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周访老聃,以问礼为名,然老子对于当时之礼(五礼)实多反感。《道德经》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言礼足以召乱。对于礼甚为卑视,然非妄言。《礼记·孔子闲居》篇记有“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饗废夫人之礼”。此事未见于《春秋》不知其详。但以文义言之,必缪侯为主而阳侯为客,在大饗中,主人之夫人应出席见客,阳侯见缪侯夫人貌美,遂生邪念,造成罪恶。此与《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楚文王)灭息事相似。《左传》曰“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庄公十年,息侯曾与楚子合谋破败蔡师而虏蔡侯于莘,蔡哀侯欲报此仇,遂形容息妫之美于楚子,楚子就托言到息国做客(绳,形容也)。“食”读去声,是调制为好食品,伪言将此食品送上筵席,请息侯,却乘机进兵灭息,将息妫俘虏去。“以食入享”是礼,而用为进兵灭国虏夫人之障眼扇,则甚恶矣。周之传统礼节亦成问题。《汉书·律历志》有“文王十五生武王”一句。按武王复为文王昌之第二子。那么文王生长子伯邑考时不过十三四岁,娶太姒时不过十二三岁。此为今世痛斥之童婚。这不是罕事。《左传·襄公九年》:“公(襄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岁星即木星,经天一周约十二年)。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大夫曷为冠具。”鲁襄公当时仅十二岁,而强使行冠礼。因为可结婚而生子也。如此热烈提倡童婚,实使人厌恶。如此等类之礼,行之数百年,当然大招高级知识分子之反对。
所以热心改革周代之礼者,孔子弟子中不乏其人,《论语·先进》篇载冉有之言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是说如果得一小国加以管理,只要三年就能使人民富足,至于建设礼乐,就要等待君子。这是客气话,因为冉有本身就是一位君子,无须外请了。又如《论语·阳货》篇载宰我之言曰:“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为礼乐都有时代性的。所以对于礼乐改革之要求急不可耐,也就是表现出虽然明知“非天子不议礼”,“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至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篇)之戒,也不管了。大家纷纷私下做起礼乐来。
孔子对于周之“五礼”也甚厌恶,《论语·阳货》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周代邦国之间交际必用玉帛(详见《仪礼·聘》篇)。至于两诸侯相见,为宾者执玉,为主者受玉,各有其容止(见《左传》各篇)。诸侯及卿大夫宴会必有钟鼓笙磬之乐,徒以示侈而已,何尝有外和邻邦、内协百僚的作用。故孔子讥之。老子尤恶之,《道德经》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卑视礼极矣。但是老子只是哲学家,提不出处理礼的具体办法,就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一样,徒记空言而已。孔子不然,孔子是政治家兼哲学家,他想利用礼以救世,化无用为有用,把“礼”看作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设法利用它。
孔子看出礼是许多事物之充分条件。所以《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官宦事师,非礼不亲。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败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为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淫,即今言腐化)
孔子又指出礼有起标准之作用,《论语·泰伯》篇:“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都是美德,若无标准而行之,就会闹笑话。
孔子又看出礼有指导性之作用,如“立于礼”(《泰伯》篇)。“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篇)。“礼”字是指规则、方法、手续、步骤。因为人们办事当然要有必须遵守之规则、方法、手续、步骤,才能办得开,所谓礼以行之。
所以《仲尼燕居》篇:“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犹瞽者之无相欤,伥伥乎其何之。”(“相”是引导瞽者之人)(www.xing528.com)
《仲尼燕居》篇“子张问政”章,孔子于礼乐之意义说得很清楚而精辟。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乐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据此,孔子之视礼乐都成人们的行为所产生之事物。
《仲尼燕居》篇又有:“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视礼乐都成抽象之事物。
《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此项问答似甚神秘而难行。其实只要知道礼之为理,则无所谓神秘而易行矣。
至于世俗所尚“繁文缛节”之礼,孔子不贵也。《礼记·檀弓》篇:“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皆指世俗相传繁文缛节之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