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句都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句(老子原著并不分章,系后人分之,相传是河上公分之,以其便于摘录研究,故纷纷从之,我亦从之),因是纲领式的文句,应先行研究。
“以正治国”:这一句甚易解,因其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如《左传·桓公二年》晋师服曰:“政以正民。”可知在春秋初期即有此哲学原则。孔子承之,加以发挥。如《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篇载季康子的又一问。“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后来法家及名家皆本此原则而又加以发挥。如《尹文子》曰:“正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国,万物不能乱。”则已将“以正治国”之诀窍所在点出。
“以奇用兵”:此为用兵之原则,即俗言出奇制胜也。《孙子兵法·计》篇有概括性之阐述。其言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犹言不可走漏消息)
实例:刘邦伐秦
《资治通鉴》载,秦二世三年春二月,“楚怀王(按即义帝)遣沛公刘邦西入关”。“沛公引兵西过高阳。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为里监门,沛公麾下骑士适为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将过高阳者数十人,吾闻其将皆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能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卒,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衝,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郦生言其弟商。时商聚少年得四千人,来属沛公,沛公以为将,将陈留兵以从。郦生常为说客使诸侯”。
“三月,沛公攻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会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之以徇。
夏,四月,沛公南攻颍川,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南出辕。张良引兵从沛公。沛公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www.xing528.com)
六月,与南阳守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宛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县连城数十,其吏民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強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秋,七月,南阳守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与偕攻析、郦,皆降。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
“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秦王子婴遣将兵距峣关,沛公欲击之。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秦将果欲连和,沛公欲许之。张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懈怠击之。’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遂至蓝田,又战其北,秦兵大败。”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刘邦于出发时率领不满万人之军队西向击秦。因善于策划及运用,对于许多军事据点的敌军或招降、或破灭,竟于一年之内,不但攻入关中,而且攻入咸阳受秦王子婴之降,达到亡秦目的。此为“以奇用兵”之效也。
“以无事取天下”:此句号称难解,其实只是应略费诠释功夫而已。因为一般人总是把“无事”解释为“不做事”或“没有事情做”,如果这样,那就连自己的存在都成问题,哪能谈到“取天下”。这一句的精华即在“无事”之解释。按“无事”二字构成一名词,在《老子》书中曾出现三次。在第五十七章中两次,在六十三章中一次。在六十三章中有“事无事”之言,则所谓“无事”者当然不是“不做事”,而是另有所指。即云“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则圣人所为者只是细事而已。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会发展的,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手中的细事易事,被俗人蔑视为不足一提的“无事”者,而其发展的结果会变成大事难事,足以“取天下”,故曰“以无事取天下”。例如,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包括儒家在内),虽然当时并无势力,但后来都成为操纵政治的原动力(天下一词,古代含有多义,其中一义即为今日所谓社会,转移社会之视听甚易,则其“取天下”亦不难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