半程、李官一带相同,说明这一地域自古形成的人缘、地缘关系是根深蒂固的。[14]2004年,古城里村与官庄村合并,更名为华城村;2011年1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划归兰山区管辖。
古城里村西北有一眼华泉,历史悠久。据光绪《费县志·山川》记载:“华泉在古华城北,一名‘养正泉’,绕至城东,多生蒲苇,南流入防城河。”又据黄恩科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在鲁南》中考证,伏羲氏出生于华胥国,华胥国的都城就是汉代华县城。华县城也叫“华墟”“华丘”,城北一里许有一百多眼清泉喷突而出,如百花争艳,遂被称为“华泉”。[15]“华”是“花”的本字,“华”的篆体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上部似花瓣,中部如花萼,下部是花茎。古汉语中无“花”字,而山东境内也无花泉,可证实华泉的唯一性。据探测,蒙山前有丰富的地下水,华泉和上冶玉泉、汪沟筱泉,由西北到东南属于同一条地下水系,泉水喷涌而出,形成荫河流淌。1970年当地居民在此砌池蓄水,建立电灌站浇灌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