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档案的收集,也包括某地区或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我们以《二泉映月》档案的收集为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收集方法; 再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为例,说明地区或机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方法。
3.3.1 《二泉映月》的收集
作为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泉映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和保护的重要代表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曾于2007年在《人民音乐》第3期上发表《我国民族音乐的奇才——我心目中的阿炳》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二泉映月》等6首音乐的收集过程。摘录如下:
《二泉映月》不仅是我国民乐的经典,在神州大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已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成为全世界华人音乐的经典,成为世界名曲。
那么,作为曾经只是流传于街头巷尾的一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当初是如何被发现和抢救的呢? 我想,这个问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音乐爱好者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揭开谜底的最便捷的方法是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我查了很多文献、资料,但还是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发现和抢救《二泉映月》的真相,我只能是走访与之相关的一些人物了。
2005年,我去南京艺术学院,向专家请教我国近现代音乐的有关问题。当我们谈到《二泉映月》时,我才知道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黎松寿教授,在青年时代就认识阿炳,并且是抢救阿炳的《二泉映月》等六部作品的建议者和参与者,是与《二泉映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之一。他也是最积极和热心于传播阿炳作品的人。
主要根据黎松寿教授的介绍和其他人的回忆,我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将这段史实记录了下来。1948年冬,黎松寿先生通过杨荫浏教授的介绍,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进修,向民乐大师刘天华的大弟子储师竹先生学习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有一天黎松寿去回课,因为天冷,他就在外面先活动一下手指,无意中拉了一段阿炳《二泉映月》中的主要旋律。储师竹教授立刻被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他请黎松寿完整地演奏了这首乐曲,并追问它的作者。经黎松寿解释,方知这是江苏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的乐曲,还没有曲名。就在二人聊阿炳的时候,同在国立音乐院任教的杨荫浏教授从另一个房间走了进来。他问道: “你们是在说阿炳吗? 我认识他,他还是我早年的琵琶老师呢。八年抗战时我在大后方。我也很久没有见到阿炳了,他的近况怎样?”原来,杨荫浏在13岁左右就曾向阿炳学习过三弦、琵琶,并学了《三六》、《四合》等江南丝竹曲调的演奏法。之后,二人又有过两次接触。抗战爆发后,杨荫浏到了内地,从此他们就失去了联系。黎松寿介绍说: 阿炳现在生活非常困苦,身体也每况愈下。杨荫浏听后当即提出,要尽快设法将阿炳的音乐进行录音整理,以免失传,遗恨千古。
……
1949年4月23日,江苏无锡解放了。阿炳和其他人一样从来没有想到,在他生命接近尽头时,命运之神却垂青他这样一个又穷又瞎又病的民间艺人。一根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阿炳的命运,也使人们发现了他的音乐艺术的价值。
1950年暑假,已经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负责人的杨荫浏先生,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抢救我国民间音乐的指示,与曹安和研究员一起带着一台刚刚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这一年,黎松寿基本上没有离开无锡,他在等待着杨荫浏的到来。
当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等人找到阿炳时,发现阿炳已经很久不拉琴了,二胡也不能用了,琵琶也没有了。在杨荫浏等人的极力劝说下,阿炳终于答应了录音,并坦率地说: “我的琴技荒疏太久了,让我练习三天再演奏吧。”杨荫浏和黎松寿很快从乐器店给阿炳借了一把新的胡琴和琵琶。当天晚上,无锡街头又重新响起了那已多时没有听到的阿炳的琴声。
杨荫浏等约好,三天后,也就是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半在“三圣阁”为阿炳录音。“三圣阁”是黎松寿的岳父主管的一个佛教徒的聚会处,距黎松寿和阿炳的家都比较近。那天参加录音的有: 阿炳、阿炳的老伴董催弟、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祝世匡 (后为沈阳音乐学院琵琶教授) 等。
这些人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同时也给中国音乐宝库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录音这天,阿炳穿戴得整整齐齐,梳洗得干干净净,精神也振奋了许多,似乎不在病中。他先演奏了后来被他亲自命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经过阿炳几十年来不断琢磨、修改过无数遍的乐曲,拨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弦。随着录音机钢丝带的缓缓转动,它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最让大家惊叹的是,阿炳荒疏了近两年的琴技,仅仅在街头练习了三天,便非常娴熟。这是何等深厚的基本功、何等坚强的毅力啊!
……
第二天晚上,录音地点改在曹安和家。他们又录制了《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以及阿炳早年与杨荫浏先生一起合奏过的《三六》 (即《梅花三弄》),但后来由于担心录音钢丝不够用,《三六》被删去了。那天晚上,杨荫浏见阿炳的状态不错,希望多录几首,但被阿炳拒绝了。这位对艺术精益求精、将艺术奉若神明的民间艺人表示:“如果你们一定还要录音,等我温习一个时期再说吧。”于是,他们约好在当年的寒假和来年的暑假再来。
……当年的12月4日,阿炳病故。次年3月27日,他的伴侣董催弟也去世。一代民乐大师阿炳离我们而去了,他给我们留下了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欣慰。
《二泉映月》录制后,在当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工作的吕骥等同志的支持下,1951年被制成唱片出版,轰动了全国; 1954年,《阿炳曲集》也得以出版。从此,阿炳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就这样,一首由民间艺人在苦难中创作的器乐曲,经过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及时抢救,大力传播,终于使之傲立于民族音乐之林,并在国际乐坛上大放异彩,享有崇高的荣誉。
江南的水土滋养了阿炳,江南的文化熏陶了阿炳,江南的风雨塑造了阿炳。出自阿炳之手的《二泉映月》,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感人肺腑。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和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热心推荐,如果没有这些人和更多人的努力,那么《二泉映月》就会成为绝响。我们应该感谢阿炳,感谢命运多舛的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发现和抢救《二泉映月》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感谢他们和阿炳共同努力,使《二泉映月》由街头巷尾的民间小调登上了经典民乐的殿堂! 2005年秋,我为阿炳刻了一方《二泉阿炳》印,并赋《为阿炳画像》七律一首以寄缅怀之意。“阿炳乃一苦命人,自幼随父入道门; 酷爱琴瑟学有成,不羁观规出雷尊; 人贫眼瞎流锡城,二泉卖艺为生存; 日出奇曲惊现世,名垂青史千古存。”
3.3.2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部署,河北省文化厅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制订了普查方案,及时进行了部署,在2008年完成普查要求。2005年,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编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手册》及《普查登记表》。河北省文化厅参照上述《普查工作手册》中划分的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并结合全省资源分布情况及各市县工作实际,初步确定了16个普查试点。各市普查保护工作正在积极稳步开展,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
2009年,全市24个县 (市) 区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顺利完成。该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按照文化部“四不漏”原则 (即不漏乡村、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认真进行普查、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工作。
该市的栾城县,作为省会石家庄4个卫星城之一,是石家庄市“古”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苏东坡祖籍纪念馆、文庙大成殿等一系列景点相继建成,形成了栾城的旅游体系,也展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响应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号召,栾城县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并成功申报抬花杠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该县文化体育局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如下:
(1) 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理清脉络,健全体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2) 指导原则
①全面性
第一,普查应涵盖本县所有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
第二,注意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注意了解其现状。
②真实性
第一,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
第二,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
第三,杜绝提供虚假材料。(www.xing528.com)
(3) 普查范围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范围内,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及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此次普查以调查、记录新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15大类123项资源进行复查。
(4) 普查工作的要求
加强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善于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和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要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手册》作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并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凡从事普查工作的人员争取人手一册。
在普查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工作。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严格遵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普查队 (小组) 要有严格的普查纪律,遵守普查规则,所有规定上交的资料及成果,必须如实如期上交,建立严格的资料交接和保管制度。
创新方式,按照普查要求,拓宽普查路径,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普查的实效。
(5) 工作步骤
第一,普查准备。
了解和掌握以往工作成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普查工作方案及计划。
开展普查人员培训,建立县、乡、村普查工作队伍,认真开展普查人员培训,明确普查具体要求,并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
第二,普查实施阶段。
实地调查。普查要做到以实地调查为主,深入现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真正做到“四不漏”。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做到材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点面结合。在全面普查的同时,可重点走访、抽样调查,或召开小型调查会。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富的乡镇、村落,注重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要抓住当地的民俗节庆 (如节会、庙会等),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用多种手段采录。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技术形式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要注意搜集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宣卷、鼓词、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第三,整理、汇总阶段。
①整理、汇总、填写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传承人情况、濒危情况等。
②按照全市统一的体例、标识,绘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
③总结普查成果,编纂完成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建立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列室,收集一批实物资料。
④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做好资料的填写和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建立健全档案。
栾城县是石家庄市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石家庄这次历时四年的大规模普查采取专业队伍和地方人员相结合的普查方式,参加普查人员达3643人,其中社会力量3200多人,文化系统投入420多人,普查人员深入乡镇农村,走村串户,举办培训班131期,召开普查座谈987次。普查人员共走访传承人2880多人,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454项,编辑《成果汇编》25套 (35册)。[2]通过普查,以及一系列的申报、审批工作,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国家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项,见表3—1。
表3—1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家庄市的普查成果丰硕,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一,完善体系,加强整理与保护。2005年以来,该市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市两级分别建立了“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纂出版了《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组织拍摄了十集电视系列片《留住记忆——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 展开了剧本的整理和剧 (曲) 目的录制工作。
第二,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传承人。该市在基层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力图培养更多的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 辛集农民画基地、晋州官伞基地、藁城战鼓基地、井陉拉花基地、拉花艺术培训班、无极剪纸基地等。
第三,有效的经费保证。2005年开始,该市在全省率先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截至2009年,市财政共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31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为保证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该市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贴机制,给予60周岁以上的重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1000元的经费补贴。
石家庄也只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普查工作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河北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其中有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是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昌黎皮影戏等。有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2项,总数居全国前列。河北省历时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面完成,成果丰硕: 普查项目10010项; 举办了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 (唐山) 评剧艺术节、首届中国(永年) 吹歌节、中国 (蔚县) 剪纸艺术节等几十项大型文化展示活动; 整理出版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等千余套图书影音资料; 命名了1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13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1个“河北省传统文化 (太极拳) 国际推广培训基地”; 涌现出衡水习三内画公司、曲阳宏州石业公司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
[1]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河北省“非遗”普查工作有条不紊[EB/OL]. [2011-01-22]. http: //www.hebfwzwhyc.cn/dynamic/dynamic_ view.asp? View ID=80
[2]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于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EB/OL]. [2011-10-20]http: //121.28.35.251/content.jsp? code=000235643/2011-00204
[3] 河北省政府. 河北省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EB/OL]. [2012-02-10]http: //www.hebei.gov.cn/article/20120210/2040102.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