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最早由美国J.D.Godllagher于1961年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强调锁定企业整体目标,运用对企业及其环境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加工和提供,以辅助和支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全球化、需求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等新的趋势带动管理信息系统向着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唐晓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1]根据ISO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科学和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它能提供信息以支持一个组织机构的执行、管理和决策功能”。[2]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通常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及其存储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工作人员七大部分。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系统理论来支持组织管理的信息系统。据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理解为: 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目的,围绕管理和研究业务开展建设的信息系统。
8.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输入、存储、处理、输出、传输等基本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它的目标总是为信息化管理服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功能结构的支撑,即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各子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图8—1所示的功能结构。
图8—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
由图8—1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采集、处理、存储、统计、分析、输出、建档七个方面。采集功能负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收集输入; 处理功能负责将采集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按一定的标准和格式进行转换、压缩等操作; 存储功能负责将处理好的档案资源安全存储在恰当的位置; 统计、分析功能负责根据工作需求对档案资源进行各种类型的统计分析; 输出功能即负责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的输出利用; 这里特别指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第七条专门指出要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行切实保护,保护措施包括: “建档: 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归档是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项目的申报通常有一个较长的周期,申报的前期、中期、后期均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档案,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时,添加了建档模块,专门负责对正在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材料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管理信息系统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以故宫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故宫博物院从1992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单机版、基于C/S结构、基于B/S结构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数字故宫’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故宫博物院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文物账目信息管理、文物研究信息管理、数据导入、综合查询、系统统计、系统管理等几个功能模块”。[3]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这些功能模块,满足了多层次藏品管理的需要,还实现了对各类藏品总量、客户机登录日志等数量的实时、高效统计,为宏观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了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8.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高瞻远瞩、立足全局,制定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协同性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方案。归根到底,系统建设应符合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 宏观性和微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是以国家文化部协调组织为主导,各省、地、县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纵向体系,不同的管理层级有不同的管理职能和具体业务,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需求的内容及详略程度也不尽相同。系统建设应根据不同层级来确定系统功能和信息数据库,使微观信息与宏观信息既相对独立又保持有机联系。
(2) 标准统一、规范合理的原则
标准统一是实现共享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合理是保证信息系统科学有效的必要条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要贯彻标准统一、规范合理的思想,同时横向的各地区之间的系统建设也应统一标准。为了有效落实这一原则,中央、省、地、县可以选择集中开发这种便于共享又节约成本的模式,在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上由中央级主管部门负责开发,然后将其作为推荐技术要求地方和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部门采用,继而为建成覆盖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兼顾技术先进性与兼容性原则
由于系统建设的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在系统建设时选择先进的技术可以更为便利地操作,开发出更多的功能,但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首先,一般最近推出的技术其稳定性都有待观察; 其次,计算机技术种类繁多,很多同类型不同原理的技术也不互相兼容,例如,现今功能较全的集成化开发工具有 Power Builder、VB、Delphi、InterDev等,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所建设的系统其兼容程度各不相同,集成化开发工具和专用开发工具如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多媒体制作工具Flash等也存在兼容性的问题。
(4) 兼顾功能完整性与实用性原则
在系统建设前应先进行系统规划,深入、细致地调研,了解各层级、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人群、利用情况和利用需求并收集相关信息,据此对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等进行分析,设计出适合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部门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界面符合利用人群的利用习惯,功能模块简单实用且能满足利用者的全部需求,坚持系统功能既完整又实用。
(5) 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原则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用户需求也在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在建设之初运行良好的系统在若干年后可能会面临技术的落后和功能的衰退。面对这种变化,需要随时对系统进行改进和补充,以满足新增的利用需求。因此,在系统设计和实施阶段都应采用先进的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保证其可扩展性。日常管理和维护也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为了降低管理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和难度,系统在设计实施之初也应坚持易维护性的原则。(www.xing528.com)
8.3.4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
集成是一种新的理念与方法,其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即把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协调起来,按要素之间功能互补匹配的规划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发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优功能,整合构成全国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的途径,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首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便于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国家层面上得到准确的结论,为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决策服务。其次,各分系统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统一于共同的数字采集标准之下,为建立检索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模式如图8—2所示,它将各省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类数据库资源连接到中心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提供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共享和服务。在具体实施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还应注意以下四项内容:
图8—2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系统集成模式示例
(1)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分级集成的思想
由于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零散、数量庞大,笼统地集成可能引起存储容量过大、数据冗余、资源重复等现象。例如,传统戏曲花鼓戏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其申报单位包括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随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阳县、邵阳市、常德市,属安徽、湖北、湖南三个省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必然都会包括花鼓戏相关的资源数据,当系统集成时,花鼓戏资源数据便会重复出现,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充分遵循分级原则。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分级集成可以概括为: 既包括遗产所属地域上的级别 (中央、省、市、县及以下) 集成也包括遗产本身的级别 (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 和类型集成。另外,分级集成的思想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设定了大致框架。
(2) 采用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结构
近年来,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通过互联网突破了实体馆所具有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其面对更多的观众和用户,改善了博物馆、图书馆的访问条件。然而,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样,博物馆、图书馆 (主要指公共图书馆) 的数字资源不仅仅是属于馆内或某一个文化机构所有的,它是民族的、国家的,也是全人类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管理也必须考虑到信息共享的问题。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需要建立分布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库群,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管理。
(3) 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需要对大量的、多维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准确、高效的管理与利用,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以实现归类保存、科学检索、多维分析、数据共享等管理要求,在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之上以构建数字博物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形式提供利用服务。数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在设计时应兼顾功能应用和美化宣传,建成集管理、发布、利用为一体的形象窗口,且对全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外,数字博物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还应将目录档案数据库、传承人档案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资源链接起来,形成一个中央到地方,省、市、县三级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利用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种特定的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分析、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专题性地理信息系统更是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管理、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等行业。以区域来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由上文可知,中国艺术研究院初步完成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中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国普查采集的数据根据地区代码直接显示在地图上,能够提供直观便捷的使用和查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可链接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思路是“将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输入地区数据库系统,它是以某个地区为其研究和分析对象的系统,能清晰地了解各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加以内容添加、修改和提取、分析功能”。[4]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自动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地域信息,对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充分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
[1] 唐晓波.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1.
[2] 林杰斌,刘明德.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
[3] 石秀敏. 数据是基础,技术是手段,应用是核心——故宫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A]. 见: 刘英,张浩达. 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力——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究.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3-35.
[4] Lai JY.Desig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VOL III,2008 (01): 94-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