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闽地区斗拱与插拱的特点与构造对比

浙闽地区斗拱与插拱的特点与构造对比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闽地区的斗拱与北方官式建筑的斗拱类似,但构造更为灵活。图3.31宁波斗口挑做法图3.32出跳斗拱做法插拱插拱是近似于斗拱的做法。与斗拱不同,插拱的拱木并不放置在斗上,而是直接插入柱子中,也叫作“丁头拱连续出跳结构”。整体来看,挑檐枋下的构件非常像牛腿,但该牛腿形构件确实由两跳插拱组成,而且去除装饰要素,其为比较标准的前出两跳,后出一跳插拱。

浙闽地区斗拱与插拱的特点与构造对比

(1)斗拱

一般所说的斗拱,是指唐宋以后发展成熟的由一定规格的小木枋和木块装配组成的一种整体构件。浙闽地区的斗拱与北方官式建筑的斗拱类似,但构造更为灵活。中国历代对于民间使用斗拱都是严格限制的。而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常常打破限制,有很多结构较为复杂的斗拱出现。

浙东沿海地区民居多用斗拱,如宁波月湖历史街区,受到官方对民间斗拱的限制,前檐斗拱大多只采用斗口挑的形制,并不向前出跳。大斗为圆柱形,并不是典型的方形大斗,抱头梁的梁头直接作为斗拱的耍头,尺度较大并且有丰富的雕刻,沿着檩条方向则是一斗三升重拱(图3.31)。

到了台州和温州,斗拱也越来越复杂。如温州平阳腾蛟镇苏步青故居(230 号),前檐采用了出一跳的斗拱。而台州市黄岩区司厅巷32 号洪宅(226 号),为出两跳的斗拱。温州平阳县昆阳区坡南街某宅、苍南县碗窑村朱宅(247 号),也是典型的出两跳斗拱,有趣的是,坡南街某宅与碗窑村朱宅的大斗做法与宁波月湖相同,都是圆形大斗,体现了独到的地域特色(图3.32)。

图3.31 宁波斗口挑做法

图3.32 出跳斗拱做法

(2)插拱(www.xing528.com)

插拱是近似于斗拱的做法。与斗拱不同,插拱的拱木并不放置在斗上,而是直接插入柱子中,也叫作“丁头拱连续出跳结构”。“插拱”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三期,梁思成翻译日本学者田边泰的《大唐五山诸堂图》中,其中的“第十一图为灵隐鼓台,其上层使用插拱”条目下有梁思成的注释:“译者注,插拱乃重叠之拱,后端插于柱内,非载于座斗之上,如奈良东大寺中门。”

插拱做法可以分为三类(图3.33)。第一类即为标准型插拱。标准型插拱出现的时间最早,形制与“后端插于柱内的重叠之拱”的定义最为吻合,一般出三跳以上。早期插拱类型注重构件的力学性能,结构非常合理。通常整个插拱体系贯穿檐部内外,重叠的拱木形成三角形,作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平衡挑檐的荷载。该类型与宋代传播到日本的镰仓大佛样的插拱构造十分接近,当是比较早期的插拱做法。如永泰县嵩口镇垄口祖厝(49 号),始建于宋,由18 代子孙郑高公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93),现存为文贤公于清康熙年间(约1768)再度重建。主体建筑底层檐部插拱向前出三跳,向后出一跳,支撑上部“猫梁”,最上端一根拱木后部穿入屋内,成整体的穿斗构架的一部分。屏南县漈下村甘宅(46 号)正房前檐也同样为向前出三跳的插拱,与垄口祖厝不同的是,甘宅插拱并未向后出跳,而是向两侧各出一跳。标准型插拱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①不只向外部出跳;②插拱和内部梁架有联系。这些特点表明,该型插拱的结构作用很强。

图3.33 插拱类型

①改绘自: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43.
②改绘自: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26.
③改绘自:高鉁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44.
④改绘自:高鉁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39.

第二类为简化型插拱,是现存实例最多的插拱类型,一般在清代民居中非常多见,是较晚时代的做法。其特点是结构简化,插拱只向檐部出挑,不再向檐柱内部延伸,失去了早期利用杠杆原理挑檐的特征。这一时期的插拱开始出现雕花与装饰化变形,可以看出其装饰的用途要高于结构的用途。如漳浦县湖西村蓝廷珍宅(78 号),主屋前檐为出两跳插拱。又如沙县建国路东巷29 号(110 号)做法则更为简单,仅出一跳,支撑挑檐枋。

图3.34 插拱做法

第三类为变形插拱,这是各种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也就是说,是插拱做法与其他挑檐做法的折中。主要分为与插拱做法如吊柱相结合或者与牛腿做法相结合的两种倾向。永安市槐南乡安贞堡(107 号)厅堂前檐为两跳插拱与垂花柱的结合,除了垂花柱外,其余构件并没有过多装饰和变形。而莆田市涵江区林宅(51 号),也叫“馨美堂”,建于1940年。同样是插拱与吊柱的结合,构件的变形与雕刻却非常丰富,几乎无法辨认其原始结构逻辑。整体为两跳插拱直接承托吊柱,而散斗和拱木都做了装饰化的变形。但吊柱并未垂下,而是被插拱支撑,也就是说,馨美堂的挑檐采用的是插拱支撑短柱,短柱上托挑檐檩的做法。短柱、檐柱与穿枋、插拱组成了矩形框架结构,并且其上部穿枋与下部插拱均向内延伸,加强了结构整体性,减少了吊柱与下部插拱不直接连接而带来的稳定性损失。林宅出檐不多,可以说其挑檐做法大多是为了装饰,这与其建造时代较晚也有很大的关系。插拱与牛腿结合的典型案例为泰宁尚书第(178号)正厅前檐做法。整体来看,挑檐枋下的构件非常像牛腿,但该牛腿形构件确实由两跳插拱组成,而且去除装饰要素,其为比较标准的前出两跳,后出一跳插拱。但所有的拱木都进行了变形,这种曲线的拱木被当地称为“象鼻拱”。可以说,这是用插拱的做法去模仿牛腿挑檐装饰性的一种尝试(图3.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