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十年研究选集

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十年研究选集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植企业,培养“班组长”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践成效明显,广受社会好评,其现在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与社会需求比例达1 ∶ 1.5,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根植企业,贴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根植企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一、高职教育根植企业的动力源高职教育改革的话题长期以来一直为大家关注。

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十年研究选集

周宏雷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动力源应是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植企业,培养“班组长”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践成效明显,广受社会好评,其现在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与社会需求比例达1 ∶ 1.5,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根植企业,贴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根植企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教育根植企业的动力源

高职教育改革的话题长期以来一直为大家关注。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在谈到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时说道:寻求激发职业教育动机形成的可能性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因为它是对职业教育行动和行为原因的探求,是一个过程,有着极其重要意义[1]。高职教育改革离不开职业教育动机的研究。

经济社会发展催生高职教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德国经济的崛起,产生了“双元制”技术教育办学模式,被认为是“职业教育高移化”和“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典范。当世界制造业中心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转向美国时,美国的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七十年代转移到日本时,日本出现了大量的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其短期大学专业设置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关系密切,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苏南乡镇企业崛起,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使得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率先发展。高职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江苏教育厅原副主任叶春生先生说过:“高职教育同经济发展休戚相关,是教育通向经济的渠道。它培养的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人才,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叶老还说,“高职教育同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的需求、生产第一线的呼声,能较快地反映到学校,要求学校做出反应并与之相适应。从当地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正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2]。”这一思想很明确,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当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尤其是“长三角”转移之际,本地区的高职教育确实存在改革发展的机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为支撑,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是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升级为特征的。高新技术转化的重要中介是接受过新型技术教育的高职人才,他们直接工作在生产第一线,高新技术应该通过他们来转化为生产力,这也决定了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必须贴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所在。高职教育只有依托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植企业,面向行业,才能发挥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根植企业的实践模式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阴市,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市)之冠,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集团企业155家,10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上市公司30余家,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江阴现象”和“江阴板块”,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她深切体会到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密切集合的发展关系,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确立了“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构建了“定向招生、双向培养、二元一体、三维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3]

本世纪初,学院完成了从职工大学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全面走上了高职教育道路。经过全方位的调研,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即:确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分析→人才业务规格分析→职业(专业)能力分析、方法能力分析、社会能力分析→教学条件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制订教学计划→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江阴地方经济、企业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班组长”,狭义上讲,是企业组织中的基本细胞,是企业人才层次中的“兵头将尾”;广义上讲,他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一线生产的指挥者和组织者,既要有较为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品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他是将高职高专“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和明确的代表。

一、依托企业,“定向招生、双向培养”

“定向招生”就是“盯牢一个企业,面向一个行业”,针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招收学生; “双向培养”就是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教授、毕业设计考核等方面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和江苏海澜集团、江苏申达集团、江苏双良集团、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了个性化教材,实行了人才培养“2.5+0.5”或“2+1”的方式,即整体而言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岗位相关知识并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等,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在合作中形成了“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学校还集多年企业“班组长”培训之经验,为企业编写了《现代企业班组管理》教材,并对在校学生及企业员工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则贴近岗位需求,调整、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如针对亚包中心与江苏申达工业园区BOPP 薄膜主产品生产要求,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增加了与江阴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软塑包装、拉伸工艺及维护保养课程。目前,学院已和江阴40多家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合作。

二、依托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组,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紧密关联。这就将企业工程实践项目和虚拟开发项目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自进行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在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同时,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不少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法,如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工艺单教学法”,在教授男女西服缝制工艺课程时,将“女西服成衣制作”项目分解为“粘衬、归拨衣片,前片、后片缝制”等八个任务,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分工、小组协作、展示成果、评价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依托企业,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宗旨是:增强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4]。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完善了产学研管理机制,制订了《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进行项目开发工作,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以及攻克企业的技术难题等,使专业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仅机电工程系在近5年内,完成企业合作项目15项,申报并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 19项。教师不仅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拓展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纳入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弹性管接头”和“新型吸尘机器人全方位行走机构”均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教师也在无锡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还依托江阴及周边地区企业集群的优势资源,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承担教学工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保障。

四、联合企业,构建公共实训与培训基地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与江阴发达的纺织服装企业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奠定了组建服装公共实训基地的基础。如今,在省教育厅和企业的联合资助下,投资上千万的“江苏省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江阴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楼建设在学院校园之中,充分体现“教研相长、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还要发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江阴城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学院捐助了价值100万元的BCAD设计软件,共同成立了江阴市“BCAD培训中心”,在满足学生BCAD软件学习的同时,发挥对外培训的职能。

学院和江阴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学院积极服务于地方企业,企业又反哺学院。江苏澄星集团出资400余万元解决了学院的供气问题,双良集团出资100万元将学院化纺系21名学生送往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顶岗培训,江阴鑫裕集团投入了30万元与学院机电系共同研究“超弹性记忆合金材料”等。

五、效仿企业经营,学生实践内容“企业化”(www.xing528.com)

社会实践是学生历练人品、提升管理能力的大平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授予近30家企业“社会实践基地”铜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成立的精灵多媒体有限公司、公主线工作室、小样设计室等10多个学生创业虚拟公司纷纷面向社会、企业承接并完成了多个专业技术项目;家电维修服务队、室内有害气体检测与治理服务队等10多个志愿者服务队,都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

六、学生参与社会与企业实践管理,历练身心与管理能力

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体验生产与班组现场管理。2006年暑期,化学纺织工程系39名学生到厂里去顶岗实习,同厂里的正式工人一样,实行三班制,学生每天在50-60度的高温车间中工作,很不简单。他们戏称每天“洗桑拿”。一个学生在实习体会中写道:“8周的顶岗实习中我捞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那就是我知道自己能吃多大的苦!”当时还有38人在江阴普天同庆印刷厂实习,学生“班组长”们在各组之间实施了“减时增效”的竞赛活动,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魂系江阴,根植企业”的“班组长”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3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与会的600多名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了学院的“班组长”型人才培养实践。大会主持人季明明教授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全国的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2004年3月26日,温家宝总理来院视察,对学院的高职教育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全国能多几所这样的学校就好了。” 2005年6月8日,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班组长”型人才》文章,充分肯定了学院在“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2008年,学院成为首批“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10月,学院申报的省级现代服务业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获批。近5年时间里,学院已获得各类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及奖励75项,获得各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4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三十余项。

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也大大提升。据今年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企业对我院的毕业生需求比已达1.5 ∶ 1;近三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皆超过了98%,学院向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毕业生,60%左右的人成为江阴各企业的技术骨干、班组长或部门经理,还有2%左右的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大小公司的老板。

三、根植企业深度合作的思考

高职院校是否能真正根植于企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校企深度合作也是有前提的,即合作模式应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相适应[5];另一方面,还应以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方的互利多赢为根本目的[6]。学校不应该把校企合作只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停留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而企业应该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把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技术人才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等问题作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中要有企业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一是可以做到统一思想,创新合作模式,不断解决合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根据双方的利益诉求确定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灵活改变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同商讨和修订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使校企双方真正实现全面接轨;二是可以共同深化深度合作意识,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模式、制度、路径选择、运作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与探索,并作为课题研究,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奠定理论基础。另外,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完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深化政府职教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

高职院校只有根植企业,校企有机融合,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保障机制,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好新时代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才能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3): 1, 18.

[2]叶春生.二十年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5, 66, 67.

[3]钱红,潘永惠.论“班组长”型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 (06): 103-105.

[4]顾京,陈桂梅.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 (08): 66-67.

[5]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 : 63.

[6]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 (3): 58-6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08年度规划课题《苏南地区高职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批准号D/2008/01/067)和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ZZKT09339)的研究成果。

原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2期

【作者简介】周宏雷(1965—),男,吉林集安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