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良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三大制约因素:一是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有决定作用;二是现行高等教育体制限制了“技术教育”的提升渠道,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之路未能畅通;三是高职教育的主体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及投入也在产生制约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一、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1.现代经济的发展孕育着高职教育的生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国际产业“重新洗牌”,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高新技术抢占市场的势头越来越猛。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的江苏江阴市,2002年科技进步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这种贡献率的背后是现代企业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2003年6月17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刊出了这样的文章:《找高级技工比找工程师还难》,同一天的《光明日报》则以头版头条大声疾呼:“中国需要大批现代技工——发展高新技术亟需现代技工”,报道指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科技越发展,技术越升级,越是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体会”。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技能就业岗位比重正在减少,高科技、复合技术性的就业岗位比重不断增加。研究资料表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在近50年的经济发展中,通过大量举办社区学院,为地方企业培养高职人才的举措,把熟练技术工人由20%提高到了65%,非技术工人则由60%降为15%。现代经济发展呼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在成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有远见者的共识,也正化为地方政府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一种具体作为。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在近几年中分别建立了近1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作出自己的呼应。
2.高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同一性。高职教育实施批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模式,关键是适销对路,没有相对应的产业群,高职专业的设置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职教育又是以培养形成学生技能为核心的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十分强调实践性,现场操作对技能的形成非常必要,高职院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形成自己每个专业的实习车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企业建立大量的实习基地。众所周知,在大讲经济效益的今天,企业安排学生实习的愿望淡漠,只有校企结成某种联合关系,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某种益处时,高职生在企业的实习基地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也只有当高职院校在企业建有大量的实习基地时,批量培养的高职生才可能在企业一线的生产氛围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及技术水平,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新技术人才。因此,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的紧密关系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
3.地方区域的发达程度及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和地方区域的企业相结合,当一个地区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的态势时,这一地区举办高职就没有必要;当一个地区的企业未形成某个产业群时,高职教育的某个专业设置就难以存在。在江苏,苏南发达地区各大市都办起了多所高职院校,且专业门类众多;而在苏北地区,受经济发展速度的限制,高职教育的需求量明显不足,其创办高职院校的欲望明显不如苏南,数量上要少得多,加上其产业群往往单一,专业设置、高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受到限制。这一事实表明,高职教育是受制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当一个地方区域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猛增。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是有周期的,一般学制需3年。这就反过来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教育先行,否则必然会导致企业新技术人才紧张状况,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二、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限制
1.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的体制不明确,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H型体制未能有效建立。在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实际上实施的是一种精英教育。形式上也比较单一,分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类,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又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基本上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新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职教育应运而生。由于原来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这一系列,高职教育的位置怎么摆,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争论不休。这一问题虽尚无圆满答案,但对高职教育应是高等教育却基本上形成了共识。高职与高专处在同一层次上,都是专科性质,其关系怎样区分,至今仍然模糊,无奈之下,统称高职高专,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周长春研究员专门出版了《高校分类分层标准的探索》一书,书中指出:“我们认为高等专科教育是一个教育层次,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属于不同的范畴,这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高等教育的纵向结构中,高等专科教育是比高等本科教育低的一个教育层次,覆盖所有学习年限为2~3年的高等教育,其中包括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高等教育横向结构中与普通高等教育性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多层次的,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所有层次以及几个月到两年以内的高中后短期高等职业技术培训等等。”[1]现实中的模糊在专家眼里有了较清晰的轮廓,高等教育应分三条线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撇开不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学术教育”、“通才教育”,强调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职业覆盖面相对较广;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一种“专门教育”、“专才教育”,强调为特定的职业培养人才,职业覆盖面相对较窄[2]。这里的“专门教育”尽管周长春同志未进行精确定位,在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人眼里,它就是“技术教育”。因此,实施“学术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就成了这两类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因为长期以来的观念是“技术”不如“学术”吃香,所以即使是名正言顺的“技术教育”类型,也总是不愿戴“技术教育”的帽子,也总是想方设法地往“学术教育”方向奔,连新批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要冠以“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性质”,这实在是一种高等教育的体制悲哀。我国科学发现的能力尚不算落后,“神舟五号”遨游太空给我们带来骄傲,但在普遍意义上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比较落后的,“技术教育”高等化路的不畅应承担部分责任。为此,在高等教育体制上,再不能鄙视“技术教育”,必须打破目前高职教育只停留在专科层次的局面,尽快建立高职教育的分层教育,开办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让“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形成并不矛盾的两线并行式高等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打通“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对接渠道,形成H形体制,尤其到高层,学术与技术的兼顾,才能培养出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真正大师型人物。建立与“学术教育”同样完整正规的“技术教育”体制,才可能还原我们那些拼命挤往“学术教育”之路的工程技术院校的本色,真正重视技术的教育,培养出真正的技术硕士、博士。
2.目前,我们高职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考,这些学生在入校前,基本上没有技术概念,更谈不上技能基础。在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下,新生们准备的是专业观念,而不是技术观念。学技术的兴趣相对难以激发,加上目前我们实施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一定的知识系统必须花费学生相当的学习精力,学生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存在一定问题。在这儿还有另一个因素,因为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他培养的是生产线需求的应用型技术工人,这与社会上上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坐办公室的观念相差甚远。因此,进入高职院的学生总是高考生中分数最低的一批,这些生源的素质也相对较低,加大了学校培养的难度。
3.由于我们在高职教育体制上尚未有效地建立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机制,高职毕业生在技术层面上继续深造的渠道不畅通,真正的高技术人才群难以形成。目前情况下,在高职教育中虽也存在比例较少的学生获得了专升本、专转本的学习机会,但这种选择仍然是通过一定学科的考分来取得的,对高职应实施的技术教育并没多少好的影响,且选拔出去的人的后续教育也并不是接受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他们被培养成了工程师而不是技师。(www.xing528.com)
三、主体单位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及投入的影响
1.怎样办高职,成熟经验不多,理念上有差距,都在探索之中。高职教育发展之初,主体单位大多对高职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加上我国高职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少,办高职往往向老专科学校教育方式靠拢,办成本科压缩式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增加一些实习动手的时间,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也较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突不出来,教材也大多使用普通专科甚至普通本科的,以“应用”为特征的课程构建和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没有成型,对基础理论的“必须够用”缺少认识,专业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差,对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没有清楚的认识。这种办学理念不清晰的状况,也恰恰造成了目前高职教育处境的某些尴尬,相当一部分高职教育主办者仍放不下“高等教育”的架子,对“高职人才”做拔高解释,不愿意把高职教育与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要求联系起来,总喜欢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给人以“白领”的错觉,造成高职教育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相比,在职业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导致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相当一部分人就业困难。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惑来自于不能自我正确定位。有的高职院校打出培养“一流的国际人才”的招生广告,这可能吗?有的学校一心想把高职提升为普通本科,不愿意在扎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下功夫,这种脱离我国高职教育现实的自我定位必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反,一些高职院校能正确认识高职生在社会需求中的角色,压低定位中心,以适合企业需求为目标,反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像最近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作专题演讲,打出自己为地方企业群培养具有合格“班组长”潜质的初、中级生产管理者旗帜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正确,赢得了广大现代企业的青睐。
2003年,他们就接到了七大上市公司“定向招生双向培养”的订单,在真正意义上迈开了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一线需求新技术人才的步伐。北京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邢晖女士这样评价道:“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但高职教育搞得成功的并不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以江阴的强势经济为依托,成功地寻找到了一个校企双赢甚至多赢的契机与切入点。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大量企业急需和欢迎的‘班组长’,这是一个既新鲜又形象还切合实际的提法,具体的操作路径也可为兄弟院校借鉴、学习。”
3.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存在着投入普遍不足的矛盾,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高校扩招,很大一块在高职教育。许多高职院校是从老中专、职业大学、职工大学改制而来,原来的高职教育规模普遍较小,借扩招之机,大家都想扩大规模,但矛盾接踵而来,教学设施跟不上,师生比例严重超标,有的达到了1∶30之多;实训设备更显不足,对高职生的培养已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有不少为地方政府所办,国家缺少相应的高职教育投资法,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资认识不足,一次性投资居多,缺少长期投入的政策保障,社会性投资的机制尚未建立,投入渠道不畅,使扩招后的高职教育更有捉襟见肘之感,这种状况之下,要有效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困难重重的。
【参考文献】
[1] [2]周长春.高校分类分层标准的探索[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2. 67.56.
原载《江苏高教》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蒋国良(1955—),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