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践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整理利用广西地方志中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时,必须注意全面地整理利用。对于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部分,如口传古歌、表演艺术,包括部分传统技能,都必须用图像、音频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我们目前非常缺乏这类地方文献,还无法展开这方面的工作。广西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项目上全部为空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各地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和利用。尤小明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一文中对广西地方文献中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工作进行了论述,摘录如下[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整理利用广西地方文献中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知识,是我们广西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任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它的非物质形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认为姓“民”不姓“官”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我们的地方文献大多属于“官修”,如国史、方志、年鉴等,即便是“私撰”的家谱,也大多出自名门望族、乡绅大户,《史通》中称的“郡国之记、谱牒之书,欲矜其州里,言夸其土族”的矜夸对象不是民间方技,更不是蛮夷之人,他们主要是历史的和现代的精英话语霸权的产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指出的是要“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

对于民间的、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历代地方文献的记载都比较零散。有的虽然作了记录,但也明确指出这些都属于“薄技微长”,只是不忍心“坐听其湮没也,故志之”。地方文献记录较多的是民俗,这是因为“俗例尤难打破”,为了达到移风易俗,使民间风俗“类乎中州,趋于华夏”的目的,做了一些较详尽的记述。

我们长期强调地方文献的“资政”和“教化”功能,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这种功能,如国家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的瑶族服饰、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这是需要我们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特征。我们地方文献工作者对待不具有“资政”和“教化”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重视地方文献的“存史”的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为它的宣传和传承服务,而不要用现代的政治眼光和道德尺度来衡量它,或者将它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此,我们应树立和谐文化和全面文化的价值观,不能只看到地方文献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的一面,还要重视以人为本进行文化建设,重视地方文献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

在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之后,我们从何处入手整理广西地方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服务呢,我们认为除了个别有关广西地域、民族、民俗和民歌等专著与文章以外,蕴藏广西人文民情与地方掌故的地方志相对集中地涉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整理广西地方志中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信息。

清代广西方志的“舆地志”或称“方舆志”、“地理”的“风俗”一栏中包括岁畴、婚姻、生寿、丧祭、饮食、交际、承继与习惯等项,民国时期的广西方志将“风俗”一栏归入“社会志”后,增加言语、歌谣、民族和宗教几个部分,这里面大部分内容涉及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的广西方志在岁畴中提到“元旦元宵,有打舂堂之乐,以浑水刳而为槽,两边约排十杵男女对立,以舂稻粱、敲磕槽舷,有遥拍声若鼓,闻于数里”, “元宵节前三日,举行春傩,演尸公,放花炮,欣喜若狂”,“节庆以古历五月末日为隆重,宰牛羊,祭祖宗,大张宴会,划拳之声,响应山谷”。这里面涉及的就有广西节庆礼仪、舞蹈音乐、戏曲、酒令言词等诸多方面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中涉及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土人饮食嗜酸辣,四、五月采苦笋去壳置瓦坛中以清水浸之,久久味变酸,其气甚臭,过者掩鼻,土人以为香,以小鱼煮之为食中美品,其笋浸至数年者,治热病如神,土人犹为珍惜”。(www.xing528.com)

我们在整理利用广西地方志中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时,必须注意全面地整理利用。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文野和高下之分,如指出广西“土人”婚姻“以槟榔为聘”时,要说明“土人”对槟榔的理解,“土人”认为槟榔有“辟瘴、下气、消食”的作用,不能仅仅叙述为“土人”“婚娶不依古礼,婚要以槟榔为聘,世皆襄之”。在记述广西“土人饮食嗜酸辣”时,应当说明“土人”认为“椒以祛寒、笋以治热,二物备而水土不为灾”。我们要对原有的文献进行整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广西的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西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全面开发利用广西地方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明它们涉及的那些物质文化遗产,如讲到广西某些民间节庆时,要讲明这些活动“在庙宇行之,现庙宇废,此事消”。

记述广西民间传统技能的地方文献是很少的,即便有记载,到关键处往往也是语焉不详,这类地方文献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挖掘整理的。另外,挖掘整理广西地方文献对传统的手工制品的记述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广西传统的手工制品随着广西节庆的变化或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很难见到了。在挖掘整理记述广西民间传统技能的地方文献时,要特别重视对广西民间的能工巧匠的记述,绝不能简单概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部分,如口传古歌、表演艺术,包括部分传统技能,都必须用图像、音频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我们目前非常缺乏这类地方文献,还无法展开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广西有19项,广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占了47%,主要集中在民俗类,包括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苗族系列坡会群等7项节庆活动。对于广西地方文献没有记述的节庆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次申遗的机会,充实地方文献的内容,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服务。对于广西地方文献已经记述节庆活动,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次申遗的机会,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利用,让它们为申遗工作发挥作用。广西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项目上全部为空白。我们要加强挖掘、整理和利用反映这方面内容的地方文献,例如,挖掘、整理和利用有关壮医壮药方面的文献。总之,我们地方文献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为反映广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自然风貌,作出我们的贡献。

[1] 尤小明.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J]. 图书馆界, 2007 (03): 63-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