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的陈伯钧,根据毛泽东的指令率部投入反“围剿”斗争。针对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陈伯钧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决定实行中间突破,先打第五十师或第十八师,打开敌人阵线的一个缺口,以便各个击破,粉碎敌人“围剿”。红军有计划地向赣江以东实行战略退却,向苏区中部的宁都附近转移,隐蔽待机,致使国民党的两次“围剿”都扑了一个空。1930年12月,蒋介石企图“围剿”红军主力的计划破灭,亲临南昌,命令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师部及两个旅,向龙岗冒进。一日,红三军奉命担任正面攻击,陈伯钧的第七师为先锋,拂晓前进入预定高地。他迅速研判形势,果断出击,抢占先机占领黄竹岭、前木坑以北地区等主要阵地,迎击张辉瓒师。陈伯钧指挥七师以实际只有1个团的兵力死咬张部4个团的兵力。下午3时,陈伯钧率七师和兄弟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张辉瓒老巢师部机关,活捉师长张辉瓒等官兵9000余人。第一次反“围剿”告捷,大大鼓舞了全体红军官兵的战斗士气。毛泽东豪情万丈,写下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壮丽诗篇。
1934年10月18日,陈伯钧率部开始长征。他奉命指挥十三师为红一方面军全军后卫,掩护红军部队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中,陈伯钧率十三师与几面夹击的追敌展开殊死战斗,阻击战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终于完成了掩护整个方面军渡过湘江的任务,成为“最放心的师!”。当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1972年在北戴河疗养时曾深情地对陈伯钧说:“要不是你的十三师在湘江战役与敌苦战一整天,我们前面的部队没那么容易渡江,就不知道是什么结局了。”血战湘江后,陈伯钧奉命协助五军团执行后卫任务,掩护大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乌江战役中,陈伯钧指挥五军团殿后部队同敌人进行了整整7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击退敌军,保障部队顺利通过。这一时期,五军团始终奉命坚守在长征队伍的最后位置,常常阻击比自己多出数倍的追敌,圆满完成掩护兄弟部队的任务,堪称“红军铁流后卫”,陈伯钧也因此在红军高级将领中获得了“铁屁股”的美誉。
1936年10月15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际,毛泽东同志亲笔致函陈伯钧:“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们都提到的,我们都好,想见之等日不远,愿共努力!致此革命的敬礼!”
参考资料
[1]陈伯钧.陈伯钧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朱一华.《陈伯钧日记》折射的党性光辉[N].学习时报,2020-08-28.
[3]丁守和.读《陈伯钧日记》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2(4).(www.xing528.com)
[4]罗小兵.领袖上将不了情——毛泽东和陈伯钧[J].党史博览,2008(11).
阅读赏析
生于农家的陈伯钧少年时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忠诚于党,永远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奋勇拼搏,发挥聪明才干。陈伯钧早年便确立了人生志向,并选择跟随“三观”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一起为人民的幸福拼搏奋斗。从加入共产党的那刻起,他便一直坚持党的领导,无论是指挥先锋队伍,还是勇做殿后部队,或是投入军事教育事业,他都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党需要他在何处发光,他便在何处拼搏,成为“红军干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自由散漫、任意妄为、没有组织领导的奋斗会让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可能走上歧途。个人努力离不开组织领导,只有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在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潜能,成就个人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为每个党员指明了奋斗方向,搭好了人生舞台,共产党人应向党看齐,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聪明才干,在谋取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实现人生价值。
拓展思考
1.从《陈伯钧日记》中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2.作为共产党员,当面对组织安排的艰巨任务和个人选择的矛盾时,应当如何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