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休热液区:深海调查收获地幔岩和矿化围岩

天休热液区:深海调查收获地幔岩和矿化围岩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休热液区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的裂谷壁上。“蛟龙”下潜到天休热液区后,在持续近6小时的海底调查中只观察到一处中低温烟囱群。调查区域内随处可见的坍塌“死亡烟囱体”和散落其上的白色贻贝残骸见证了深海热液区生物群的兴盛与衰亡。海底贻贝残骸虽然没有获得生物样品,但“蛟龙”首潜天休热液区收获了40千克地幔岩和21千克矿化围岩。

天休热液区:深海调查收获地幔岩和矿化围岩

天休热液区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的裂谷壁上。此前虽有国外科学家在该区域进行过多次调查,但他们都未发现热液喷口。我国科学家曾在该区域观测到多个坍塌的“死亡烟囱体”、块状硫化物与热液沉积物等。“天休”意为上天赐福,出自《诗经·商颂·长发》中的“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一句,寓意该热液区的发现犹如天降福祥。

蛟龙”下潜到天休热液区后,在持续近6小时的海底调查中只观察到一处中低温烟囱群。调查区域内随处可见的坍塌“死亡烟囱体”和散落其上的白色贻贝残骸见证了深海热液区生物群的兴盛与衰亡。这里本是热液生命的乐土,如今却是遍地“白骨”。在海底,热液喷口一旦消亡,螺、虾等生物就失去了可以取暖的“火炉”,主要的生命体从此变得杳无踪迹。

海底贻贝残骸

虽然没有获得生物样品,但“蛟龙”首潜天休热液区收获了40千克地幔岩和21千克矿化围岩。早在1985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热液成矿的多元理论,并注意到了洋脊热液在铁、铜等金属硫化物沉淀中的作用。如今,海底热液区已是科学家认识和了解硫化物矿床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这些来自西北印度洋底的岩石样品将为科学家在陆上寻找、勘探、评价和开采类似矿床提供重要借鉴。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翟红昌曾随“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下潜,见识了海底热液区的盛况。他在作业船上即兴写下了一篇《海底观火山记》,用典雅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神奇的深海画卷。

翟红昌(左一)在“蛟龙”号载人舱中工作。

海底观火山记

卡尔斯伯格脊处欧亚大陆之西、非洲大陆之东,南北纵卧海底而中分印度洋者也。其地势多起伏而又多火山,岩石源源出其中,两分而成新土,此古之所谓“息壤”者也。其火山大小不一,行踪难觅,近为世人所知者,卧蚕、天休、大糦也。

余以某年月日,自青岛乘风雨,历黄、东、南海,穿马六甲海峡,越马尔代夫而至于卧蚕,次月某日,乘“蛟龙”潜海底,遂观海底火山之胜境矣。

是处水深九千又九尺,忽焉至底,首见者皆玄武岩也。其石大如斗,形如枕,栉比相卧,中间少土。沿石罅而北,越一小丘,土转赤色,或曰此热液沉积物也。寻其踪而上,初见海葵离离生于石上,再行百米,至于山顶,景色焕然一新矣:但见冥灵遍地,生机盎然,海葵逐流,似有叶而无根,鲛鱼望风,如翱翔而无翼。温泉汩汩出于地下,又有游虫虾蟹往来奔走,欣欣然使人忘其所处,恨不知是谓黄泉耶?桃源耶?

越此山顶为一断崖。甫一下崖,便见黑烟涨天,茫然不辨东西。摸索前行,可见黑烟滚滚出于对崖之上。渐行渐近,始见大小烟囱遍布山巅,其大者若山陵,小者似剑丛,大大小小,皆在激发。炽炽烈烈,状如淮海大战之疆场,形似虎贲骁勇之劲卒,冲锋陷阵,怒突无畏,遇之者死,当之者坏。侧耳倾听,则有隆隆战鼓之声环绕四周,使闻者丧胆、见者落魄!(www.xing528.com)

去此东南八百里,另有火山名“天休”者,或言其地若铜墙铁壁,有轻尘飞鸿不得过、千军万马不可摧之势,想必两者皆在蓄势待发,期于一战也,庶几沧海桑田,两军势必相接矣!

忽而归时已至,抛载上浮,感此人间绝无之奇景而赋之曰:

“乘‘蛟龙’之方舟兮,潜沧海而远行,其深不测,其广无垠!唯此仙境,光怪陆离。鬼斧神工,何奇不有?天造地设,何怪不储?游余心以广吾观兮,且彷徨乎归去!”

海星样品

多毛类样品

海蟹样品

腹足类样品

海底热液区腹足类及深海蟹

海 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