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初秋,王维舟突然在清溪场办了几桌酒席,邀集诸多乡贤、士绅一起到宴。大家都为能成为王团长座上之客感到十分荣幸。席间,王维舟道:“有一件小事,望诸位鼎力扶持。新近维舟得县教育局委任,接办清溪宏文高小,为国育才,正是多年夙望。宏文校现残破不堪,师资奇缺,经费全无。维舟愿竭尽全力重振宏文,并决定将‘新群女子高小’一并纳入宏文高小。昨日,我大哥(王佐卿)已决定将他修房造屋的材料全部捐助重修宏文,这实是一桩造福地方的善举。在此,恳请各位父老乡亲尽心尽力,流芳后世!”
众人如梦初醒,“原来王团长是要我们出钱办学!” 但大家都不相信王佐卿会如此大方。不料王佐卿已从人群中站起,笑容可掬,频频抱拳颔首:“请诸位多多关照,多多关照!”
一场酒宴,大家明白:新的宏文校又要开学了。人们拭目以待,倒要看看这个王团长,不,王校长能搞个什么“新板眼儿”。变化出乎预料地快:人们首先发现前先那些张口闭口子云子曰的老夫子们被辞退了,代之以新的年轻先生。有人认得冉雨生、冉海舫、宋更新……这一等人,早在辛亥年间就是出了名的。另有周伯仕一等人是从大码头读书回来的,全是新派人物!
再看看开的课程——语文、算术、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学生们晓得唱歌、弹琴,晓得篮球、乒乓球……
宏文校开设了图书馆,甚至还到街上办了“群化书报社”。王校长亲自设计、筹建的教学楼也立起了。教学楼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形似“工”字。仅一个学年,宏文校声名远播,方圆百里的农家子弟都来求学。更有意思的是,宏文校讲话也有权威了。乡民们有什么争斗、纠葛,不去乡里找团局,都来找王校长裁决。清溪场街污秽不堪,团总、甲长喊叫打扫无人理会。嘿,王校长带着学生上街清扫,家家户户闻风而动如同军令!
人们服了:“没得说的,文武全才。清溪第一人,半点不假!”
其实,最兴奋的还是王维舟。他的办学方针得以逐步实施: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封建专制和奴化教育,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使学生成为有革命理想、有高尚品质、有健康体魄的有用之材。教师们白天在校上课,夜晚分头下乡办农民夜校,讲解“工人为什么穷,豪绅为什么富,农民一年苦到头,为啥没有衣和裤”的道理。王维舟又组织教师覃明光、熊继询,进步青年雷玉书、冉南轩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从此,川东地区有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堡垒。校内校外一批革命骨干迅速成长,宏文校成了大巴山革命的摇篮!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陇东的人民群众中,流传着八路军干部中有个“马青天”和“王善人”。“王善人”就是指驻守陇东的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兼政委王维舟同志。
1939年6月的一天,王维舟与警卫员李有义帮助旅部炊事班下河挑水,走到城墙边看到一位妇女带着小孩在挖墙皮,小孩嘴上已经糊满了土。上前一问,才知道他们挖的是一种含有少量盐分的“白板土”,陇东农民在饥荒之年常用它来充饥。经了解,这位妇女的丈夫叫史华,是村里的民兵营营长,去延安学习一段时间了,剩下她带着孩子租种土地。赶上年景不好,交完租后,家里粮食所剩无几,只好采摘榆树叶子和挖“白板土”补充。王维舟看到这种情景,心痛不已。他把母子俩带回自己家中,让夫人马奎宣去食堂打饭给他们吃,又找出自己孩子的衣服交给娘俩。王维舟知道,解决一顿饭并不能解决这个家庭的饥荒问题,于是亲自给马锡五写了一张纸条,提出建议:请专署(政府)给这位妇女解决五斗粮和一些救济款,以度粮荒。并责成警卫员小李带着母子俩去专署的相关部门落实。出了大门,那位妇女问小李:“外地口音的大个子姓啥?是八路军啥官?”小李告诉她:“大个子是我们王旅长。”那位妇女“哎呀”一声:“老天爷睁眼了,八路军当官的是大善人。”从此“大善人”的名声就在群众中传开了,在庆阳城方圆百十里,人们都知道,八路军干部里有个“王善人”,只要是百姓的事,他都会放在心上。
1942年,有位老大娘到了三八五旅司令部,要找“王善人”看病。哨兵挡住她,告诉大娘:“王善人”是旅长,不是医生。王维舟知道后亲自出来见她,得知她得了一种陕北叫“瘿瓜瓜”的病,即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立即把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大娘送到庆阳城外三八五旅的医院。在当时的诊疗技术条件下,医生认为老大娘需要手术,但陕甘宁边区受到封锁,医疗条件非常有限,旅医院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于是,王维舟专门向延安党中央发了电报,请求帮助治疗老大娘的病。不久,延安派来了两位专职的外科大夫,为大娘做了手术,使其很快痊愈。陇东的百姓奔走相告,传诵着八路军救民解困、为百姓谋福利的故事,以至于百姓烧香拜神时,都要祈祷八路军打胜仗,祈祷共产党一定要得天下。
王维舟同志无论担当什么职务,都永远记得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2年6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朱总司令祝王维舟56岁寿辰一文。文中指出:“王维舟完全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儿子和学生,而群众却把他当作保姆和先生。”朱总司令号召:“他应该值得我们全党来学习和尊敬,值得全边区,全中国人民来尊敬。”毛泽东于1943年亲笔赠其“忠心耿耿,为党为国”题词。这些评价,代表着中央领导对王维舟同志一生革命实践的肯定和褒奖。(www.xing528.com)
参考资料
[1]李蓉兰.王维舟对长征胜利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18(02).
[2]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党史人物传•王维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3]流云.王维舟与宏文校[J].四川统一战线,1998(09).
阅读赏析
王维舟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1945年4月,毛泽东在审议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时的讲话指出:“王维舟同志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他就是共产党员了。”朱德在《祝维舟同志五十六寿君》中评价:“维舟同志对党有无限的忠诚。当192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虽和党在组织上失掉了联系,但他能本着当时党的‘土地革命’的政策,在川东北发动游击战争,有着这一批本地游击队伍,才使入川的四方面军能很迅速扩大起来。”吴玉章回忆王维舟时说:“1937年,统一战线告成,王维舟同志坐镇陇东,独当一面,先后担任留守兵团三八五旅旅长,陇东分区专员,及陇东特委常委等,以一身而兼党政军三方面之重任。在此复杂紧张的局面中,而能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友党友军人士,能坚持一定的原则立场。本其满腔热血,无限忠诚,为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保卫革命后方的大西北而奋斗!”王维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斗争中,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英勇斗争,不屈不挠。他胸襟坦荡,光明磊落,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令,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同一切违反党的行为做不懈的斗争。王维舟同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拓展思考
1.身为团长的王维舟为何选择通过办学校来传播革命思想?
2.“王校长带着学生上街清扫、家家户户都闻风而动”,这对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有哪些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