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78年,铁木真16岁了,在伟大的西辽帝国中,承天太后普速完迎来了她所统治的第15个年头,也就是崇福十五年。同样冠以太后之名高踞西辽王座上的她的母亲,也只统治了7年而已,还不及女儿的一半。可以想见,即便仁宗夷列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此时也接近成年了,过不了多久,以姑母身份摄政的普速完就要彻底交出政权,退居幕后了。况且,根据穆斯林史料的记载,夷列起码有两个儿子,而继任菊儿汗的乃是次子。
从感天皇太后塔不烟到夷列,政权是和平移交的,而从普速完到下一任菊儿汗,问题却并没那么简单。《世界征服者史》把西辽皇族世系搞得一团糟,按照书中的说法:“菊儿汗(耶律大石)不久后死了,他的妻子阔阳作为他的继承人登上宝座,开始颁发敕旨,百姓都服从她。后来她因为淫乱,和跟她通奸的人一起被处死。还活着的菊儿汗两兄弟之一被选择来继承他。”
这段混乱的话把三代人变成了一代人,似乎耶律大石去世后由皇后塔不烟摄政,然后塔不烟被杀,皇位落到了大石的兄弟手中。任何史料记载中都没有记述塔不烟是何时因何而死的,更没有提到大石还有兄弟。
事实上,“阔阳”很可能是汉语“国王”的蒙古语转音,她并非指感天皇太后塔不烟,而是指承天太后普速完,“活着的菊儿汗两兄弟”也不是指大石的兄弟,而是她的孙子们。
根据《辽史》记载,普速完勾搭上了丈夫萧朵鲁不的兄弟萧朴古只沙里,把萧朵鲁不赶出政权核心,封为东平王,不久后还罗织罪名,把丈夫给害死了。萧朵鲁不的父亲萧斡里剌率兵包围普速完的宫殿,射死了普速完和小儿子萧朴古只沙里。
虽只寥寥数语,言之不详,但比照《世界征服者史》,我们可以相信《辽史》的记述是基本正确的,普速完确实因通奸被杀,而杀她的人正是她的公公、西辽开国重臣萧斡里剌。前面说过,萧斡里剌的身影最早在耶律大石称帝的时候就出现了,被委以重任,封为六院司大王,也就是南院大王,这个职位相当于汉族政权的户部尚书,或者更高一些。但萧斡里剌并不是一个文臣,大石发兵东征,希望恢复故土的时候,他任命萧斡里剌为统帅,在卡特万大战的时候,更委以节制左翼的重责大任。在其他很多西辽开国重臣资料缺失的前提下,我们甚至可以猜测萧斡里剌很可能是大石麾下的第二或第三号人物(有可能第二号人物是留守可敦城的那位耶律佛顶,萧斡里剌排在第三)。
正因为如此,所以大石或者他的妻子塔不烟才会把女儿普速完嫁给萧斡里剌的长子萧朵鲁不,借以拉近两家的关系。而进一步成为皇亲的萧斡里剌,无疑威望和权柄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成为西辽政权的真正第一重臣。普速完掌权以后,根据穆斯林史料的记载,“朝政由她的丈夫驸马处理”,萧朵鲁不很可能和普速完共同执政,就好像契丹辽朝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皇帝、皇后并肩坐朝一般,萧氏的权柄之重一时无两。
普速完勾搭上了丈夫的兄弟萧朴古只沙里,很可能想要和丈夫离婚,改嫁给小叔子,但基于夫妻双方的身份,家庭矛盾转化为政治冲突。普速完罗织罪名,赶走并进而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因此引起公公萧斡里剌的不满,发动军事政变,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虽然按照耶律大石所设定的制度,贵族没有封地,将领也不专兵,得逢有战事,才由朝廷给统兵大将调发军队,但以萧斡里剌的威望,或许再加上普速完杀害丈夫等行为的不得人心,老头子是很有可能召集部分军队跟随他铤而走险的。铁腕女主普速完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公公的箭下,而萧朴古只沙里也被当成杀害长兄的同谋,被自己老爹一箭给射死了。
既然权国的女主普速完在政变中丧了性命,仁宗夷列的儿子、曾经年幼的菊儿汗就应该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执政,或者在重臣萧斡里剌的挟持下假装亲政了。根据《辽史》所载,是夷列的次子直鲁古继承了皇位。
前面论证过,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以及基本政治制度都沿袭中原王朝的西辽的传统,是没有女人当皇帝或者当菊儿汗的。中国历史上,被记载在帝王世系中的只有五个女人,即篡唐的大周皇帝武则天,西辽的塔不烟、普速完,以及蒙古的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除了武则天确曾戴上皇冠以外,另外四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国之君,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也都是在大汗尚未被选举出来之前暂时执政而已。
普速完和她的母亲塔不烟一样,只是权国摄政,她高踞宝座的时候,真正的菊儿汗应该是她的侄子——夷列的儿子。那么,此后亲政的是夷列次子,他的长子哪里去了呢?
《辽史》中对此并无记述,但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志费尼却写道:“还活着的菊儿汗两兄弟之一被选择来继承他(这个‘他’,原意是指耶律大石)。另一个兄弟企图篡国,因此给除掉。前一个兄弟逐渐强大,委任官吏,并把沙黑纳派到各地去。”
按照这段记载,在普速完被杀以后,西辽帝国内部还发生过一场兄弟相争,夷列的两个儿子争当菊儿汗,结果其中一个获得胜利,杀死了另外一个,登上宝座——也就是说,身为次子的直鲁古杀死了姓名已经湮灭不可考的长兄,成为西辽新的皇帝。
然而,如果说在普速完执政的时候,她眼前还有一个挂名不掌权的菊儿汗,为什么这个菊儿汗会是做弟弟的直鲁古,而不是他的长兄呢?如果直鲁古已经当了十多年有名无实的菊儿汗,他的长兄又有什么机会起来造反呢?(www.xing528.com)
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历史的真相会不会是这样的——夷列遗命自己的长子继位,因为长子年龄尚幼,就请妹妹普速完权国当政。普速完当政的第15年,萧斡里剌突然发动政变,将这个儿媳妇杀死,同时废掉当时的菊儿汗,拥立直鲁古为新的菊儿汗。如果真相确是如此,那么直鲁古就不是西辽第三任皇帝,而是第四任,在他前面还有一个在位14年,却连名字都被人遗忘了的哥哥。
当然,还有可能是直鲁古趁着宫廷政变之机夺权篡位,说不定他打着为姑母报仇的旗号消灭了萧斡里剌的势力,因为萧斡里剌的身影从此也从历史上消失了,谁都不知道他是哪年死的,因何而死的。反过来说,也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与此正好相反,即夷列因为种种原因让次子直鲁古继位,但在萧氏发动政变以后,国中大乱,他的长兄想要趁机夺权,最后却被捏掉了。
因为史料实在过于简略,上述任何一种可能性都能够自圆其说,但在没有新的、靠谱的史料的支持下,也都是无法作为定论的。西辽政权这一次非正常的政权交替,恐怕会湮灭在漫漫黄沙之中,就如同直鲁古长兄的名字一样,将永远不为后人所知吧。
西辽崇福十五年(1178年),重臣萧斡里剌发动政变,杀死了权国的承天太后普速完。其间还经过了什么风波和坎坷,无人得知,只知道在同一年内,仁宗夷列的次子耶律直鲁古继承皇位(或者是亲政),并于第二年改元天禧。
耶律大石去世以后,包括塔不烟、夷列在内,执政时间都并不算长,就连最长的普速完也不过短短15年而已,执掌国政的君主或者君主代理说不上更替频繁,却也都没有超过15年,这就使得政策反复转变,王朝无法进入一段稳定、平和的大发展时期,换言之,达不到一个享国长久的王朝所必然在第二或第三代达到的极盛期。这大概也就注定了西辽帝国存在的年数会相当有限吧。
直鲁古在位时间倒是颇长,可惜在他执政的时代,帝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在东方,可敦城和谦谦州已经失去,在西方,花剌子模的崛起也极大规模地压缩了帝国的统治疆域,同时封闭了对外扩张的可能性。
因为史料的缺失,直鲁古在位前二十年,几乎无事可说,至于这位菊儿汗是贤明还是昏庸,是勤政还是疏懒,是俭朴还是奢侈,也都无从考究——虽然他此后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但人也是有可能逐渐改变的。而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倒是特克什所领导的花剌子模国大发展的时期,它逐渐从西辽附庸中疆域最狭小、实力最薄弱的一个国家,跃升成为中亚细亚首屈一指的大国。虽然直到特克什于1200年去世,花剌子模始终没有和西辽彻底撕破脸,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服从于西辽松散的统治,按时缴纳贡赋,但事实上他已经可以算是和西辽、古尔王朝鼎足而立、三分中亚了。
特克什在1177年前后掘开阿姆河,放水堵住了萧朵鲁不统率的西辽讨伐大军,渡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危机,随即就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他的兄弟苏丹沙。
1187年年初,特克什率领大军进入呼罗珊,苏丹沙趁机杀向花剌子模,想要夺回故土。但以特克什之能,是不会故意空出后方来让兄弟有机可乘的,花剌子模各城防守严密。苏丹沙一看情况不妙,只得仓促退兵,然后把大军驻扎在阿模里,自己仅带着五十名战士突破特克什的军队,冲入被重重包围的马鲁城——这小子倒是足够勇敢。
特克什一看兄弟已经归来,知道硬磕硬碰,自己也没有好果子吃,于是被迫撤除了包围。就这样,兄弟两个不停地在呼罗珊地区交兵对战,打到1189年,因为花剌子模军节节胜利,攻取了你沙不儿地区,苏丹沙被迫求和,和跟他争斗多年的长兄缔结了和约。这一年的7月24日,花剌子模沙特克什扔掉了“沙”的头衔,自称为“苏丹”——因为这个时候,原本呼罗珊和波斯的统治者塞尔柱大君已经不复存在了,西方各塞尔柱小国的君主纷纷自称苏丹,花剌子模实际控制区域比他们都大,干吗不称苏丹呢?
西辽帝国对此似乎也并没有表示反对,或许在他们看来,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君主“苏丹”,本就该屈居于众汗之汗的菊儿汗之下,对于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耶律直鲁古和他的朝臣们来说,苏丹称号根本一文不值。但他们没有料到,这个称号却极大地提升了特克什的威信,以及他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发言权。
苏丹沙在和长兄缔结和约并且被迫承认特克什苏丹的头衔之后,转向西南,开始和古尔王朝恶战不休。因为战事进展并不顺利,他厚着脸皮向特克什提出种种要求,索取财物和军事支援,搞得特克什头疼脑热的。终于,特克什再也无法忍受这个毫不懂事的兄弟了,1190年,他撕毁协议,发兵进攻苏丹沙。不久后,兄弟两人再度谈和,并且一直延续到1193年。
这个时候,苏丹特克什的领地已经极大扩展,不仅包括花剌子模本土,还包括了大半个呼罗珊地区,甚至连很多波斯王公也向他表示臣服,他的威名远扬于西方世界——对于这种情况,宗主国西辽竟然不闻不问,也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就在他和兄弟苏丹沙二次缔结和约后不久,突然有一位使者来到花剌子模,为他敞开了向西攻伐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