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求索: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十年求索: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围绕这几个方面试对“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加以阐释。“学—导互动式”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十年求索: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刁丽英

【摘要】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主体”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为依据,结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特点,构建“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学习为关键,以小组助学为基础,以多方督学为保障,以研讨、考核、影视促学为手段,形成“自学、导学、助学、督学、促学”互动一体、相辅相成的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主干课,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程序都由老师事先确定,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这已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阴学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一般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5个要素[1]。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围绕这几个方面试对“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加以阐释。

一、构建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

(一)现实基础

多年来,江阴学院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与精讲为辅。该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化、个别化、交互式开放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空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则利用各种途径做好精讲、导学、督学、促学工作;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强化。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和校内外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该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理论依据

在探索构建“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们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双主体”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用理论指导模式构建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过程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双主体”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和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是居于教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知识、思维方式、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活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而现代教育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合作体”,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主体互动性”。学生是其中心,教师是其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和教学内容的互动,才能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

基于这些理论与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融洽关系,在和谐教学中不断构建和完善“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基本内涵

“学—导互动式”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双主体”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模式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以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起新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其实质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即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双向互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团队协作、课题研究、思维、口头表达等综合技能。

“学—导互动式”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现当代文学“学—导互动式”课程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容、和谐互动的过程。

“学—导互动式”模式贯彻“五环教学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导学—助学—督学—促学”五个环节加以实现(见图1),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与“学”形成了互动促进的局面。

图1 “学—导互动式”模式“五环教学法”

1.学生自学。“自学”环节包括学生自组学习小组、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制课件、自荐答辩等。“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单纯的课堂讲授法,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和讨论、辩论,以及多种具有明显可操作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内容各异的专题为学生展开深入学习、探究提供了机会。延伸阅读、寻找课题、信息整合、撰写报告四步式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学术争鸣,促进了教学的民主化。

2.教师导学。“导学”环节包括教师精讲、导入课题、学法辅导、网上指导、当面辅导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专业提高和拓展课,在教学中,现当代文学教师应十分注重导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的“引、讲、评、查”。 “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文字主教材重难点的指示,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师为学生浏览网上资源的点径;“讲”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讲解,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支持服务;“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控上,为较高质量的自主化学习提供的保障;“查”是对学生自学过程的把关,是教师导学行为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监督与检查。以上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学习过程自始至终稳健前进。在导学过程中要抓住“引”,突出“讲”,捎带“评”,强化“查”。

3.小组助学。“助学”环节可通过媒体助学、小组互助等途径实现。合作学习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每班分成若干小组,即若干个独立的学习单位。在教师的总体安排下,每个小组在课上课下都有全员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课堂讨论、辩论、评改、质疑,到课下小组互评作品、研究讨论课题、整理撰写研究报告、课题论文、制作课件、准备课堂交流答辩。教师结合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与研究课题,由学生借助各种媒体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自由讨论,教师予以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4.多方督学。“督学”环节分为教师督导、组员自督、组外互督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组内成员间、小组间实现多方督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质量的指导、监督与管理。教师通过课外辅导、平时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讨论、检查、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系统阅读文学作品,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组长加强学习活动管理,强化组内成员与小组相互间的监督机制。

5.全面促学。促学是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手段,贯穿于“导学”、“助学”和“督学”三个教学阶段的全过程。“促学”环节主要通过研讨促学、考核促学和考试促学、影视促学等完成。研讨促学,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课题研讨,促进学员深入学习、研究课程内容;考核促学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由学生网上学习、小组活动、上课情况、自学情况和形成性作业共同组成;考试促学是课程成绩考核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考试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影视促学是通过放映一定数量的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促使其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实践活动。

(二)模式的特点

1.交互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双边活动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体现了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容、和谐互动的过程。

2.自主性。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教材、音像资料、图书馆、互联网络进行师生交互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3.探索性。学生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理解并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在思维方法上,启迪学生拓宽知识面,学思并重,思维得到锻炼与升华。改革传统作业形式,提升学生信息搜集、整理与文字处理能力,适应现代化办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小组研究成果,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进一步锻炼其口头表达与答辩能力。

4.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力求学与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努力具备基础扎实、潜心钻研的特点。学生在合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使之具备深造发展的潜在能力。

5.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合作性学习小组有固定的组员关系,同时小组有明确的任务。教师主要通过教授协作技巧和提供学术帮助等来进行干预,进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学习小组有效运作。

三、“学一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条件

(一)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首要的问题是要研究教学对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下的特质。作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要体现出一定的应用性、技能性,即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研究已经形成的成果、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研究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最新学术信息,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与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践性,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所有上课教师都应承担的任务。

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文秘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着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其特点的初步评判能力,培养初步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条件(www.xing528.com)

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及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教师课程导学方案和学生课程学习方案的设计,以及师生双向交流互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是实现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1.设计科学的教师课程导学方案,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对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规划,它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以外,特别强调对教学对象——学习者起始状态的了解和分析,强调以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为起点设计教学活动。现当代文学课程导学方案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编制的课程导学方案。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教师导学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双向交流互动的特色。主要包括教师导学、课程学习内容和重难点辅导、师生交流互动和师生评价等内容。其中教师导学和师生交流互动是核心。

2.引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方案,注重师生交流互动。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引导,重在“互动”、重在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方案,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导互动式”学习,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师生交互中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当代文学课程学生学习方案的制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人际间的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四、“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一)教学程序

1.课内外学习。课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精讲为主,主要帮助学生理清现当代文学史脉络,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讲授。教师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与交流。

2.开展研究性学习。(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本地教学资源,教师提出相应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选取研究课题。小组成员按研究内容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相互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小组成员利用多种媒体搜集整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制作PPT课件。教师全程指导、加强监控与督导。教师指导修改研究报告;(3)课堂安排研究成果交流、答辩,学生互评、教师总评与总结。在小组研究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关键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反思,进行进一步的知识迁移。

3.作业环节。(1)教师作业批改。改革传统的作业批改一次法为利用网络批改作业。学生可以把作业(作文、开题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发到教师邮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发还给学生,学生改后再发给教师,多次交流直至改到双方都较满意为止。(2)作业意见反馈。巩固知新,完成知识建构。

(二)教学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阶段性地主宰自己的学习进程。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4.信息技术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

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要注重“六个结合”。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利用课上、课下,鼓励、支持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过程中,锻炼其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小组讨论研究课题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在制作PPT课件过程中培养其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堂汇报、交流、答辩中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在论文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教学中通过以上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在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上,这是根本性的提高。

2.课外指导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外指导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搭建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平台。注重参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小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文学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及小组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中来,使之成为通过教学活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翼。

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中将讲授法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学主要学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着重于“拓展”与“深化”。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强调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的地位,设置量化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精读几部现当代文学名作与一定数量的作品。同时要求学生加强实践训练,培养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变抽象理论为形象感受,结合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和辨析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5.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学生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把在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请教师现场回答,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加深了对于现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开展师生平等对话,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革新理论观念,激活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平台。

6.强化创新意识与注重知识的建构相结合。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只重视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建构意识。

五、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要注重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采取形成性评价、小组探究性教学活动评价、终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是强化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代之以适当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性、形成性评价。采用了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堂笔记、课堂提问、期终考试各种考核形式,按比例计入总分的新方法;二是改变教师单一评价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改革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的单一评价方式,使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打破了期中一小考、期末一大考的旧模式;三是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评价内容。改变过去的知识复制性评价,而侧重于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期末考核采用开、闭卷结合,理论考试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期末考试强调综合能力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PPT制作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答辩能力等),依据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四是注重学习态度与实践参与。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成绩考核更注重态度,更注重平时的应用写作实践参与,更注重团队的合作与共同的提高,更注重培养研究课题的写作能力、思辨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参与、策划与组织等综合考评。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构建的“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学习为关键,以小组助学为基础,以多方督学为保障,以研讨、考核、影视促学为手段,“自学、导学、助学、督学、促学”互动一体,相辅相成,该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 (1):12-15.

[2]刘小平.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 (5): 35-41.

[3]张蕾.“三导—三助—三促”三角教学模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2): 67-70.

[4]梁杰.教育评价如何改革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4-10-18(4).

【基金项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立项课题(编号:10-S-XZ-07)。

原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8期

【作者简介】刁丽英(1974—),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科技处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