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以及入选国际级、国家级以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有的地方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的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动向。
以秦腔为例,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秦腔这一古老的传统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这一举动,表明了对秦腔的极大重视,有力地促进秦腔资源的挖掘整合、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在这个政策背景下,通过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兰州市文化出版局以及秦腔界专家同仁的共同支持,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了中国秦腔博物馆。该馆已于2009年9月26日开馆,馆藏包括最早的秦腔唱本、钢印本唱本、脸谱、老杂志、老戏票、演出说明书、人工手画戏服、整套的木偶戏箱、唐代戏俑,到戏曲题材的剪纸、邮票、工艺品,以及一张张记载着戏曲发展重要历史事件的老照片等。
该馆在组建过程中,十分注重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秦腔博物馆将搜集到的珍贵唱本和相关书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海量的数字书库,并将一些音乐声像、视频影片档案进行3D技术改造。另外,秦腔博物馆使用了具有现代科技效果的资源查询系统,参观者可以快速查阅秦腔艺术家以及秦腔剧目等各类背景资料。
与此同时,秦腔博物馆还广泛运用了先进的数字化陈展手段,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电影艺术的手法,生动、自主、可视化互动地去展示秦腔文化艺术的内涵,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合理有效地通过序厅的秦腔发展史3D数字影片的描述、演员篇内的3D互动演员生平介绍、音乐篇内的激光数字音乐视觉呈现、娱乐厅内的智能扣像戏曲试唱、剧目篇内的海量数字书库的互动翻阅以至观演厅内的光学数字幻影成像的秦腔戏楼,均集声音、图像、文字、三维、视频为一体,生动地将传统戏剧的精彩华章展示给了观众。
中国秦腔博物馆的建设,为当今中国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该馆是博物馆中运用数字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里程碑式案例。
中国秦腔博物馆在建设先进的实体博物馆的同时,也投入资金、人力建立了网站 (http: //www.zgqin.com/),方便人们不限时空地理在虚拟空间内全面了解秦腔以及秦腔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可以说该网站兼有数字博物馆的功能。
总体上看,该网站设计精良、简洁美观,展现方式多样且绚丽夺目,它将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融于一身,是秦腔和秦腔博物馆为大众所知的一个最佳窗口和展示平台。
网站采用黑色背景和三栏式设计方式,其中左栏包括中国秦腔发展基地爱心募捐、用户登录、参观时间、秦腔博物馆方位地图;中间栏以动态切换方式展现了实体馆展区图,并包含一些最新的活动资讯; 右栏则包括视频赏析以及数字化的艺术藏品链接,视频赏析属于自动播放模式,以秦腔伴奏为背景音乐,搭配实体馆的动态3D通信的展示技术,让浏览者直观感受秦腔艺术风格,仿佛置身秦腔博物馆中。
该网站上方的导航条显示该网站分为馆内信息、馆藏资料、虚拟场景、会员服务、在线收藏五大板块,即构成了该网站的框架体系。其中馆内信息包括19条记录,主要是关于秦腔头饰、化妆、后台、剧目腔等基本知识的介绍; 馆藏资料包括馆藏图片172张、馆藏视频10个、馆藏文字 (包括电子剧本、名家介绍、戏曲杂谈) 188条、馆藏音乐22条; 虚拟场景点并无内容; 会员服务被系统关闭,理由尚无从得知; 在线收藏主要提供用户在线购买秦腔精品集光盘。(www.xing528.com)
通过秦腔网站的系统考察发现,数字化手段是最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方式。该网站无疑对于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科学记录和保存了秦腔道具、唱段等资源,改变了珍贵秦腔资料保护与秦腔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改善了秦腔资源的利用模式,为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运用先进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了完美的用户体验,即将传统秦腔通过现代化技术处理,趣味性地展示在浏览者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进而促进秦腔的推广和传承。
然而,由于该网站建立时间不长,不少板块仅有框架而缺乏实质性内容,因此该网站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馆藏数字化资源偏少,数字化资源上网进度偏缓。通过统计该网站的记录数据发现,该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并不多,尤其是声像资源偏少,数字化和声像化的力度不够,因而资源的共享能力有限。目前该馆及其网站的数据资源尚待完善,建议秦腔博物馆收集涵盖秦腔历史背景、时代沿革、目前现状、传承情况等完整的数据资料,再对它们进行数字化整理并上传网络。
第二,目前该网站有一些功能尚未实现,很多链接无效。包括虚拟场景、会员服务等。建议该网站建设秦腔数据库,并模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增添目录体例和资源检索功能。
第三,体系构建和数据组织形式不够科学。该网站类目命名不够科学,如馆藏音乐并非秦腔乐曲试听,而是关于秦腔乐器、后台等的介绍。进入“在线收藏”板块出现的是“电子商城”字样,只有一件需付费的藏品“秦腔精品集光盘——第十集”,付费与博物馆的公益性相违,同时不利于秦腔资源的共享。而馆内信息不是对秦腔博物馆的活动介绍,而是秦腔头饰、化妆、后台、剧目腔等基本知识的介绍。
第四,板块设置不统一。首页上方导航条显示了该网站分为馆内信息、馆藏资料、虚拟场景、会员服务、在线收藏五大板块,而点击网站地图则是馆藏资料、馆内信息、虚拟场景、新闻资讯、联系我们、在线收藏六大板块。两者交叉但不完全相同,均不能完全覆盖该网站的所有功能。
第五,进入网站前有一段精美的古典动画,容易给缓冲造成一定的时间滞后,也会受网速稳定性的限制而流失一些浏览者。
总而言之,秦腔博物馆和秦腔博物馆网站尽管尚未完全建成,它们在秦腔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秦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展示,为秦腔传承及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