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喀喇汗国的统治之争:西辽称霸中原

东喀喇汗国的统治之争:西辽称霸中原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就是东喀喇汗国占统治地位的回鹘人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突厥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于是大石在接到他的“请求”以后,就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率军进入喀喇斡耳朵,“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宝座可以“不费分文”得到,对于伊卜拉欣的投降,大石肯定做了相当多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工作,伊卜拉欣是绝对不会主动献出自己所有土地的。但是进驻虎思斡耳朵,并不代表大石已经统治了东喀喇汗国全境。

东喀喇汗国的统治之争:西辽称霸中原

东喀喇汗国并没有因为阿儿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先后打败驻守王国东境的一万六千帐契丹突厥人以及西征的大石军而重振雄风,据说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在和大石军队的交锋中虽然取胜,自己却身受重伤,回去不久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儿子伊卜拉欣继承了汗位。

这位伊卜拉欣按照史料记载,是“一个无能无力的人”,“该地的哈剌鲁(葛逻禄人)和康里突厥人已经摆脱了对他的隶属,而且经常欺凌他,袭击他的部属和牲口,进行抄掠”。

葛逻禄人本是突厥民族的一支,很早就迁徙到西域地区,还曾在怛罗斯大战的时候从高仙芝背后捅过一刀。游牧在七河地区的葛逻禄人后来被西迁的回鹘人所征服,成为喀喇汗朝的主要居民之一。而康里人是高车人种,当突厥帝国最强盛的时候,他们臣服于突厥王庭,所以也可以看作突厥种——东喀喇汗国境内的康里人本是葛逻禄人的从属。

总之就是东喀喇汗国占统治地位的回鹘人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突厥人之间发生了矛盾。民族间的矛盾肯定由来已久,但当一个王朝强盛的时候,这些矛盾可以暂时被压制下去,甚至可以被部分化解,而等王朝衰弱以后,矛盾就会浮出水面,处理不当还可能激化。突厥是相当善战的民族,在当时中亚细亚各国中,突厥贵族往往充当军队指挥官的角色,可以说,中亚各国的军权有一半是掌握在突厥人手里的。如果他们听从指挥,固然会是有助于国家强盛的极大力量,但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反而会变成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塞尔柱帝国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东喀喇汗国内的葛逻禄、康里等突厥部族纷纷掀起叛乱,阿儿斯兰汗伊卜拉欣无计可施。这个时候的东喀喇汗国仿佛汪洋中的一座孤岛,东面是宿敌高昌回鹘,南面是吐蕃诸部,北面是巴尔喀什湖外荒无人烟的大草原,西面早就已经和西喀喇汗国甚至前宗主塞尔柱撕破了脸……就算伊卜拉欣想要重新归服于塞尔柱的统治,请求救援吧,大君桑贾尔此时又在遥远的呼罗珊,真可谓“远水救不了近火”。怎么办呢?自己还能到哪里去找靠山,才能避免被那些突厥人攻陷喀喇斡耳朵,要了自己的小命去?

万般无奈之下,伊卜拉欣听说耶律大石的数万大军就驻扎在东方边境上,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把自己的软弱、康里人和哈剌鲁人(葛逻禄人)的强大和奸诈告诉他,并请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个版图置于他的治下,从而使他自己摆脱这尘世的烦恼”。

上述文字见于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虽然一大堆的“他”,指代不清,还是可以大致看明白,乃是伊卜拉欣病急乱投医,打算举国臣服于大石,请大石帮忙管教造反的突厥人。然而,对方很可能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对方的大军还阵列在边境线上,就这样一战未交,乖乖地双手奉上整个国家,即便伊卜拉欣是个废物,这种怪事也实在难以使人相信。

史料上记载不详,我们可以尝试猜测一下,究竟是什么迫使伊卜拉欣主动向大石递上降表的呢?首先,他当时的情况可能是万分危急,甚至突厥叛军很可能已经杀到了喀喇斡耳朵城下,一旦城破,以突厥人对东喀喇汗国统治者的仇恨来说,他肯定没有偷生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愿意臣服于包括大石在内的任何一股外来势力——只要对方答应从突厥人手中救出他的小命就好。

另一方面,耶律大石虽然并没有深入东喀喇汗国的国土,但不会仅仅简单地在边境线上待着,他一定会派遣使者前去威吓伊卜拉欣,并且极力渲染自己的强大。同时,大石还可能派人去联络葛逻禄人和康里人,随时准备和这些突厥部族联合起来,一起向喀喇斡耳朵进军。

在这种情况下,伊卜拉欣除了投降大石,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了。于是大石在接到他的“请求”以后,就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率军进入喀喇斡耳朵,“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宝座可以“不费分文”得到,对于伊卜拉欣的投降,大石肯定做了相当多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工作,伊卜拉欣是绝对不会主动献出自己所有土地的。这正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耶律大石不愧是深谙兵法的一代名将!

耶律大石进入喀喇斡耳朵以后,把此城定为自己新的首都,改名为“虎思斡耳朵”。咱们前面说过,喀喇斡耳朵本名八剌沙衮,喀喇汗国在此定都,才改成了这个名字,斡耳朵就是“宫帐”之意,大石定都虎思斡耳朵,意思为“强有力的宫帐”。因为居于喀喇汗国故地,或者更准确点来说,是基本继承了可汗国那些喀喇汗们的领土,所以中亚历史上称他的政权为“喀喇契丹”,中国史书则称为“西辽”,因为它是契丹辽朝的残部西迁后所建立的国家。

为什么要定都虎思斡耳朵,而不仍然留在称帝的根据地叶密立呢?一方面,这说明大石并不因为吞并了高昌回鹘和东喀喇汗国而感到满足,他希望能向西方大步迈进,彻底征服整个“大石国”,也就是说,他把目光又瞄向了以河中地区为中心的西喀喇汗国。另一方面,虎思斡耳朵周边,也就是七河地区,实在是个能耕能牧的好地方,适合作为一个新兴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大石定都虎思斡耳朵是在1134年,此后又过了整整87年,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铁木真率军发动第一次西征,他召全真教的掌教长春真人丘处机前往西域军中觐见,丘处机带着弟子们跋涉万里,最后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见到了铁木真。这趟旅程留下了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著作《长春真人西游记》,书中对于途中所见的西辽故都,是这样描述的——

自金师破辽,大石林牙领众数千走西北,移徙十余年,方至此地。其风土、气候与金山以北不同,平地颇多,以农桑为务。酿蒲萄为酒,果实与中国同,惟经夏秋无雨,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东北西南,左右山川,延袤万里,传国几百年。

这本书的作者是丘处机座下得意弟子李志常,他曾经跟随丘处机前往觐见铁木真,所写所记皆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可信度很高。由他的记述可以看出,虎思斡耳朵周边以农业生产为主,能种“百谷”,还能植桑养蚕,种葡萄酿酒,虽然雨水较少,但河渠纵横,引水灌溉,收成是很好的。再远一点的地方,还有大片牧场,放养牛、羊、马匹,确实是一块丰饶沃土。(www.xing528.com)

但是进驻虎思斡耳朵,并不代表大石已经统治了东喀喇汗国全境。前面说过,东、西两个喀喇汗国都实行分封制度,各贵族、部族都有自己的采邑,有自己的部属和百姓,当阿儿斯兰汗无法控制全境的时候,仅仅令其降服,是无法把贵族们和各部族都同时征服,并让整个东喀喇汗国都跪伏在大石脚下的。

那么,应该怎样彻底统治如此广大的领土呢?耶律大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还是正名,他现在已经是名义上的东喀喇汗国之主,那么就不能允许在其治下还有西域回鹘国的最高领袖——阿儿斯兰汗的存在。于是大石降封伊卜拉欣为“伊利克-伊·土库曼”,意思就是土库曼王。他自己占据了七河之地,但允许伊卜拉欣继续统治喀什噶尔和其附近的和田地区。也就是说,大石把原来东喀喇汗国的国土一分为二,将其北部划归东喀喇汗之上的喀喇契丹菊儿汗直辖。

史料上说,大石曾经派出过一支军队,到喀什噶尔与和田巡行,很可能是护送伊卜拉欣回喀什噶尔,也就是伊卜拉欣老祖宗玉素甫起家的地方。随即大石又降服了原本东喀喇汗国境内的葛逻禄人和康里人,并且派遣部队再度杀往谦谦州,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吉利吉斯人,报了当年一箭之仇。

大石定都虎思斡耳朵是在1134年年初,等到整个东喀喇汗国都平定了下来,他就誓师东进,对金朝发起了大规模的复仇之旅,那是在当年的三月份。由此可知,大石征服如此大一片领土,花费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最多不超过三个月。再往前算,降服高昌回鹘国是在1132年,随即他就发兵向西,收服了驻扎在东喀喇汗国东境上的那一万六千帐契丹、突厥人,中间两年的时间,他一直都停留在边境线上,未曾前进过一步。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大石暗中做了大量的外交斡旋和分化瓦解工作,所以不动则已,一动之下,就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彻底征服了有现在半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小的东喀喇汗国。孙武子所谓的“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就是大石用兵最好的写照吧。

大石西征,最大的目的不是迁徙,更不是流亡,他一心想着回归故土,光复旧物,消灭女真人,重建庞大的契丹辽朝,所以当在西域的根据地稳固以后,当然应该整顿兵马,东进复仇了。定都虎思斡耳朵以后,大石把年号从“延庆”改为“康国”,并于三月间再次宰杀青牛、白马,誓师东征。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机东征呢?东喀喇汗国刚刚征服,还不可能在短短的数月间就稳定下来,原本回鹘人和突厥各部的矛盾,也不是在他们头上压上一伙契丹人就可以搞定的,从西辽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国内各民族相互间的矛盾——并非回鹘人或突厥人对契丹人的矛盾——占有颇为突出的地位,大石就不能多等一段时间,先搞几年内政,把情况稳定下来,再东征攻金吗?

让我们把目光再从西域移回中原,看看在大石于可敦城扩充力量,然后整旅西征这段时期内,中原宋、金两国的形势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吧,看看大石选择在降伏东喀喇汗国以后立刻东进谋求收复失地,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吧。

大石是在1124年七月与天祚帝耶律延禧彻底决裂、离开夹山行营、北赴可敦城的,第二年耶律延禧就被女真兵俘获,随即金兵大举南下,在1126年年初和年底两次包围东京汴梁。次年也即1127年,乃是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北宋灭亡,赵佶、赵桓父子被金人掳走,史称“靖康之耻”。

赵佶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于当年五月在河南商丘登基,建立南宋王朝,史称他为宋高宗。次月,女真大将斡离不,也就是那位曾经俘虏过耶律大石,并且用绳子牵着大石,逼迫他带路奇袭天祚帝行营的“二太子国王”突然英年早逝——据说是因为打马球中了暑。

在粘罕、兀术等将的率领下,金兵来势汹汹,步步紧逼,赵构节节南逃。1128年十月,河北重要的抗金据点五马山寨沦陷——前面提过,这个五马山寨的寨主之一,就是曾经参与宋金“海上之盟”,被粘罕的老爹撒改称赞为“也力麻立”的名将马扩。

1129年三月,赵构南逃到杭州,随即麾下将领苗傅、刘正彦就发动政变,把他赶下了台,赵构的心腹爱将王渊也在政变中被杀。想当年在卢沟战场上被萧干和耶律大石俘虏的时候,这王渊只不过是一员押运粮草的中级军官而已,但因为拥戴赵构登基有功,受封御营司都统制之职,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可惜王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苗、刘等人又嫉妒他受重用,所以才铤而走险,杀王渊、废赵构,史称“明受之变”。

政变很快就被平息,宋高宗赵构复位,感念王渊的功劳,追赠他少保的头衔。就在同一年,耶律大石攻取了金朝的“北部二营”,并且派遣使者南下联络南宋王朝。前文也有提及,残辽使者被西夏截留,他的一个汉人随从逃到泾源,把相关情况报告给宋将曲端,曲端再上报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张浚上报赵构。可惜赵构这个时候正在淮南被女真兵打得满头是包,整天想着求和,数千里外的联系、救援,他理都不理。

耶律大石和南宋夹攻金朝的幻想就此破灭,并且通过此事可以看出,西夏人已经不和自己一条心了,而是死心塌地地打算跟在女真人屁股后面,以保本国的平安。大石一看中原已无隙可乘,就在次年也即1130年二月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开始了他漫长而卓绝的西征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