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建伟
【摘要】丰富多彩的吴文化是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必须充分挖掘与运用。运用吴文化资源,可以发挥丰富的吴文化优势,弥补苏南高职院校文化的先天不足,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吴文化品格,提升人文素养,培育新一代苏南人,苏南高职院校应成为弘扬先进地方文化的基地。
【关键词】吴文化;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文化是宝贵的资源,文化是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办学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厚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文化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任重道远。在构建高职院校文化过程中,我们认为区域文化(或称地方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应该纳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体系之中。
一、吴文化资源在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它和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孤立而外,作为区域性的高等学府必然要带有区域性的文化特征。那么区域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认为她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其理由有二:一是区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根”。高职院校地处某一区域(地域)社会,本身是某一区域的一单位,如果高职院校文化中区域文化“缺席”,其文化就好比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地域根基,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将处于文化隔离状态,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陶行知先生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纽带,高职院校文化中有机融入区域文化,可以使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得更加紧密;二是在高职院校文化体系中,区域文化处于基础层次(也即第一层次)。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应该是综合性的文化,是高校学术文化与职教技术文化的有机融合,但仅仅这种融合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中还应融入所在区域“乡土性”的文化。由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本土文化日益彰显出它的价值,“教育以固有的功能使民族精神在新生一代中活化和再生,内化为新生一代的稳定的身心素质,这是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全球范围内共同认可的高等教育思想、管理体制、结构及方法等必然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现实土壤相结合,体现地方的主体性和弘扬各自的民族性。” [2]而这种具有乡土性的区域文化将成为我国不同区域高职院校明显的文化风貌而展现其文化的地方色彩,成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内涵。这样,高职院校文化将由区域文化(体现地方特性)、职教文化(体现职业教育特性)、高教文化(体现高等教育特性)三大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较为丰富而完整的体系。
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其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的一个区域,苏南(这里仅指苏、锡、常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区。吴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证实,约一万年前左右,太湖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吴文化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因而吴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吴文化连绵不断,螺旋式发展,中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代及近现代,先后经历了孕育、生成、延续、发展、勃兴、递变等阶段。在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有著作总结吴文化的特色为水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后来居上的文化、崇教尚文的文化。[3]吴文化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区域文化一道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不但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内容极为丰富,色彩绚丽,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杰出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和传统美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而且留下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工艺珍品以及世代相传的雅风美俗。丰富多彩的吴文化是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二、吴文化资源在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运用吴文化资源,可以发挥丰富的吴文化优势,弥补苏南高职院校文化的先天不足
苏南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成人高校升格而来,有的还是新办的,作为高校的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厚,和一些有着丰富的校史资源和优良文化传统的本科院校不可同日而语,这使得苏南高职院校在文化上明显处于劣势,无法适应其可持续发展,而这种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运用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可以使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地缘因素,交通便利,教育成本较低,吴文化区域内的考古遗址、名人故居、博物馆、古镇古街、园林寺院等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大课程,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学校”。这种“借”区域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立足之本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运用吴文化资源,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吴文化品格,提升人文素养,培育新一代苏南人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社会学家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指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必然讲求“功利”和实利,但作为培养人的高等教育,必须从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出发,实现社会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吴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是爱国爱乡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文化载体”。苏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长的人文历史塑造了苏南人的内在气质、性格特征及思维方式,所谓“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粗犷、豪迈不同,吴文化更多的是继承、弘扬了中华文化中的婉约与细腻。吴文化兼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而独放异彩,从而形成了吴文化区域独特的思想特色:机智巧思、灵活善变、创新改革、不落巢穴。又如吴地吴方言的吴依软语,艺术上的抒情写意,色彩上的明丽雅淡,食品中的酥脆香甜等诸多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特色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目前苏南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来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吴文化区域外的生源大大超过区域内的生源,即使是来自吴文化区域内的学生,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乡土历史文化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苏南文化——吴文化是很陌生的,对吴文化知识及其精神知之甚少。他们今后要在苏南就业创业就必须了解吴文化,培养对吴文化的感情,培育吴文化品格,弘扬吴文化精神,从而缩短文化适应期,更好地融入苏南社会,做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新苏南人。
(三)运用吴文化资源,苏南高职院校应成为弘扬先进地方文化的基地
教育文化学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有目的地传播文化的社会活动。 [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受一定社会文化的遗产的丰富程度、文化内容的特质变化以及文化结构和模式的影响,同时又可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加速着文化的发展。[5]苏南高职院校要通过对吴文化的教育和研究,既成为吴文化的学习基地,又成为先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场所,对所在社区形成文化辐射。吴文化作为文化,必然也存在糟粕。我们学习、继承、弘扬的应该是吴文化的精华,是对当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有益的部分,所以对吴文化内容的学习要有所选择。如苏州市职业大学长期以来以吴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全校开设吴文化必选课,成立吴文化研究所,设立了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吴文化园”作为展示、研习吴文化的场所。苏南高职院校完全可能也应该成为先进地方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地,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
三、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运用吴文化资源应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www.xing528.com)
目前苏南像苏州市职业大学那样重视吴文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尚不多见,许多学校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还没有把吴文化资源纳入到学校文化的整体构建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学术界和地方上对吴文化研究的“热”和苏南高职院校对吴文化的“冷”形成了强力的反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视,吴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创办于1984年位于无锡堰桥西高山的吴文化公园,以吴文化为内涵,建有稻丰圩、蚕桑巷、船桥史馆、交通馆、江南风情苑、教育馆、人文馆和学生教育营地等18个馆区,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手段,展现了四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生动画卷,1996年公园被中央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还成立了吴文化研究所,出版了多套吴文化知识丛书,还组织省内外专家编撰了大部头的《吴地文化通史》。再如,无锡市自2006年起一年一度举行吴文化节,以追念先祖开拓江南的丰功伟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举行吴文化国际研讨会、无锡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2008年吴文化节被人民网评选为“全国最受关注的节庆”。可以说,吴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对吴文化研究的不断拓展,已为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可亲可感的资源,问题在于苏南高职院校有没有教育和文化的“敏感”。在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看来,高职院校学生只要学好技术,有好的就业就行了,因为技能和就业这些方面主管部门有许多评估的硬性指标,而文化却是软性的,难以评估。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认识到运用区域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教学科研力量不足
要开展吴文化的教育和研究,目前对苏南高职院校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师资和科研力量,就课程建设来说,很多学校还没有开设吴文化课程,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外,缺乏合适的吴文化师资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在人文方面师资力量本来就弱,对区域文化有研究的教师就更少了,因此必须加强吴文化师资的培训。我们发现在思政、文秘、旅游等课程教师中,有一些是学文史地的,可以让他们把教学和科研的重点放到吴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上来,让这些老师参与地方吴文化的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吴文化学术水平。学校可以主动承担吴文化的学术会议以浓厚学术氛围,让更多的教师感受吴文化。另外,苏南地方上(包括本科院校)有很多吴文化的研究专家和爱好者,学校可以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或来校不定期作吴文化讲座。这种依靠地方上吴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力量的做法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策略。
(三)校园文化中吴文化气息不浓,吴文化资料缺乏
苏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吴文化的氛围亟待加强,学校可以通过布置吴地历史文化的橱窗和展厅、广场雕塑、校园广播电视和学报院报、学术讲座、观赏吴地戏曲(评弹、昆曲、锡剧等)等多种途径宣传吴文化,营造校园吴文化教育气氛,而这些应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中,要有长期规划。吴文化资料包括吴文化的实物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等,目前苏南大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所拥有的吴文化资料还很缺乏,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丰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融入吴文化资源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苏南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区域品牌的需要,是为苏南地区培养较快融入地方且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必须重视和探索实施此项文化工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94.
[2]李俊义.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全球化的阻力及对策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 (3) : 60-62.
[3]许伯明.吴文化概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5.
[5]田玉敏.当代教育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222.
【基金项目】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吴文化与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SJD880069)。
原载《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杭建伟(1963—),男,江苏无锡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