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来源与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来源与特点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寄存托管的档案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而寄存于或委托给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将所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寄托给专门的保管机构保存,有助于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意外破坏,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的重要来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很多是不确定的,需要积极探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来源与特点

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收集工作的“源”和“本”,只有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才可以明确收集的对象和范围,从而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

3.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生成途径和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主要包括:

(1) 民间征集档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无形性等特性,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单依附于某种物质载体,而是通过人或人对物的作用将其展示出来的,且具有现场表演的特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多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传承人及其生活环境,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重要的原始来源。

(2) 史料考查与整理。史料考查形成的档案指文化工作者为了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而查阅的各种相关史料,以及传承人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史料查阅发掘工作,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古琴艺术) 代表性传承人龚一曾整理了《古怨》等近20首古代琴曲。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另一重要的来源。

(3) 专门的接收移交。接收移交所得档案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单位或者保护单位在申报或日常保护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按时移交给同级档案馆,或者依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或者变更保存地时产生的档案交接情况。前者主要是一次性活动产生的,后者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二者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重要的可持续来源。

(4) 寄存托管。寄存托管的档案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而寄存于或委托给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将所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寄托给专门的保管机构保存,有助于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意外破坏,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的重要来源。

(5) 加工制作。加工制作所得的档案指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通过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形态的有形的载体而形成的,例如,通过录音将民族音乐表演艺术转化成可以保存和复制的磁带、光盘、磁盘等类型的载体,通过数字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等。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来源的特点

长久以来,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接收现行组织单位的档案,接收撤销组织单位的档案,征集历史档案以及档案馆之间交接档案。[1]其中,接收现行组织单位的档案是档案馆档案持续增长和丰富的主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与一般档案的来源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征集、移交、寄存等方面,二者具有共有的特性; 区别之处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主要记录传承人所从事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有关传承人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源流、发展与现状以及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而传统档案大多在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下产生,档案馆在负责的收集范围之内按照有关的制度进行收集。(2) 源自史料查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与传统的历史档案明显不同,前者是对史料考证而产生的新材料,后者则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二者在概念和范围上都有较大的区别。[2](3) 传统档案的移交工作规定了明确的时间和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移交工作暂时还没有明确规定。

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有如下特点:

(1) 广泛性

传统档案主要是来自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日常工作中的档案积累,尤其是各级机关的档案积累,服务于行政管理、业务咨询,官方色彩较为浓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社会基层,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文化艺术,是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通俗文化,它立足于日常生产生活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传统色彩。由于各个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档案记录也是如此,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广泛性特点。

(2) 地域性(www.xing528.com)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以及行政区域相对独立等原因,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通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从而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具有鲜明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地域性。倘若失去了这片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产生和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便失去了其产生和留存的条件。

(3) 指向性

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0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发端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的艺术奇葩,反映了当地生活面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与较强的文化独创性,是每个地区民间文化的浓缩和代表。由它们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也就有了鲜明的文化指向性,这些档案“不只反映了某项文化活动的真实面貌,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特征”[3]

(4) 不定性

传统档案大多限于实体,是信息流的一个承载物,它有固定的产生者、接收者、保存者,也有完整的文档流转程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产生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机构,没有稳定的流转过程,大量的原始档案材料流落在民间,被不同的传承人 (团体)掌握,并且由于多年来的保护不力使得很多珍贵档案已经下落不明。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来源很多是不确定的,需要积极探寻。

(5) 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来源的多样性体现在内容多样、种类多样和载体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风民俗、传统戏剧美术、音乐、技艺、舞蹈体育游艺杂技、医药等众多类别,由此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当然也包含丰富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构成极其丰富,有本体档案、史料档案、申报档案、保护档案、法律档案、传承人档案等,如此丰富的种类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种类多样; 活态性或动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催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载体多样性。“档案载体的多样性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使得人们对文化神韵、文化面貌的认识更加直观、具体和全面。”[4]

上述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的困难。

[1] 陈兆祦,何宝荣,王英玮. 档案管理学基础[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9.

[2] 陈兆祦,何宝荣,王英玮. 档案管理学基础[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3-84.

[3] 王云庆,赵林林.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 档案学通讯2008 (01): 72.

[4] 王云庆,赵林林.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 档案学通讯2008 (01): 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