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冬,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户王姓贫苦佃农家庭迎来一个女孩,取名乙香。王家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田地,没有房子,唯一的栖身之所,是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一间茅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六七岁的小乙香便跟随父母外出给人家干活,推磨、养蚕、洗衣服,什么活都干。
即使一家人倾尽全力去“讨生活”,仍摆脱不了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因为贫穷,乙香的一个妹妹活活饿死了;后来,父亲因病身亡,因家里没钱安葬,不得不把三岁半的弟弟卖掉,换得安葬父亲用的四块棺材木和两升麻豌豆。
15岁时,乙香被送给一李姓人家做媳妇。缠着小脚的她每天在田里一身泥一身水地干活,还经常遭到婆婆的打骂。每每被打后,乙香都跑回自己家。
那时,川东秘密党组织来到营山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乙香的两个舅舅常常带一些朋友来乙香家里开会,谈论一些穷人翻身、男女平等的事儿。乙香和母亲帮助打掩护。在那些秘密党员的教育和影响下,乙香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懂得一些革命知识,后来也帮着到处向农民宣传。
渐渐地,乙香不再去婆家,她帮着送信、放哨,还剪了长发,放开了刚裹不久的双足,迈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后来在舅舅及朋友们的帮助下,她终于结束了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在那些秘密党员的帮助下,获得自由的乙香联络了10多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等进步思想,向贫苦农民宣讲反对苛捐杂税,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领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打到营山,解放了乙香的家乡,成立了营山县苏维埃政府。乙香在其中担任内务委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过去的“乙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女战士“王定国”,并且这个名字伴随了她一生。
在四川军阀杨森的猛烈反扑下,为了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支援红军作战,400多人的营山县妇女独立营成立,王定国任营长。她率领独立团成员手持梭镖大刀,和男兵一起杀顽敌、抓俘虏,冲锋陷阵,英姿飒爽。
1934年初,王定国被派往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在苏维埃学校期间,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工作队,奔赴红江县。在那里,她结识了著名的红军女将领张琴秋,“那时她很年轻,皮带上别着一把小枪”。张琴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留学莫斯科5年后回国,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共和国第一任部长。王定国称张琴秋为“没有授衔的将军”。在张琴秋的领导下,王定国与同志们一起做贫苦农民的宣传工作,扩大红军,平分土地,组织民工给前方作战的红军送粮米、做军鞋,还拿起武器勇敢作战,保卫革命政权。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在翻山越岭间,王定国和战友们从队头走到队尾,用激昂澎湃的歌声、绚丽的舞蹈唤起同志们的斗志,以文艺形式鼓舞在恶劣环境下行军的红军战士们……
参考资料(www.xing528.com)
[1]伍力.小镇四合院内许世友指挥营渠战役[N].四川日报,2017-12-11.
[2]王金波.营渠战役鲜为人知的诱因[J].党史纵横,2014(09).
[3]戴连渠.追寻红色记忆——探访“营渠战役”遗址[J].四川档案,2016(1).
[4]余玮.王定国:老红军的红色记忆[J].党史纵览,2016(05).
阅读赏析
百岁老人王定国在80年的革命历程中,长征不止,达观人生,乐于奉献,力行和谐。她曾跑遍河西走廊,救助西路军流散人员;她曾在94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老乡亲……她书写了一个中国女红军的传奇!她一生紧跟共产党,为了信仰,为了解放全中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这是她内心笃信的长征精神,她相信长征的前方就是光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王定国的情怀。20世纪80年代,长城周边有人偷拆长城砖,用来盖房子、围猪圈。王定国痛心不已,于是成立中国长城学会。学会筹建之初,没有一分钱经费,王定国就找到砖窑,拉着烧好的砖,挨家挨户去换老百姓盗掘的长城砖。长城学会成立以后,王定国坚持“三不要”原则:不向国家要经费、要编制、要办公场所,日常费用从王定国离休工资里扣除。90岁后的王定国关注起了国家的林业生态建设。她不顾年老多病,到全国多个省市了解林业生态建设情况,广西、河南、重庆、四川……都留下了王定国同志的足迹。她不是一般弱女子,她是先生风范,是革命战士,更是为党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优秀党员啊!
拓展思考
1.请结合王定国的成长经历,谈谈王定国为什么会发出“入党令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的感叹?
2.王定国的成长经历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成长有哪些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