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一字不见于《周易》《尚书》《毛诗》中,但见于《周礼》中。在《周礼》中出现凡两次。其一次在《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章;又一次在《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章。《周礼》之作者不知谁氏,然可料知亦是周室史官,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而成书。虽亡失《冬官》,而尚保存吾人所未知的许多史料以待探讨。但旧注多有错误不可用,须另加解释。
《周礼·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章郑玄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系,联缀也。”此注费解。好像九两皆能自由独立行动以联缀万民,此为不可能之事。实则九两为九种事物,可供太宰用以控制万民不致流散而已。这些事物岂能超然独立,而其应用不经过太宰之手乎?此为治体上不可能之事。
“一曰牧,以地得民”,郑玄注以“牧”为州长,则其用意与下文重叠。其实“牧”乃指牧场,可参考《孟子·公孙丑》篇“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农业经济本从游牧开始,由游牧而定牧,由定牧而至园圃,更由园圃而至耕稼。若有大面积草地合于畜牧业,可发展牧业,而民不至于流散。
“二曰长,以贵得民”,郑注以“长”为诸侯,近之。其实,古代有奴隶制度,其为长愈大者,拥有奴隶亦愈多,对于下民之控制力亦愈大。故曰:“长,以贵得民。”
“三曰师,以贤得民”,当时诸侯多聘有贤者为师,称为“师氏”,下民从而敬仰之,则不至于流散矣。故曰:“师,以贤得民。”
“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曰:“儒以道得民者,谓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曰: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则是质言之,“儒”为低层办教育之官,直接教育万民。故曰:“儒,以道得民。”按《周礼·大司徒篇》“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儒即据此“乡三物”之政策,从事教育万民之工作。中国古代无宗教,故民间婚丧仪节皆由低层官吏管理。若在欧美则归牧师、神父管理,而牧师、神父在社会上之地位则甚高也。
“五曰宗,以族得民”,“宗”即指族长,领导全族,有势力。小民畏之,亦如其族人畏族长也。故曰:“宗,以族得民。”
“六曰主,以利得民”,郑司农(众)注曰:“主谓公,卿、大夫世世食采不绝。”此即地主。地主既实际拥有土地权,又有开发取利之经验,为小民所畏服。故曰:“主,以利得民。”
“七曰吏,以治得民”,“吏”即地方官吏,以其政治权力直接治理小民,小民畏之。故曰:“吏,以治得民。”
“八曰友,以任得民”,此“友”字非指普通朋友,而是指劳动互助组织。即是《孟子·滕文公》篇所谓“出入相友”之友,直接投下劳力以相助农业生产,为小民生产所系。“任”即言勇于负责任。故曰:“友,以任得民。”
“九曰薮,以富得民”,“薮”是低洼泥泞草木丛生之地,为龙、蛇、龟、蛙繁殖之处,此皆天然财富为小民所取资。故曰:“薮,以富得民。”(www.xing528.com)
以上九种事物皆可协助太宰控制万民不致流散者,故曰“九两”。
《周礼·地官·大司徒》篇“以本俗六安万民”章:“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
“一曰媺宫室”:按《尔雅》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则宫室是重言之也,即吾人所居之处。媺是美的异体字。“媺宫室”就是将宫室收拾得好看些。为什么“媺宫室”会列在“以本俗六安万民”的第一条呢?因为那个时代是封建时代,大小侯国遍地林立,万民可以随便迁徙。所谓王者有分土无分民。但是一个侯国内如果迁出的太多,就有使此侯国国势削弱的危险。所以使万民安定下来,安居乐业,是保国的要着。宫室是摆列在外面,其壮观与否,关系人心向背者甚大。古人是守旧的,不欲标新立异,以其能使农民驰心物外,放弃农业也。所以言“本俗”,即仍旧俗也。只求在“仍旧俗”中收美观之效。《论语·子路》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所谓苟美矣,即壮观而不奢侈。此为“媺宫室”一语精神所在,以其合于“以本俗六安万民”的目的也。
“二曰族坟墓”:古人埋葬,必从祖坟顺昭穆之序。今曲阜孔林犹守此例。因坟墓在其地具有使人内向的作用。所以列于“以本俗六安万民”的第二项。
“三曰联兄弟”:兄弟者,父母外之至亲也。所谓“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见《诗经·小雅·常棣》)。但亲兄弟有为数甚少者,如何联法?古人在政治上可运用《尔雅》之《释亲》篇“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及“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郭璞注曰:古者皆谓婚姻为兄弟)之规定而联之,使相助为用也。“联”与“连”同,古今字也。
“四曰联师儒”:师、儒皆教师也。师教国子,地位略高;儒教万民,地位略次。师儒并举,则一国之教师尽在内,而国中青年皆为其弟子,其有安民的作用可知。
“五曰联朋友”:《周易》兑卦之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正义》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
“六曰同衣服”:古代衣服随乡而异。因而有“其服也乡”之语,见《礼记·儒行》篇。所谓“同衣服”者,即再进一步求衣服同类型,则不受异乡衣服的刺激矣。
以上所言,是表明儒之职业与在社会上地位与作用之处。至于儒者操行应当如何,则载在《礼记·儒行》篇为孔子应鲁哀公之询问而详言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