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一场主题为“从发展战略、全球战略和大国战略审视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中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财政部、外交部、原国家计委、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冶金工业局、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海军以及相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50多人形成了广泛共识:为确定中国21世纪的国际海底区域战略,调整适应国际海底区域形势战略,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做好理论与认识上的准备。
2000年3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深海运载设备需求论证会”,形成论证报告框架。同年10月,中国大洋协会通过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土资源部、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原国家冶金工业局、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联合上报国务院《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该请示建议:21世纪,中国在国际海底采取“持续开展深海勘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的工作方针。
2000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宋健在京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秉汉,时任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的金建才,时任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助理的刘峰关于中俄合作研制载人潜水器设想的汇报。他们研究并提出中国研制载人潜水器分两步走策略:首先研制6000米载人潜水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11000米载人潜水器。
深海载人潜水器座谈会
进入 21 世纪,我国加大了对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力度。2001年,我国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面积达 7.5 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这意味着我国对深海资源勘查的技术装备需求不断增加,研制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呼声日隆。
2001年元旦刚过,金建才、刘峰便向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汇报关于载人潜水器立项的事宜。双方一致认为,应该尽快召开高层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座谈会。
2001年1月16日,一场深海载人潜水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原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10位院士、15位教授级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方案。
冬末时节,天气还较寒冷,会议室里却热火朝天。科学家们讨论的焦点是载人潜水器设计下潜深度达到多少合适,需不需要达到 7000 米。第一种观点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载人潜水器只要设计下潜深度达到 4000 米就足够了。第二种观点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载人潜水器设计下潜深度是 4000 米还是 7000 米应该着眼未来发展,不能只看当前的状况。要做就要一步到位,研制出 7000 米级载人潜水器能节省许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有助于我们向深远海进军。
经过反复讨论,与会人员形成共识: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应一步到位,避免重复,深度可以定为 7000 米。
接下来的3月,俄罗斯科学院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在接受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会见时,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研制载人潜水器的兴趣。
4月10日,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时任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等听取了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倪岳峰、时任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及主任助理刘峰、时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以下简称“科技司”)副司长王殿昌关于载人潜水器立项的汇报,同意考虑将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
6月,刚上任不久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到中船重工 702 所调研,听取了载人潜水器研制相关技术汇报。(www.xing528.com)
“一个有活力的民族,迟早要走向深海。”听完汇报,徐冠华掷地有声地说。
6月19日,科技部高新司与863专家组专家再次听取关于载人潜水器立项的汇报,基本明确载人潜水器将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形式立项。7月18日,中国大洋协会向宋健汇报,形成了原则意见:“十五”期间11000米载人潜水器以预研为目标,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以实用为目标。
随后,科技部组织专家对7000米载人潜水器技术指标、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证。
…………
2001年12月1日,北京大雪。许多汽车堵在马路上,不少人到半夜还没回到家。同样堵在路上的刘峰却异常兴奋,因为他获知中国第一个载人深潜项目有望上马。很快,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定“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他们分别是:中国大洋协会刘峰研究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万正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张艾群研究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吴崇健研究员。
中国大洋协会、中船重工702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701所等单位又共同编写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技术指标先进,技术路线基本可行,关键技术分析清楚。
2002年4月,原国家海洋局向科技部报送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6月,科技部下达了《关于“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启动的批复》,确定了4项标志性技术目标,明确了原国家海洋局为项目组织部门,中国大洋协会为业主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
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潜水器应用系统等多个方面。
对于如此庞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至关重要。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创新了组织机制。行政路线上,原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组织部门,成立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全面领导项目研制工作。技术路线上,该项目成立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总体组,负责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潜水器应用系统间的总体技术协调;成立了潜水器本体总师组,负责潜水器本体技术协调。(后来,又成立了水面支持系统组,负责水面支持系统技术协调;成立了潜航员培训专家组,负责潜航员选拔和培训的技术指导与协调;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筹建办公室,负责深入研究潜水器的业务化运行模式等。)
“蛟龙”号总体组组长刘峰
2002年7月,载人潜水器专项总体组确定了参研单位的任务分工:中国大洋协会负责重大专项的总体协调与组织实施;中船重工702所负责潜水器本体技术的总体协调,包括潜水器本体总体优化集成、耐压结构及密封、作业系统、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负责潜水器本体声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包括水声通信机、远程超短基线声呐、多普勒声呐、测距声呐、测深侧扫声呐和声呐主控制器的研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负责潜水器本体控制系统总体规划和研制,包括潜水器信息监测、处理和综合显控系统以及导航定位系统、航行控制系统的研制;中船重工701所负责潜水器试验母船的改装设计和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包括母船设计、布放回收系统及辅助设施的研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