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贤
【摘要】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结合校企合作和机制创新,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强化人才培养,推行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双向参与;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比较长远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为根据,构建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框架体系,研究将企业发展纳入到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中,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 “工学结合、顶岗实践”重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双方参与,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实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融入教学,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在教学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教学。“工学结合”一方面是指学院教师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是指学生既学习够用的理论知识,又参与实际的工作实践,即“顶岗实践”。打破学院和企业的界限,直接参与到企业进行定岗、定员、定位实习,并承担与企业职工同等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企业专业技能。温家宝总理来到学院后充分肯定了“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并指出要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总需求。
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研究,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突破口,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设立目标→信息阶段→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演示的七步教学法和教学互动环节一体化教学,将课堂和实习紧密结合,全面实施企业岗位制教学。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工学结合,在教学组织上参照岗位工作流程。课程教学以来自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典型应用案例、工程项目为主线,教学组织按照企业技术要求、岗位工作流程进行,按照企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考核。在“工学结合”实习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共同学习企业应用标准和工作方法,学会团队合作。具体教学环节可采用如下A-B-C-D-E过程教学。即A项目导入,B项目任务提出,C设定完成项目目标要求,D设计与教学工作过程和学生互动过程,E项目实施、调试、反馈、评价。真正做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群,培养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
重构课程内容,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大纲修订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广泛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拓展。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如江阴新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将相关系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和拓展,参照企业具体设备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并编写配套系列教材电气控制实训项目、机电综合技能调试等来组织教学。
“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动手、实践循环交叉进行,通过实物模拟和现场教学,教师学生讲练结合,反馈和实践循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完成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学生在完成项目案例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相应知识点的目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案例的学习,就可以立即应用到实际。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融通,实施过程中将企业生产管理引入教学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车间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展现人才培养质量独特优势。
二、“文化渗透、联合办学”创新办学模式
学院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行为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同时,学院独特的文化还应该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高职教育的需求,将企业精神引入学院。将企业精神引入学院,就是将企业精神中最核心的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引入到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等一切领域与一切层面,让竞争的意识在学院的各个领域涌流,让创新的火花在学院的各个层面迸发。企业精神对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而学院长期以来形成订单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培养合同,这种模式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标准和教学计划,学院为企业输送所需人力资源,为确保订单教育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为企业培养能够实现文化对接人才,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渗入高职院校,长期浸润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通过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途径,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求知,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面貌、向上的精神力量和顽强的开拓技能。
海澜集团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长期联合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学院将按照海澜的标准、模式和规格在江苏省内招收服装工艺三年全日制大专班,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为海澜集团输送合格的实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全面负责该班的教学管理工作,海澜则为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并选派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参与辅助教学活动。学员为海澜集团培养,毕业后由海澜优先择优录用。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谋求校企双赢发展。“不断否定自己,永远追求卓越”是海澜的企业精神,创新是海澜的企业灵魂。海澜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高档男装生产基地之一,致力于用高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服装产业,是中国服装业唯一通过国家科技部和中科院“双高”认证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内,海澜率先系统地提出服装设计新概念,即服装研发从最前端的羊毛开始,从而形成了从羊毛进来到服装成品出去的完整的产业链。从粗纺起家、精纺发家、服装当家,再到如今的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海澜发展的每一步都闪耀着创新、超越的光芒等企业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海澜集团是一个移民文化的企业,来自外省外市的员工要占到70%-80%,他们大都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人。海澜倡导“工作并快乐着”的理念,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构建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海澜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出台一系列善待员工的政策,兴建一系列企业文化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成为众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坚持将这些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使校园文化充满了企业文化的特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文化是完全对接,学生进入企业后增加亲和感,并内化为一种长久的精神资源,推动企业持久健康地发展。
三、“定向招生、双向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定向招生”,是指学院立足一个企业、面向一个行业为定点企业直接招生。立足地方,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传感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特别是与地方15家中国500强企业、35家中国最大型工业企业、30家上市公司紧密合作,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定向有选择地确定好定向招生计划和可持续发展招生战略。
“双向培养”就是指学院立足地方企业群,面向各类行业为定点企业直接招生,通过“企业冠名班”完成人才培养。这是学院和企业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摸索出来的务实、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前,学院有近20个专业和江苏双良集团、申达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多家上市公司形成了“定向招生、双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1.5+1.5或2+1的培养方式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如江苏双良集团(股票代码600481)的合作,我院为双良集团定向招收了70多名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1.5即在学院完成基础理论教学,1.5即到大二下半学期,集团派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讲师团来学院,结合企业的工艺流程对学生开设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电液控制、机电控制等的专题讲座,并参与到企业项目的安装与调试,到企业定岗、定员、定位结合毕业设计进行顶岗实践。按照企业的格标准培养急需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在专业教育上完全同企业接轨。在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同企业共同制定具有“校企结合、定向培养”特色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机电系BCAD机械设计软件培训中心与江阴城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管理办学就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定向培养模式成功案例,完全实施菜单式教学培养模式,自编校企合作教材,对用人单位完全量身定制,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完全与企业接轨。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装备、能力评价等方面不断积累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群培养输送具有成功理念和成功素质的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
四、“合作创新、形成互动”合作体制双赢(www.xing528.com)
双方参与、形成互动是建立校企合作体制关键。校企结合是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校企结合是高职专业创新及建设的需要,是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培养方案和确定教学内容的需要,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双方参与、形成互动、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产学结合教育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校企合作创新,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创新不仅能提高技术信息质量、缩短技术资料收集时间、降低技术信息费用、增加技术信息占有量,还可以把创新主体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各个创新主体在资源配置时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源进行教学培训,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选择。校企合作创新的合作过程中,要认真调研,创新校企合作的结构优化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帮扶促调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国际合作、多元发展的模式等。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好校企合作中的各项制度,使校企合作的渠道更为畅通,双方合作最大化,实现合作体制双赢。
五、结束语
激活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基于工作过程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定向招生、双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渗透学院文化和企业精神,形成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融入教学,实现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逐步使行业、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立足于地方企业,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让学院真正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大中型企业的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吴江贤.运用“订单教育”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6): 64.
[2]吴江贤.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J].职教论坛,1999, (8): 29.
[3]吴江贤.职业教育与班组长培养[J].成人教育,2004, (3): 47.
[4]张健.高职实施订单教育的意义与机制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 47.
[5]王素辉.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思考和措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 47.
[6]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
[7]冯伟国,德国TAFE指导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 (2): 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ZKT09339)的研究成果之一。
原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作者简介】吴江贤(1973—),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实验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