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闽风土建筑意匠:源流与成果

浙闽风土建筑意匠:源流与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的浙闽风土区系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多元文化在各个时期反复影响,反复融合的结果。中原文化的再传入与浙闽风土建筑的演变明清时期虽然浙闽风土区系已经成型,但仍然与北方有着技术、文化的交流,并使浙闽风土建筑特征产生了进一步改变。同样,浙闽地区的上流住宅也深受影响。可以说,浙闽风土区系明清以来不断呈现出衰落的势头。

浙闽风土建筑意匠:源流与成果

今天的浙闽风土区系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多元文化在各个时期反复影响,反复融合的结果。通过浙闽风土建筑中各种做法的时代性特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总结出浙闽风土建筑的自主性与地域性特征。

(1)百越建筑传统

不论从河姆渡遗址等史前遗迹,还是从今天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抑或是从江南到华南的汉族风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穿斗式构架的痕迹。这种基于柱子和穿枋的整体性极强的排架构造技术,深深根植于中国南方居住文化之中,可以说是如今南方系风土建筑中最核心的一个特征。

为了应对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百越的先民们创造出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做法。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到江西清江营盘里、成都二十四桥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杨鸿勋先生甚至指出,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并利用了下部空间,最终导致阁楼与二层楼房的形成。

干栏式穿斗木楼,这一典型居住形式是今天许多南方传统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是百越建筑文化的传统。同样,在浙闽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山区依旧存在着干栏式穿斗木楼,如屏南漈下某宅(47 号)、德化格头连式祖厝(100 号),都是对这一传统的印证。

(2)民族融合与东南民居的形成

唐宋时期是东南地区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闽越民系形成的时期,同样也是浙闽地区独特的居住文化成型的时期。

合院与长屋的结合:虽然依旧缺乏关键性的证据,但史前与早期的浙闽地区风土建筑的平面形制应当以“一”字形长屋为主。闽东中常见而北方在宋朝以后就逐渐消失的廊院式四合院布局说明,北方汉族移民大量涌入,使北方系的合院式平面布局开始在浙闽地区普及。然而,原始的“一”字形布局依旧没有被抛弃,合院与长屋的融合形成了南方特有的“对合式”“护厝式”合院民居,这些居住形式不断发展,又衍生出防御性的堡寨甚至土楼,形成了浙闽风土建筑独特的平面形制。

斗拱与穿斗的结合:斗拱是东亚木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构件,它不仅具有支撑挑檐的结构作用,也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甚至成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斗拱做法传入浙闽地区的时间应当与唐宋移民涌入的时间吻合,这一点,福建地区斗下皿板做法是最有力的证据。然而,大斗上起拱的做法并不适应南方穿斗构架体系的传统。因此,出现了省略大斗,拱木全部插入柱中的插拱做法。插拱的出现,既保留了斗拱挑檐,美观的结构与装饰特征,同时又适应了穿斗体系的结构特征,可以说,插拱做法是浙闽风土区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具匠心的特征。

(3)中原文化的再传入与浙闽风土建筑的演变

明清时期虽然浙闽风土区系已经成型,但仍然与北方有着技术、文化的交流,并使浙闽风土建筑特征产生了进一步改变。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几个特征就是多进合院与砖墙的普及、木质构件的衰退以及雕刻装饰之风的兴起。(www.xing528.com)

多进合院的传入:多进合院,为元代以后北京流行的平面形制,因而对全国各地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浙闽地区的上流住宅也深受影响。在本书第二章已经探讨过,浙闽地区明代的多进合院所占比例要远低于清代多进合院的比例,而且闽北、浙西等与中原、北方联系紧密的地区多进合院平面要远多于浙闽沿海地区。也就是说,浙闽地区的多进合院平面形制为明清时期从长江流域传入的。

围护结构的普及:明代开始,制砖技术的发展使得民间大量用砖。而砖优良的耐火性和防水性使砖墙围护结构迅速在全国普及。浙闽地区砖墙技术也迅速推广,尤其是在黏土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高的平原地区。然而与其他外来技术一样,砖墙也与浙闽地方做法融合,形成了两重山墙做法。

木造构件的衰落:浙闽风土建筑无论是木质围护结构,还是曲线劄牵、插拱做法,都在清代开始衰退,地域性特征也逐渐减弱。首先是曲线劄牵结构的衰退,明代住宅中使用曲线劄牵做法的所占比例要高于清代住宅中的比例。而插拱做法有着同样的趋势,并且在地域上,插拱做法占优势的区域也在缩小。

装饰化的倾向:清代以前,建筑雕刻与装饰图案都比较简素,以卷草纹浅浮雕为主。而到了清代,人物、山水、动物形象的雕刻在建筑中开始大量出现,甚至有亭台楼阁、历史故事等复杂的大型雕刻出现。而与构件装饰性加强相对的,是构件结构力学作用的逐渐减弱。这在浙闽地区则更为常见,并以插拱做法的装饰化转变为代表。

总而言之,明清以来,多进合院与砖封火山墙等外来建筑做法逐渐流行,而本土的曲线劄牵与插拱做法则逐渐衰退。可以说,浙闽风土区系明清以来不断呈现出衰落的势头。而浙闽地区各次级风土文化圈中,也因各地方集团与外来文化融合程度的不同,呈现出各种风土特征的变形,从而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建筑现象。

(4)浙闽风土建筑特征的时空分布

由于浙闽地区以古百越民居为底层,并在各个时期与汉族移民文化反复融合,因此不同地缘条件造成文化融合的程度各有不同,从而在浙闽风土建筑的共时性分布特征中也出现了通时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浙闽风土建筑谱系的一种有趣的时空分布。

首先,浙闽地区由闽东地区向北向南,各建筑手法的成形时间渐晚。如挑檐做法中,无论是闽南的垂花柱做法还是浙南的斗拱做法,都比闽东的插拱、吊柱做法要晚;而浙中——闽北地区的牛腿做法则更晚。又如较晚的封火山墙做法,在广东潮汕地区和浙中——闽北地区分布很广,在沿海地区则没有那么多。

其次,海拔越高的山区,风土特征越为传统。典型的例子就是浙南至闽中的山区中还存在着干栏式木楼的做法,山区中木质围护结构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砖围护结构。而乡村、偏僻地区比城市、交通要道沿线的做法传统。如福州市内,封火山墙、垂花柱的做法都很多,处在福州北上进京要道的尤溪县桂峰村,也出现了很多垂花柱的做法。总的说来,山区之于平原、农村之于城市、偏僻地区之于交通要道,建筑的做法都更为原始、纯粹,建筑文化的融合更为不完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